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凱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創造性地提出“中國夢”這一最新的理論成果,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依據和目標,只有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才能真正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故以大學生為主體,對大學生信仰危機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和總結,提出應對策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大有裨益。
關鍵詞:中國夢;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9-0143-02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2年首次提出中國夢的概念后,經過三年的發展不斷成熟,已逐漸被廣大人民所接受,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依據和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而大學生群體因為種種原因存在著政治信仰模糊、社會責任缺失、價值取向扭曲等問題,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中國夢的實現。如何將中國夢的精神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銜接起來,幫助大學生從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中尋找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是當下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中國夢視域下的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一)實現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
信仰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就好比陽光對植物的重要性,它能夠為你的成長指明方向。大學生正處于青年向成年過渡的時期,這個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大學生敏銳、聰慧、勇敢,關注國家發展和社會現狀,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年輕群體,但也是極易受到消極、腐敗的思想侵蝕的群體。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對于個人價值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主義無疑是最合適的選擇。馬克思主義信仰是集科學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既有科學嚴密的邏輯思維體系,又帶有崇高的人文主義情懷。它強調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同時又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全人類的解放,共產主義理想緊密結合。這與中國夢話語體系中的個人夢的論述不謀而合,習主席在“中國夢”的論述中說:“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中國夢之隊的成員,中國夢既是作為整體的中國人和中華民族的夢想,也是一個個中國人的夢想。”[1]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為年輕人指明了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大有裨益。
(二)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
當前社會隨著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維方式不斷向多元化和差異化發展,特別是高校大學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思維活躍。如何能夠凝聚大學生思想共識,使大學生群體自由健康的發展呢?那就必須堅持思維方式的多元化與意識形態的一元化的統一。就是說大學生既要解放思想,發揮思維方式多元化所帶來的創新意識,又要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堅持共產黨領導,主張意識形態一元化。所以,要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引導青少年產生精神上的凝聚力,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的情感認同。一個具有共同理想信念的年輕群體所產生的合力效應,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是巨大的。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根據我長期從事政治和軍事活動的經驗,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人的團結,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我們過去幾十年艱苦奮斗,就是靠用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奮斗。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2]堅持高校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對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與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三)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已經引導中國人民完成了第一大歷史任務,就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現在馬克思主義需要領導人民完成第二大歷史任務,就是國家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也就是偉大的中國夢。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生力軍,從上一輩人的手中接過接力棒,帶領中國向第二個歷史任務發起沖鋒,大學生就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否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天方夜譚。
總而言之,中國夢與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內在統一的,中國夢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結合新時代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在當代社會的特定表達,兩者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夢是具象化的表達,讓馬克思主義信仰更加“接地氣”,更加通俗易懂,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二、現階段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產生的原因
(一)自身存在的問題
從大學生群體的角度而言,他們基本處于青少年時期,也是從不成熟向成熟過渡的重要階段。他們往往思想單純,有著十分敏銳的社會觀察力和極為強烈的愛國熱情,對各種社會弊端與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表現出極大敏感。但是,由于缺乏邏輯思考以及對信息的甄別和判斷能力,使他們容易陷入主觀的經驗主義,受到消極思想的侵蝕。盲目接受一些錯誤思想,以至于迷失信仰。
(二)國際環境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分外“眼紅”。他們加大了對中國意識形態的入侵,并以各種形式輸出他們的價值理念。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歷史虛無主義,這些消極腐敗的西方思潮借助新媒體技術,在大學生群體中迅速傳播,缺乏判斷和識別能力的大學生很容易發生思想上的異化,嚴重影響了大學生人格的塑造和性格的養成。
(三)社會風氣問題
隨著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越發方便和快捷,信息網絡無空間、時間限制的特點被廣泛應用。這給不懷好意的人以可乘之機,網絡上低俗、色情、暴力的信息以微電影、微博等形式幾乎無孔不入,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心態養成和性格樹立。同時,某些政府官員貪污腐敗,以權謀私,嚴重影響了中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大學生從對個別的黨員或官員的失望,延伸到對整個中國政府和馬克思主義的失望。
(四)學校教育問題
學校本是傳道、授業、解惑之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培育基地,是大學生人生態度和性格養成的重要場所。但是,部分教師對馬克思主義持懷疑態度,并將其對社會的錯誤理解傳播給學生,造成惡劣的影響。此外,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課程呆板,缺乏創新,使學生產生厭煩甚至抵觸的情緒,影響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培育和塑造,這也是一個重要問題。
三、中國夢視域下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的應對策略
(一)應該讓大學生真正明白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要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
馬克思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可見,只有讓受教育者真正了解、接受馬克思主義,他才能真正信仰馬克思主義。那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呢?劉建軍在其著作中寫道,“馬克思主義信仰可以從三個角度去理解。首先,它是指:‘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它是一種信仰態度,從這個角度講,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理論,人們對這種理論的相信和信奉,就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其次,它是指:‘信仰者心中的馬克思主義。它是一種信仰內容,即人們信奉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且這種信仰與實際的科學理論越來越靠近;最后,它是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或作為價值體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科學性,因而‘有人信仰它并以它為指導去改造客觀世界,這是一種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4] 所以,要從這三個方面深入剖析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讓大學生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認可馬克思主義。
(二)創新高校信仰教育方式方法,增強互動與實踐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課一直存在著呆板、無趣、吸引力低等缺點,如何進行課程改革,讓大學生真正喜歡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課程是課程改革的重點。首先,教材要緊跟時代,穿插一些新時代新環境下發生的案例,以小組互動,主題班會,影視賞析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開教學,激發高校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應該鼓勵大學生走出校門,以實踐的方式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參觀紅色博物館,重走革命老區,義務獻愛心活動等實踐的形式,幫助大學生真正了解中國共產黨,了解馬克思主義。
(三)將中國夢與學生的“個人夢”有機結合
大學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群體,他們有自己的夢想和希望,渴望有平臺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期盼健康的生活和社會環境,希望有健全的醫療和社會保障制度,這是他們作為個體最為關心和重視的問題。只有中國夢與個人的具體訴求緊密結合,才能真正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情感認同感。習近平同志說,中國夢,“意味著每一個人都能在為中國夢的奮斗中實現自己的夢想,意味著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最大公約數。”[5]鼓勵大學生積極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努力實現個人價值,將中國夢轉化為“個人夢”“家庭夢”,這是貫徹中國夢精神的最好詮釋。
(四)打擊社會消極腐敗現象,樹立廉潔公正的政府形象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每個黨員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形象代言人”。但是,部分黨員利欲熏心,以權謀私,為自己建“小金庫”“拉關系”,嚴重影響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削弱了馬克思主義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威望。習主席上臺之后,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反腐,一大批貪污腐敗的政府官員落馬,讓人們大快人心的同時也漸漸樹立了對共產黨執政的信心和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但是,社會中不公平、不公正、貪污腐敗的現象仍有發生,我們應該繼續打擊消極腐敗的現象,創造廉潔公正的社會風氣。
參考文獻:
[1] 李維昌,盛美真.中國夢論述的大眾化價值解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42-45.
[2]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4] 劉建軍.馬克思主義信仰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20-22.
[5] 習近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N].光明日報,2014-02-21.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