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璐 段泗英 王麗
基金項目:2013年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云南怒族柔若語使用現狀及保護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QN2013051)。
摘 要:語言接觸是語言學領域的一個重要現象,而在這一術語提出之前人們就已經進行過相關研究,使用過“語言相互影響”、“語言相互關系”和“語言融合”等術語。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達,通訊設備的改善以及廣播電視的普及,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語言作為人類的交際工具其相互影響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本文以怒族柔若語為研究對象,試圖分析其在現代化背景下語言接觸的現狀、特點以及成因。
關鍵詞:怒族;柔若語;語言接觸;特點;成因
作者簡介:施璐(1979-),女,云南楚雄人,保山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7--02
語言的發展并不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完成的,而是處于一個半封閉狀態,一方面受內部規律的影響在發展,另一方面是語言之間的相互接觸引起語言的變化。從19世紀歷史比較語言學開始,語言接觸或語言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就被許多語言學家所關注。我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語言的相互接觸得到普遍關注,研究對象從漢語和英語等語言之間、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之間、漢語之間、少數民族語言之間等等方面的接觸得到廣泛研究;理論上陳保亞老師的《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徐思益老師的《語言接觸與影響》、張興權老師的《接觸語言學》等從個案到理論,提出了語言接觸的類型、方法、接觸機制等等,使語言接觸呈現一派蓬勃的研究景象。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語言接觸現象遍布于世界各個角落。本文以怒族柔若人為研究對象,揭示柔若語語言接觸的現狀,分析其接觸的特點和形成的原因。
怒族是怒江州的一個古老民族,人口約2.8萬人,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和蘭坪等地,由怒蘇、阿怒、阿儂、柔若四個支系組成。柔若人居住在怒江蘭坪縣兔峨鄉,人口2831人①。兔峨鄉位于蘭坪縣境內西南部,瀾滄江沿岸,轄14個村委會,76個自然村,86個村民小組。兔峨鄉除怒族外,還居住著傈僳族、白族、彝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呈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狀況。怒族柔若人在兔峨鄉主要聚居于江末、果力、碧雞嵐和吾皮江四個自然村,此外還有一部分與白族、傈僳族雜居,分布在兔峨和小村兩個自然村。柔若人使用自己的語言柔若語,但無文字。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再加上與周圍其他民族的交往,柔若人在使用本民族語言時也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變化。
一、怒族柔若人的語言接觸現狀
(一)全民兼用當地漢語方言
為了了解柔若人對其它語言的掌握情況,在調查問卷中我們設計了“除本族語外,還會哪種語言”,所有調查者無一例外都填了漢語。在實地的訪談中,我們也感受到當地漢語方言在兔峨鄉所占據的重要交際作用。無論在兔峨鄉政府、集市還是村子里,當地居民看到外來人都會很熟練地使用漢語與外地人交談。柔若人也不例外,在我們去村子里調查時,每個柔若人得知我們不會說柔若語時,立刻就能進行語碼轉換,使用當地漢語方言來交流,并且非常熟練。一部分工作的柔若人還能用帶有方言口音的普通話與外來人交談。在校學生的普通話都很熟練,并且比較標準。除與其他民族交流使用漢語外,在一些特殊場合,如宣讀政府文件時,漢語也占據重要作用。
(二)大部分柔若人能兼用其他少數民族語言
除漢語外,大部分柔若人還能使用白語和傈僳語與當地的白族和傈僳族進行交流。白語和傈僳語的使用場合主要限于集市上用,在熟練程度上差別比較大,一般年長的較年輕的熟練程度高。在聚居區,人們普遍會說白語和傈僳語,在雜居區,人們普遍會說白語。如在兔峨村的公共場合(打牌、聊天等),如有白族人參與,柔若人一般都用白語進行交流。個別柔若人學齡兒童首先學會的是白語,其次才是怒語,本族語反而成為了第二語言。
(三)漢語新詞新語進入詞匯系統
隨著新事物新現象的涌現,必然產生大量的新詞新語,對于柔若語這樣的弱勢語言來說,最便利的方式是直接從其他語言中借用,因此受主體文化的影響,柔若語借用了大量漢語新詞新語。這些新詞新語包括日常生活用語,如手機、電話、電腦、洗衣機、電冰箱、摩托車、皮鞋等;此外還有社會生活用語,如國家、干部、學生、公務員、新聞聯播、中學、小學、大學、校長、考試、鄉政府等;還有一類是科技生活用語,如化肥、尿素等。在借入漢語詞匯的同時,其局部語法形式也在發生變化,如柔若語中數量詞作定語時放在中心詞后,語序為“中心詞+數詞+量詞”,但其中有漢語借詞時,其語序也變為“數詞+量詞+名詞”。
二、柔若人語言接觸的特點
(一)具有階段性
歷史上兔峨鄉一帶曾是白族羅氏土司的管轄之地,自民國元年羅氏土司府衙署搬遷至兔峨后,便有大量白族遷居此地。現在白語的強勢地位仍依稀可見,如當地無論是怒族還是傈僳族居民大多都能聽得懂白語,小村的柔若人學齡兒童是在學校與小朋友交流中自然習得白語。在進行詞匯調查時,年輕一代常用白語代替不會的怒語詞。在柔若語中至今還保留了部分白語借詞,如掃把、瘋子、被子、巫師等。但在改革開放后漢語在交際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人們對漢語的熟練程度遠遠超過白語和傈僳語。因此,柔若人的語言接觸在改革開放前為柔若語——白語型,發展到現代轉為柔若語——漢語型。
(二)具有層級性
李錦芳老師在《西南地區雙語類型及其歷史轉換》一文中提出“如果從漢語和民族語兩個角度來觀察問題,可歸納為民—漢型、民—民型、漢—民型和多語型4種”。②在柔若人兼用能力上,大部分中老年能兼用漢語、白語和傈僳語,兼用類型是民—民和民—漢型;青少年中能說白語和傈僳語的人較少,兼用類型大部分是民—漢型。由此看來,中老年的語言兼用能力較強,青少年兼用能力較弱,呈現較強的層級性。
三、形成當前柔若人語言接觸現狀的原因
(一)歷史沿革
怒族、傈僳族和白族是蘭坪縣境內早期的世居民族,民國元年,蘭州羅氏土司衙署從劍川白石江遷至兔峨后,大量白族移居此地,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各民族在相互的交往中,既保持說本民族語,同時又學會了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因此當地的白族、傈僳族中也有一部分會說怒語,怒族人也會說白語和傈僳語,呈現出語言和諧的現狀。
(二)民族觀念意識淡化
由于歷史上的長期融合,兔峨鄉的怒族、白族、傈僳族和漢族之間已經形成了和諧共處的生活狀態。在節日文化上怒族與當地白族的節日也大同小異,怒族每年正月初二的祭祀樹神的活動《阿樓西杯》也成為當地各民族共同狂歡的活動。在民族身份的識別上,由于相互通婚,有的嫁入怒族家庭的其他少數民族也改為怒族。近年來,隨著政府加大對當地人口較少民族的照顧,部分其他民族也改為怒族。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人們的民族意識淡化,民族身份并不影響彼此交流,他們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調整語碼,以適應對方。當然也會出現兩人所用的語言不同卻可以彼此交流,因為當地很多居民即使不會說卻聽得懂對方的語言。
(三)對漢文化的認同
漢族進入蘭坪縣境內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洪武年后歷代封建王朝在邊疆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明末清初,又有大量漢族進入蘭坪。因此漢文化對兔峨的影響由來已久,但由于過去交通不便、通信技術的落后,其影響力較弱。隨著解放后經濟的逐步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信息技術的發達,當地少數民族與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使漢文化的傳播速度加快,怒族群眾也希望通過對漢文化的學習來增強本民族的發展,因此也積極學習和掌握作為文化載體的漢語。
(四)開放的語言態度
語言態度是人們對某種語言的情感流露,將決定這一語言的未來走向。在我們的問卷中,問及哪種語言最重要時,所有柔若人調查者無一例外都選擇了普通話;當提及你希望子女最好會說什么語言時,大部分調查者選的還是普通話;同時很多人對柔若語的未來發展持順其自然的態度。這種開放的語言態度有利于柔若人與其他民族的溝通交往,反映了柔若人寬闊的胸襟以及生活在這一區域的人們的生活策略。
語言接觸研究是語言學一直關注的領域之一,云南少數民族眾多,這為語言接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語料。上述對柔若人的語言接觸研究也僅停留在表面上,還有很多問題等待進一步去研究。
注釋:
①數據來源:2013年4月19日兔峨鄉人民政府:兔峨鄉工作情況匯報材料
②李錦芳:《西南地區雙語類型及其歷史轉換》,《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李紹恩、李志恩.怒族若柔語言資料集[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2]孫宏開、黃成龍、周毛草.柔若語研究[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3]戴慶廈主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現狀及其演變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4]張興權著.接觸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5]李錦芳.西南地區雙語類型及其歷史轉換[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6]張競婷.國內語言接觸研究綜述[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5).
[7]彭嬿.語言接觸研究述評[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