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清威 鄒祥宇 唐玲
摘 要: 《材料導論》公共選修課在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通識教育和知識構建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鑒于其授課對象的特點,《材料導論》公共選修課教師應積極調整授課內容,使授課內容既通俗化、科普化、生活化而又不失科學化,從而不斷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公共選修課 授課內容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5-0136-01
教育必須重視學生全面發展,推進素質教育,滿足學生成長需要,促進學生成才。公共選修課是本科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加強學生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公共選修課是高校對全校學生開設的一類自由選擇性課程,旨在開闊學生視野,擴大其知識面,推進文理工多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現寬口徑厚基礎的要求,為擴大學生的就業途徑提供保障。公共選修課是實現學科滲透的重要橋梁,更是高校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公共選修課的開設可以更好的適應企業和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從而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多層次、多類型、寬口徑、多規格的人才培養目標[1-4]。
一、《材料導論》公共選修課的課程特點
材料學科是一門與機械工程、信息工程、電子、能源、醫療、建筑工程、物理化學、環境保護等多個學科相互交叉的綜合性學科。《材料導論》 作為非材料專業的一門選修課,通過對這門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一些材料的相關知識,加深對材料學科的認識和理解。《材料導論》公共選修課學時為30學時,開課時間為每學期的第3周至第17周,每周2學時。學習《材料導論》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如高等數學、化學、機械工程設計、電工電子學、物理化學等相關知識。對于面向全校文、理、工所有專業開課的需求,如何協調好文科學生的基礎知識匱乏的問題。因此必須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和內容,讓學生通過《材料導論》這門公共選修課的學習,既掌握了一些材料類的相關知識,又能把這些知識運用到平時的專業學習、知識體系合理構建、個人素養提高等活動之中。
二、《材料導論》公共選修課的教學現狀
1.學生組成復雜
《材料導論》選修課自開設以來,選課學生涵蓋了我校文、理、工在內的65個專業,比如體育、物理、藝術、土建、化學、地理、計算機、機械、會計、電氣、經濟、外語、能源、中文、管理等等。學生來自大一至大四四個年級和專升本等不同學齡。學生來自不同的學院,他們平時所涉及的知識和基礎都存在著差異。
2.課堂違紀現象較多
依據我校培養方案和學士學位授予條件,大部分學生選課僅僅是混學分,因為興趣選課的學生較少。與其他課程相似大部分學生興趣不大,從內心上不愿上課。另外學生對素質教育選修課不夠重視,課堂上自然就存在一些違紀現象,授課效果也不理想。根據本課程開設以來的經驗,學生在上公共選修課時普遍存在遲到、早退、曠課以及聽課不認真現象,比如上課玩手機、睡覺、說話、寫其它課程作業等[5]。
3.教學內容過于專業化
《材料導論》公共選修課主要授課內容分為材料概述、傳統材料和新材料三部分,主要包括材料的分類及社會地位、材料導論綱要、材料的合成與加工工藝、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納米材料、生物材料和信息材料八個章節。由于大部分學生并非是材料專業,沒有基礎,因此部分授課內容對于他們而言過于專業化。比如說材料的合成與加工工藝介紹了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相關合成與加工工藝,包括冶金、鑄造、鍛壓、焊接、注射成型、注漿成型、熱壓成型、擠出成型、淬火、金屬的熱處理工藝等等,這些知識既專業又抽象,對于非本專業的學生較難。
4.上課時間有待優化
為了給必修課和專業課讓行,避免教室沖突,我校公共選修課的上課時間大多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學生選擇晚上上公共選修課,主要是因為可以不上晚自習。而大部分的學生社團、兼職、課外科技活動都在周末,把公選課安排在周末明顯減少了學生豐富大學生活和提高課外能力的機會。部分學生為了參加課外活動自然也就會選擇請假、早退、逃課,這樣的話教學效果也就無從談起了。
三、公共選修課科普化授課的分析
1.什么是科普化授課
科學技術普及,通常采用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來普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廣科學技術應用等[6-7]。《材料導論》公共選修課的授課也要才有科普化的教學模式,才能讓各個來自專業的學生理解材料、認識材料。科普化不等同于簡單化,他的問題和內容都源于實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多關注學生的差異性,鋪設多層次“階梯“,幫助不同知識結構的學生理解授課內容。具體來說“科普化授課”就是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盡量從通俗易懂、切合實際、聯系生活的角度出發,課堂上結合音頻教學、手勢、身體教學手段,把授課內容分解在生活實例分析過程中,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理解知識。
2.積極發現學生學習和生活周圍的材料類科普知識
與其說按部就班、受限于教材的本本框框、機械化的授課,但不如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這樣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動腦筋、說出自己的看法、促進自主學習,從而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8]。《材料導論》公共選修課任課教師可從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出發,給學生對材料一個感性認識,讓學生覺得本節課所學內容是可見的。以講授信息材料一章為例,上課時可從優盤講起。讓學生知道優盤屬于磁性材料,進一步分析其屬于磁存儲材料,然后再分析優盤為什么可以反復的存儲數據而光盤卻不能,讓學生知道磁存儲材料也有區別。
3.利用科普化的語言加深學生對材料類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目前在校大學生大多是95后,他們生活在游戲、音頻和手機世界,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和板書教學方式明顯不能得到95后這幫個性張揚的學生的認可[9]。因此在《材料導論》這門公選課時可以試著采用科普化語言和視頻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以科普化的知識進行理論教學,在適當的地方加入適當長短的視頻。比如在無機非金屬材料一章,以生活中用到的玻璃瓶、碗碟、玻璃杯、砂鍋和青花瓷花瓶等為切入點先讓學生對無機非金屬材料有個初步的認識,介紹到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工藝時播放一段青花瓷制作過程的視頻,不僅讓學生明白了青花瓷的制備過程,同時也可以青花瓷的制備流程來介紹其他制備工藝類似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學生聽課的興趣提高了,授課效果也就自然提高了。
四、結語
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是一個國家科學事業發展中十分重要的工作,《材料導論》公共選修課科普化教學不是教學方式的創新,而是教學方式的回歸。在公共選修課教學中把生活中的相關知識與課堂內容有機結合,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各種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枯燥的課堂也會由于科普化教學模式的實施而變得更加有趣。知識源于生活,采用科普化的教學能夠有效提高高等學校公共選修課的教學質量和授課效果。通過課堂實踐證明,“科普化”教學是有效解決高等學校公共選修課開課效果不佳的有效途徑。它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理論知識,而且激發了他們探索材料世界的興趣和熱情,而且可以為培養具有高級文化素養的綜合型人才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許永忠,董守華,祁雪梅.“數字圖像處理技術與應用”公選課的教改實踐[J]. 煤炭高等教育,2010,28(5):120-122.
[2]唐力.公共選修課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3):155-157.
[3]孫靜華.關于大學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0,(4):186-186.
[4]韓琳,侯愛清,齊敦禹.發達國家理工院校培養文科人才的經驗及啟示[J].教育科學,2013,29(1):83-87.
[5]楊德東,孫鶴旭,楊鵬,等. 人工智能概論課程的教學思考[J].計算機教育,2011,(15):86-88.
[6]況旭.初中信息技術理論教學“科普化”的一點研究[J]. 生活教育,2016,( 3):109-110.
[7]徐麗婷.淺析小學英語生活化教學策略[J]. 新課程學習,2015,(5):48-48.
[8]梁昌峰.淺談高中生物教學科普化課堂設計[J]. 生物技術世界,2013,(7):91-91.
[9]趙黎昕. 淺談青年教師的授課藝術[J]. 教師,2012,(5):36-37.
作者簡介:羅清威,男,博士研究生學歷,陜西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材料系教學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