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蕾 傅文第
摘 要:文章從高校研究生群體學術失范的表現出發,分析了研究生群體學術失范的原因,并提出了研究生群體學術失范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研究生群體;學術失范;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10-0065-02
高校一直以來被視為“象牙塔”,是學術領域的圣地。然而,高等學校研究生群體學術失范現象卻屢禁不止,2013年1月國家教育部下發了《學位論文作假行為的處理辦法》,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學術失范行為的管理和處罰。國家對學術失范行為的重視說明,這儼然不是一個個體的行為,即將要演變成群體的行為。尼采曾說過:“瘋狂對于個體是個例外,但對群體就是規律。”[1]在這種情況下,分析研究生群體學術失范的現狀,制定相應的糾正措施,有裨益于研究生教育。
一、研究生群體學術失范的表現
(一)學術抄襲隱性化
在著作法中抄襲是指將他人作品據為己有,并且在不加以注明的情況下公開發表。而在研究生群體中抄襲他人公開發表研究成果的方式更為隱性,具體表現為轉述他人學術思想,將公開發表的文章改頭換面變成自己的原創成果。這種隱蔽化的學術抄襲有時很難被發現,卻嚴重損害了學者的利益。有調查顯示,94.7%的研究生認為在發表科研作品中大多學生存在著抄襲、剽竊他人研究成果的現象[2]。而類似于“東北財經大學——最牛碩士論文剽竊”等新聞層出不窮。各種跡象表明研究生群體抄襲他人學術成果的越軌行為愈演愈烈。
(二)數據修改隨意化
研究生培養模式傾向于學術研究,與本科教育階段的課堂教學截然不同。研究生群體有更多的機會和時間進行實驗研究與數據調查,特別是理工科和社會學科專業的學生。然而,有些研究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實驗和調查的過程中不能腳踏實地搜集實驗數據,對待科研數據態度過于隨意,甚至為了得到自己理想的結果,篡改偽造實驗數據。有部分學生表示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數據與結論不一致的情況比比皆是,但由于時間和精力等原因,30%的研究生表示會偽造、修改實驗數據。由此可見,中國高校研究生群體中的“黃禹錫現象”已經相當普遍了。
(三)論文刊發功利化
研究生階段對論文發表有一定的數量指標要求,評獎評優也與論文數量息息相關,因此,在利益的驅使下,部分研究生群體為了達到這一指標,往往一稿多投,重復發表,或者將一遍文章進行簡單修改便在不同的期刊上發表。有調查發現32.9%的研究生認為一稿多投現象很普遍[3]。除此之外還有署名“搭便車”現象,在自己未參與的課題或文章上掛名,占有他人的勞動成果,嚴重危害了學術研究的公平性和正義性,而且還浪費了稿件審閱的時間和期刊版面。這些功利化的論文發表行為,嚴重損害了莘莘學子潛心科研之心,更是不斷拉低了研究生的科研質量和教育水平。
二、研究生群體學術失范的原因
(一)主觀輕視,學術自律意識淡薄
自律是出于主體自身的,是不受外力控制的道德自覺,是內化的道德規范。研究生學術失范行為出現的主觀原因是部分研究生群體缺乏學術精神,學術功利心過強,學術自律意識淡薄,對研究生的角色和任務缺乏清晰定位,沒有準確解讀研究生這一角色應該保持的學術態度和立場。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這部分研究生群體不注意知識積累和學術沉淀,沒有嚴謹治學的態度,在學術創作時滿足于東拼西湊的“成果”,往往力不從心,做出失范行為。
(二)利益驅動,獲利遠大于付出
經濟學中的成本收益理論提到人們在行為選擇之前會對預期收益和付出成本進行博弈,確定收益大于成本時人們才會做出相應的行為選擇,這也是人類重要的理性原則[4]。而研究生群體學術失范行為便是一場成本與收益的博弈,是研究生在衡量學術失范的預期收益和付出風險之間做出的非理性選擇。當前高校對研究生期間的論文發表數量有著明確的規定,研究生期間的學術成就也成為其評獎評優、順利畢業、保博就業的重要衡量指標。而無法承受學術寂寞的學生,在利益的迷惑下失去正確判斷的能力,選擇鋌而走險,做出學術失范行為。
(三)社會縱容,抄襲僅受道德譴責
研究生學術失范行為與社會環境有著密切關系,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一些研究生為了增強自身優勢,一味追求學術量化指標,做出急功近利的失范行為。而社會對于他們的失范行為并沒有給予過多懲戒,他們也不用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僅受道德譴責。在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中,沒有文件針對學術失范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進行詳細解讀,僅有一些單行條例對學術失范者進行行政處分,很少追究其刑事責任。個別媒體曝光的失范個案,也只能對其進行道德譴責。正是社會法律方面的缺失和寬縱,使得學術失范行為愈演愈烈。
(四)教育缺位,學術規范“形式主義”
研究生群體出現學術失范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形成學術規范甚至打破了這種規范,高校學術規范教育流于“形式主義”。許多高校忽視了對研究生群體的學術規范教育,只是通過簡單的說教來宣揚學術規范,沒有把學術規范的教育思想深入到研究生群體之中,形成群體規范。此外,高校道德教育過分追求理論灌輸而忽視德行培育,造成研究生學術道德規范的真空現狀。另外,整個學術界也存在著不良的學術風氣,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官本位”等不正之風侵蝕著研究生,使他們迷失原來堅守的群體學術規范,在面對模棱兩可的情況時,他們無法按照群體規范做出正確的行為表現。
(五)制度失范,處罰影響不大
群體規范的出現還需要制度的配合,目前高校在學術評價體系上缺乏嚴格統一的學術標準,過分追求量化管理,使得學術失范行為缺乏監督和懲罰機制,在這種情況下,無疑更加縱容學術失范行為。此外,學術失范實施懲罰的主體是高校,然而一些高校為了避免學校聲譽受到影響,通常對學生的學術失范行為低調處理, 甚至出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不曝光、不公開現象。即使做出懲戒,其力度也不足為懼,無法對失范者起到震懾作用。這種不健全的監督和制約機制,在無形之中也為研究生群體的學術失范行為埋下隱患。
三、研究生群體學術失范的應對策略
當前研究生群體中存在學術失范行為,其原因是多元的,無法依靠單一的措施徹底解決,需要法律、制度、學校、個體等多個層面的配合,才有可能改善這種狀態。
(一)個人自律,加強學術道德修養
研究生群體學術失范行為遏制的主動權在研究生自身,作為教育的較高層次,研究生是有主觀能動性的群體,可以通過適當的引導使他們端正學術態度,找準自己的定位。首先要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出符合角色的行徑,這種角色意識是研究生學術道德品質和學術自律形成的前提。其次,自律不同于外在條約和規范,它是個體由內而外散發出的自我意識和道德規范,能夠對行為起到約束作用。這種內在自律機制一旦養成,主體的任何行為都會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最后,要利用群體協同作用,發揮正式群體的榜樣力量,對學術規范行為給予適當的獎勵,以此來激勵群體中的所有人向榜樣學習,實現規模效應。只有當學術規范深深印入學生心里,內化成研究生的內在道德訴求和自律時,學術失范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二)健全體制,構建監督懲罰機制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從根源上遏制學術失范的不正之風,首先要改變當前的學術制度環境,建立嚴格的學術失范懲戒機制。研究生學術失范問題單靠研究生自律是不夠的,還需要相應的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的學術規范制度,雙管齊下。學術制度是對國家學術道德相關法律、法規的補充,不能違背其本質,要按照法律的標準和要求來制定相應的制度。同時學術失范懲戒制度要不斷完善,讓學術越軌者承擔必要的法律責任,實現學術失范懲罰的制度化、法律化。高校應該出臺相關的文件,建立公平合理的學術規范藍本,嚴肅處理學術失范行為,對屢教不改的研究生應該加大懲戒力度,在制度層面嚴守學術規范。
(三)聚集能量,創設良好的輿論氛圍
社會學術風氣對學術行為有很大的影響,針對每況愈下的學術氛圍,凈化社會風氣,建立和諧的學術環境顯得相當重要。研究生被浮躁的社會學術風氣影響,會變得越來越功利,不再專注于學術“冷板凳”,有些甚至以高價購買他人的學術成果,濫竽充數,冒充自己的學術成就。因此,樹立優良的學風,積極開展科學討論,營造健康向上的學術氛圍,對凈化學術風氣具有重要作用。這種正能量氛圍一經形成,不僅會內化為研究生心中的學術道德規范,更會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意識。所以,高校不能遮蔽掩蓋助長研究生的學術失范行為,應勇懲學術不端之風,加大論文查重力度,讓正義之氣蔓延。
(四)規范評價,制定綜合評價體系
學術評價體系對學術成果、學術質量等方面的鑒定有著重要作用,合理的學術評價制度能夠激勵研究生自覺恪守學術規范。首先要明確學術評價主體,做到學術評價的學術性和權威性。可以建立導師和專家雙重評價體系,鼓勵研究生進行學術創作要保持精益求精的態度,避免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同時,不能僅僅把學術成果作為評價研究生優良的唯一條件,這會導致部分學生為了硬性指標鋌而走險。因此,科學的評價體系應包括學術性評價和管理性評價兩個方面,既保持學術評價體系的公正客觀性,也體現學術評價體系的合理針對性。只有建立科學的學術評價體系,才能有效地監督和控制研究生學術失范行為,為研究生營造低壓力、高自由的學術創作氛圍。
參考文獻:
[1]Stephen P.Robbins,Timothy A.Judge;李原,孫健敏
譯.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52-274.
[2]李超.高校研究生學術失范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
2010.
[3]宋雪.高校研究生學術道德失范問題研究[D].哈爾濱:
東北農業大學,2014.
[4]陳翠榮,胡成玉.高校研究生學術失范行為的博弈分析
及其治理[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