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華 張永強 楊志武 余志剛
摘 要:東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教育部拔尖創新型卓越人才培養試點,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探索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仍然存在著導師制形同虛設,學生對專業認同感不強及實踐教學相對落后等問題。因此應從師資配備、導師制、經費保障及人才質量控制方面進一步推動拔尖創新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
關鍵詞:人才培養;卓越人才;拔尖創新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2-0183-03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制定了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為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加快省部共建國家現代農村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和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針對黑龍江省“大農業”對人才的迫切需求,2013年黑龍江省啟動了卓越農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重點支持農、林、牧、副、漁、水利、糧食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涉農專業改革建設,將著力培養具有較強的創業能力、管理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能在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解決重要的技術開發和技術應用問題的高級人才。東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2013年被黑龍江省確定為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試點專業,2014年被國家遴選為拔尖創新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試點。
一、拔尖創新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及目標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卓越農林人才”試點專業招生實行計劃單列,按照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單獨編班進行培養,各省均在重點本科(一表)批次招生,只招收當地考入我校高考分數在前10%的學生進入拔尖班培養。農林經濟管理拔尖人才培養班自2011年開始招生,目前本專業在校生94人。其人才培養以“知識為基礎,能力為核心,素質為目標”,秉承“多元化人才培養”“實踐為先”“自主學習”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創新理念。針對行業產業的人才需求、構建以“能力+素質”為本的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體現“立足龍江,面向全國”的理念,服務于黑龍江省建設農業強省的需要,服務于“三農”的人才培養需要,服務于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具體來說本專業培養具有系統、寬厚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業科學知識,熟練掌握農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經濟發展規律和宏觀經濟政策,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在各級政府部門、各類農業企業、農墾系統、教育科研單位從事政策研究、科學研究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拔尖創新型人才。
二、拔尖創新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措施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拔尖創新型卓越人才培養充分利用東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優勢和優質教育資源,實行以通識教育為基礎的差異化專業教育,在課程修讀、科研訓練和實踐鍛煉等方面突出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構建符合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培養模式。
(一)實行“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個性化教育”共性培養方式
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創新設計了“基礎課程精品化,專業課程模塊化,研討課程國際化,拓展課程網絡化”的“四化”專業課程體系。在培養課程設置上,所有專業課程均按模塊化設置,如對所有學生實行通識課程(思政類、軍體類、外語類、數理化類、計算機類、導論類、公選類、藝術類等)模塊、大類課程模塊(大類必修課程、大類選修課程)和專業課程模塊(專業課程、個性課程、創新實踐)模塊培養。學生通過寬厚的通識教育課程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并養成良好的科學和人文素養;通過專業教育課程學習,掌握精深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同時為學生提供跨學科、跨專業、跨學年修讀的選修課程,學生通過選修課程學習,充分體現個性化培養特色。
(二)突出創新教育和科研訓練
以提高學生能力為核心,以素質為目標,強化“創新·創造·創業·素質訓練——三創一訓”的能力培養模式。堅持創新教育和科研訓練四年不斷線,提出“一年看,二年練,三年帶人干,四年能實踐,全程創新不斷線”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通過開放實驗、創新項目、創新競賽、創業實踐項目強化實踐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在培養方案中設置創新教育課程和科研訓練環節。除創新教育課程和科研訓練外,要求學生每學期聽取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或教授學術報告2次以上,本科期間必須完成校級大學生科技創新課題至少一項,參與學術導師科研課題,并結合課題完成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
(三)實行學分制管理,不斷創新教學方法
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管理,擴大學生選課的自由度,實現跨學科、跨專業、跨學年選課,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空間。采取小班授課方式,將體驗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研討式教學等教學方法運用到教學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造潛能,注重學生獨立思考、勤學好問和自我獲得知識能力的培養。在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中,逐步推行國外原版教材的英文授課。在實際教學中創新設計“小班上課,小班研討,課外跟進”的“三層次”教學新模式,讓教學從“教”向“學”轉變;從“課堂”向“課內外結合”轉變;從“以結果評價為主”向“過程和結果結合”轉變。學生考核從“多人一題”向“多人異題”轉變,再到“自主命題、自我測試、自行評價”的“三自”模式。
(四)構建多級實踐教學平臺,深化實踐教學
建立“一個基礎、兩個平臺、三個層次、四個結合”的“1234”四級實踐教學平臺。“一個基礎”是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搭建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實踐教學平臺。“兩個平臺”是指構建為提升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的課內實踐平臺和課外實踐平臺。“三個層次”是指實施課程實習、社會調查、研究創新性三個不同層次的實踐項目。“四個結合”是指在兩個實踐平臺上,突出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與科研相結合,與大學生創新·創造·創業·素質訓練相結合,與生產實踐相結合。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院校的社會知名度、優勢學科、優秀教師和先進的科研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充分利用校外合作企業渴望與大學合作,提高企業知名度,加快企業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企業發展需要吸引人才的特點。在知名企業多建立校企合本科實踐教學基地,并與老師科研和學生培養相結合,研究、探討、尋求大學生校外實踐實習的新模式。同時針對拔尖學生培養特點搭建學術平臺,拓展國際化視野。積極創造條件,搭建學術平臺,建設中外網絡開放課程,利用國家交換留學生項目,以及通過聯合培養、暑期學校、短期訪學等方式,提供機會將有潛力的學生送到國外一流大學進行學習和交流,強化學生國際化意識,開闊國際視野。
(五)實行“三個一”導師團隊
為學生配備1名學院專業教師,1名實踐導師和1名高年級學生,分別負責指導熟悉和了解專業發展、學生課程選擇和創新實踐、實踐方案制定和畢業設計、學習實踐督促等。專業導師根據學生特點制定符合其發展需要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實踐導師負責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其指導下實現“實踐訓練四年不斷線”,鼓勵學生積極投身各類科技競賽,不斷提高其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學生導師負責督促和監督,實施“一幫一”助學制度,將同學間的水平關系拓展為“高年級-低年級”的縱橫立體模式,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
三、拔尖創新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困境
(一)盡管實行了導師制,但學生與指導教師的聯系并不密切
為鼓勵創新,強化創新教育與科研訓練,學生進入第三學期后,專業為每位同學配備專業學習指導教師,拔尖學生的導師均為在專業領域具有深厚學術造詣的教授或副教授,由學生和教師雙向選擇結對,每個導師指導的同一屆學生不超過2名。在每年分配導師后會舉行師生見面會,導師的職責主要包括(1)根據學生特點,為學生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并指導學生選課;(2)導師必須親自負責學生的學業、考研和科研實踐的指導;(3)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教學實習及其他的教學實踐活動,指導教師要對其進行輔導和點評。(4)定期與學生面對面進行交流輔導;(5)要求學生參與課題研究,并進行指導,注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從近幾年拔尖人才培養來看,盡管學校與專業都實行了導師制并對導師的職責做了具體的規定,但是導師制的效果并沒有體現出來,學生在導師分配初期與導師保持較為緊密的關系,但隨著學習階段的推進,漸漸與導師失去聯系,師生之間關系并不像碩士生導師及博士生導師與學生關系那樣親密。
(二)部分學生對專業認同感不強,“悖農就業”現象比較普遍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作為為農業、農村、農民發展輸送科技、管理和經營人才的專業,其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服務于新農村建設、服務于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于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專門人才。而我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的就業方向與專業培養方向出現了背離,學生期望就業地區大多在城市,選擇非農就業崗位,就業意愿出現了“悖農”傾向。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性較低,學生對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不清楚,導致了學生在就業時的盲目性,沒有把專業作為擇業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學生不看好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這也導致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在就業時出現“悖農”的傾向。此外,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過度強調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環節較弱,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在對東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調查過程中,只有8.91%的學生認為專業所學知識是實用的且能夠指導實踐,其余的學生認為所學的專業知識不實用或一般。此外,48%的學生不清楚所在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96.12%的學生不看好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
(三)專業教師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經驗相對落后
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師資情況來看,目前有專業教師16人,14人擁有博士學位,教師全部為高校畢業生,只有1人掛職任科技副縣長3年,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其余教師均是從校門到校門,沒有企業或基層的實踐檢驗,實際動手能力普遍較差。此外,由于專業教師的科研、教學工作壓力較大,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了教學工作中,沒有機會到基層或企業鍛煉,這也導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實踐能力較差。
四、進一步推進拔尖創新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對策
(一)實行學術導師與實踐導師相結合,專職導師與兼職導師相促進的師資配備制度
為拔尖創新班學生配備具有深厚學術造詣的若干名教授(副教授)為導師。學生和導師雙向選擇,導師負責指導學生按自身能力及興趣選擇個性化課程、學生作為助手參與到導師的科研課題中。利用東北農業大學海外優秀人才回國(來校)工作政策,積極引進海外優秀師資人才。聘請國內外相關領域資深專家、企業家、高級管理人員、知名教授或學者為學生授課。建立兼職教師的聘任制度,以充分發揮他們在人才培養上的重要作用。走出校門,面向社會、行業和企業,聘請高水平的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特別是具有博士學位或具有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和高層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擔任本科生的指導教師,承擔各層次專業課程教學,指導企業學習、實踐和訓練,指導本科生畢業設計和論文。兼職教師實行聘任制,制定兼職教師的薪酬政策。
(二)實行學年主任與拔尖班主任制
強化學院領導直接管理拔尖班職能,實行學年主任與拔尖班主任制。學院主要領導、副書記、教學副院長作為學年主任,分別負責一個學年學生的管理工作,并擔任拔尖班主任。大一主任由副書記擔任,側重入學思想教育;大二主任由教學院長擔任,側重學習方法與專業教育;大三主任由院長擔任,側重專業提高與創新教育;大四主任由書記擔任,側重擇業指導與創業教育。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實現交叉融合,協同配合。
(三)多渠道籌措經費,保證教學科研經費充足
多渠道籌措經費,包括由學校聯合知名企業發起設立“卓越農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專項基金”等。加大對卓越農業人才試點專業的經費投入,資助教學改革、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師資建設;強化校企聯合培養、國際化培養;保證對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學生實訓實習補貼、購買學生保險的投入。除了日常教學運行經費外,對各種專項經費在年度預算中單列,以確保經費的專款專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經費在學校正常水平上浮50%,加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項目,開放實驗室項目的資助力度,對參加挑戰杯、大學生SIPT、創新競賽項目并獲獎的學生和指導教師給予物質獎勵。
(四)創新人才質量控制機制
實施人才培養質量工程,與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實時溝通反饋信息,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數據庫,分別在畢業半年、1年、2年和5年向用人單位和學生本人進行調查,反饋信息,并分析整理。根據分析結果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保證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以適應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關于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A].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高函[2013]14號,2013.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5-09-05].http://www.china.com.cn.
[3]東北農業大學拔尖人才培養班管理辦法[A].東農教字[2014]22號,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