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英
內容摘要:詩歌是我國璀璨文化中的瑰寶,學習鑒賞詩歌,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個人修養。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學習這些膾炙人口的作品,能夠有效增強學生文化素養,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卓越的審美情趣。詩歌朗讀能增強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進而提升其鑒賞能力,最終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在小學詩歌朗讀教學中貫徹“三美”藝術,會讓課堂變得更加靈動。
關鍵詞:三美藝術 詩歌朗讀 小學
詩歌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其音韻美、意境美、語言美是詩歌藝術的主要特色,也是我們俗稱的詩歌“三美藝術”。在詩歌朗讀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詩歌“三美”特點,提升學生朗讀詩歌的能力,幫助學生深入挖掘詩歌內涵,養成學生良好的文學素養。
一、淺析詩歌“三美“教學內涵
根據聞一多先生早年對詩歌的獨到見解:詩歌的美感在于其意境美、建筑美、音樂美?,F代文學品論也借鑒了如此結論進而將詩歌之美,大致分為三層即意境美、語言美、音樂美。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大多都恪守這三條審美規則,誠然在小學詩歌朗讀教學中,教師也自然需要認識到詩歌“三美”。
1、意境美
詩歌藝術,善于用凝練的語言簡短的篇幅去構造令人拍手稱奇的大場面,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如此寥寥數語,竟然能夠勾勒出如此的壯闊渺遠的場面,能夠抒發些許哀怨不舍的思緒,這樣的意境美感的確需要卓爾不群的蕙心蘭質才能駕馭得了。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詩歌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所營造出的意境美是獨步天下的。
2、語言美
我國古代詩歌尤其是絕句,語言特點都是短小精悍,作用利用幾十來個字就能夠描繪出一個富有層次感的畫面。而詩詞中的對仗、頂針等手法則讓詩歌句式變得別具一格,如“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白毛對紅掌、綠水對清波句式對仗工整,令人賞心悅目。甚至于作者會運用瑰麗的辭藻以及豐富的想象結合修辭格去創造震懾人心的場面,如太白詩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豐富的想象加上夸張的修辭,構造出令人神往的場面。這樣的語言美,怎能不讓人嘆服。
3、音樂美
古詩詞中講究的押韻與節奏使得詩歌音韻和諧、節奏鮮明,從而讀上去朗朗上口,因此也就產生了令人愉悅的節奏美感。譬如太白詩曰“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這樣在句末押韻能夠使詩歌讀起來令人感到舒暢,給人一種音樂美。
二、小學詩歌朗讀教學中的三美
在小學詩歌朗讀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應該結合詩歌“三美特性”并將此融入到教學中,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感受詩歌“三美”,下文將結合教學實際重點探究教學的實際策略。
1、創設實景,感受意境美
在小學朗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握好詩歌的特點,讓學生試著去探析詩歌豐富而雋永的意境。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體味,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教學輔導工具,為學生營造起一個良好的參考實景。
例如在學習《憶江南》一課時,由于學生生活的環境或許與詩歌描述的情景想去甚遠,那么在朗讀時就不能將詩歌表現的意境領悟到極致,那么這就需要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將“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樣的景色直觀地展現出來,讓學生一邊朗讀一邊參照相關視頻領會,以此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2、推敲字詞,體味語言美
古代詩歌的語言是學生需要重點體會的,在朗讀教學中,教師也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去領悟詩歌的語言美。只有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詩歌語言美的前提下,才能夠在朗讀過程中讀出其獨特的韻味。而對詩歌語言美的體味,絕不是只言片語可以詳盡的,這需要學生反復朗讀詩歌,并對其中的字詞如琢如磨,慢慢咀嚼體味,才能充分地理解。譬如柳宗元的《江雪》在詩開頭以“千山”、“萬徑”起興,從而構造出了一幅遼闊的畫面,但是在靜態景物中又安排了動態的“飛鳥”和“人”,使得詩歌靜中有動,結尾將畫面縮小觀摩,驚現“孤舟”和獨釣寒江的老翁。寥寥幾筆就描繪了這樣生動形象的畫面,在朗讀教學時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去體會這樣的語言之美。
3、感情朗讀,體會音樂美
詩歌與音樂向來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宋詞可以是與音樂結合的,而元曲更是當時音樂的一種載體??偠灾?,詩歌的音樂美是其與生俱來的特質,在朗讀教學中,學生應該清楚地理解詩歌的音樂美,透析其節奏與韻律的美感。 譬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此詩在音韻上十分和諧,最后以“ao”押韻朗朗上口。除此之外,音律的美感也需要結合情感具體分析,如《春曉》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傷春惜春的情懷,詩中“不覺曉”與“聞啼鳥”不僅是音韻的和諧同時也描繪出作者不知黎明但被鳥驚醒的無奈,也為后文“花落知道多少”的傷感奠定了感情基調,因此在朗讀中對于押韻的韻腳往往需要重讀突出感情,而充分的理解作者感情也有助于增強學生朗讀時的感染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詩歌朗讀教學中,應積極落實“三美”教學,讓美充溢整個課堂,讓課堂變得更加靈動。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工業園區東沙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