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燕
摘 要: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教學成功的前提是學生自己的求知興趣。語文教師的天職首先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教學中,就應該創設一種急于求知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學、主動學,讓學生大腦處于興奮狀態,語文教學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教師講得嗓子冒煙,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效果一定不會好。本文就怎樣激發學生的興趣做以下看法。
關鍵詞:閱讀 興趣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5-0239-01
一、教師自身過硬的素質能較持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如果教師的人格高尚,知識淵博,技藝高超,就會讓學生產生信賴感、親切感,并被其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被他淵博的學識所折服,為他精湛的教學技巧所吸引,學生自然會對你所教的語文感興趣,甚至會不由自主地迷戀教師的講課而喜歡上這門課,進而使你成為學生崇拜和房間模仿的偶像。所以,語文教師自身的素質,是提高閱讀教學的關鍵因素。因此,語文教師時刻為自己“充電”,增強自己的吸引力。目前我校開展了“書香浸潤”工程,充分利用早讀與午誦的時間,將《三字經》《弟子規》、《聲律啟蒙》《中華成語千字文》《大學》《論語》及優秀詩文帶給孩子們,但如果一味讓其朗讀、背誦,孩子們會厭惡這種朗讀,所以老師們課前做好充分準備、下足氣力解其意、挖掘詩文背后的故事,利用課件,生動有趣地將難易理解的詩文變成生動形象的故事,學生又易理解,又易背誦。
二、利用媒體提高學生閱讀興趣
理解是一種過程,對于小學生而言,僅僅通過閱讀課文中的文字進行想象,有時是較為困難的。對于想象力缺乏的學生,尤其如此。如果教師將靜止的文字轉化為動態的投影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如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時,教學重點是理解“作者通過孔隙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筆者制作了活動投影片:一個人先上船,然后仰臥小船之中,內洞的人拉繩子,小船過了孔隙到內洞。這樣,學生對進內洞過程一目了然,再讀、背誦這段課文時便輕松理解,讀背自如。再如教學《稱象》時,教師制作了四幅CAI動畫,學生通過看四幅動畫,基本上理解了稱象的四個步驟,然后教師再演示動畫,學生先小組討論講述稱象過程,再指名一個學生用一段話完整地敘述整個過程,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
由此可見,電教媒體把遠的拉近了,把虛的變實了,把難的變易了。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選用電教媒體,可以幫助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提高課堂效率。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電教媒體來輔助語文教學,增強教學效果。
三、情感的渲染,事半功倍
情感是語文教學中課堂活躍最重要的因素。列寧說過:“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認識的深入。”投入了情感的記憶才能成為永久的記憶,人的認識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考。
小學生的情感都是一觸即發的,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必須要調控好自己的教學態度,教學中要飽含真情,充滿愛心,用溫暖的情懷去融化他們,竭盡全力滿足他們的情感需要。學生們如果遇到困難或挫折后,情感被動搖,教師還需要及時給以點撥、激勵、喚醒。使他們每一點健康的情感內省和表達,都要給予充分肯定。特別是對待特殊生,更要以博愛寬厚之心理解他們,原諒他們,關心他們。只有用真誠友愛去感化他們,方可凈化其心靈,規范其道德,陶冶其情操,方可使他們的心扉為你敞開。任何用命令強迫手段使其服從自己的做法都是心腹之患。所以,語文教師只有樹立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思想,用仁愛之情去陶冶學生,理解、尊重學生,親近關心學生,做到以情激趣,寓教于情,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最佳教學效果水到渠成。
四、講究課堂藝術,選好突破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選擇最佳的教學突破口,是教者致力于使自己的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收到事半功倍最佳教學效果的最有效途徑。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是中學生重要的心理傾向。心理學家根據經驗和實踐證明,認知內驅力多半是從好奇的傾向派生出來。學生這種心理傾向一旦被激發,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旺盛的認知內驅力。教者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對獲得有用知識本身發生興趣。因為“教學成功的前提是學生自己的求知興趣和能力。”選擇最佳教學突破口,就是從激發學生心理傾向出發,以巧妙的角度、切入的新異,呈現出新穎不俗的教學設計,給學生創設了一種急于求知的教學情境,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在執教老師執教《趙州橋》時,抓住“趙州橋兩端大孔與小孔的關系”這個突破口,引導學生看掛圖說明橋兩端大孔與小孔的關系,再對照課文,找出差異,從而明確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按照順序,用語準確等要點并以此帶動全文的學習。在這里,錢夢龍老師教學突破口的成功選擇,激起了學生旺盛的求知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興趣是十分重要的,這是閱讀教學的前提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