張雪華
小組合作學習,已不是一個全新的話題。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已經廣泛地被廣大一線教師在摸索、嘗試、運用。從開始的模仿嘗試,到現階段的初見成效,在課改的道路上,我的心已由原來的懵懂、迷茫,變成現在的日漸明朗。下面我就結合實際談談自己在小組合作學習探索中的一點體會:
一、充分準備 合理建組
合作小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單位,對提高課堂高效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認為接一個新班后,不應急于去搞小組建設,特別是以前沒有搞過小組建設的班級,如果急于求成、草率分組,會給以后的工作帶來很大的麻煩,得不償失。我認為至少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充分的了解、培訓,在基本弄清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長、成績的情況下,再去分組。以每組6--8人為宜,大班額可視情況分為“組中組”。分組的原則可把握“同組異質,異組同質;同質結對,異質幫扶;均衡搭配,優勢互補;關系融洽,合作共享。”小組內崗位設置齊全,職能完善;發揮專長,人盡其才;人人有職務,事事有人做;人人受監督,事事有評價。只有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起來才會有序、高效。
二、精選組長 用心培養
小組長是小組學習的領頭羊,其能力關系著小組合作學習的質量。因此,小組長必須要有非常強烈的集體榮譽感、責任感,能帶頭,有威信,有組織能力。對小組長的培訓工作至關重要,要明確其職責和要求,同時又要給予充分的支持和信任,給予其組織和管理小組的權利。對小組長的培訓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任課教師進行課前培訓,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課堂學習目標;二是班主任進行定期培訓,每周固定時間,在對組長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進一步了解班級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狀況及各小組存在的問題等,及時解決,防患于未然。三是任課教師和班主任根據需要隨機培訓,隨時召集小組長開會,了解學科教學中的問題和小組長在小組管理中遇到的困惑和煩惱,探討解決辦法,給小組長支招。在完成小組長培訓工作后,教師要充分發揮小組長的積極性、主動性,鼓勵他們自主開展小組學習和管理工作,不斷提高小組長的管理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
三、精心設計 當用才用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比較好的學習策略,這毋庸置疑,但并不是說適用于任何情況。有的問題,學生通過自學就能夠解決,就沒必要再去合作學習;有時學生只有獨立思考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采取小組合作學習反而不利于解決問題。所以,不能為了體現新課程理念或是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而去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勉強為之。一般來說,只有那些重點目標,難點目標,高層次目標或不適合學生個體完成的目標,才去選擇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學生,精心設計問題,在需要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才去選擇小組合作,當用才用。
四、明確要求 充分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還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老師剛一提出問題,同學們便嘰嘰喳喳、熱熱鬧鬧地討論開了。看似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參與很積極,但是學生真正獨立思考了嗎?等老師一喊停,合作立即結束,學生的任務真正完成了嗎?探究、合作的時間足夠充分嗎?我想,沒有足夠的自學和討論研究,眼前的合作學習,只是個形式罷了。我認為,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至少應該分這樣幾個步驟進行:學生自學,產生自己的見解;小組成員在小組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小組成員之間討論并形成小組的代表性意見。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作為保證,小組學習就起不到預期的效果,結果反而白白浪費了時間。
五、積極參與 及時指導
小組合作學習,凸顯、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于是我們常常看到,教師在布置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活動后,自己要么站在講臺上瀏覽教案,準備下一環節的教學;要么是象征性地在學生中間走兩趟,最多彎下身子做做樣子;要么時而看看學生,時而看看手表,好掌控課堂時間。乍一看,尊重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重視了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實質上是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非要舍棄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除了是課堂的設計師之外,還是調控課堂的總導演,是課堂的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教師積極參與,適時監控、指導、點撥、激勵,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因素。所以,合作交流過程中,教師要作為學生合作交流的參與者,安排好合作要求和規則后,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觀察和介入,該講則講,該點則點,該評則評。比如:對合作學習進行的順利、有序的小組進行表揚;查看小組合作學習是否是優、中、差學生都在積極參與;查看各小組長能否組織本組學員有效地討論、交流等等。教師要充分參與并掌控整個合作過程,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學會自主學習,幫助學生更快進入高效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組織形式,它的優勢和魅力正逐漸顯現出來。如何使它發揮出更大的功效,仍需要我們作更深入的研究、嘗試。課改的道路上,讓我們奮然前行,且走且學,且走且改,與時俱進,力求創新,力求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