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禹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改革創新不斷深入,傳統高校班級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呈現。本文旨在從目前高校班級管理的現狀和實施班級自主管理的理論依據出發,探討高校班級實施自主管理的必要性和意義。
[關鍵詞]高校管理 班級管理 自主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189-02
班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單位和組織形式,是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創新和改革的細胞,也是高校工作正常運轉、實現有效管理的基本支撐。然而,近年來,傳統班級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嚴重,班級管理陷入低效無序的困境。新形勢下,如何將班級建設成為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集體,進而支持并推進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無疑成為高校管理工作的當務之急。
一、高校班級自主管理實施的必要性
(一)高校班級管理現狀
1.管理理念方面。傳統的班級的運作、管理、評估機制往往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外激性的控制管理為主,主體和客體的關系為單向的絕對權威和絕對服從,忽視了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及需要、選擇、個性的獨立性。
2.班級管理模式方面。目前,高校班級管理基本上沿用以班主任為核心的權威式管理或無約束力的放任式管理為主的兩極模式,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化、制度化、科學化、民主化、可操作的組織機構和規章制度。班干部和學生的執行力差,班級管理缺乏民主氛圍,沒有明確的目標。
3.學生方面。從“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體制下走出、受市場經濟“務實化傾向”影響的大學生,習慣了“領導—服從”的單向管理模式,缺乏民主創新精神和責、權、利意識,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班級歸屬感,個人目標不明確。
4.文化建設方面。新時期的大學生更加偏好個體行動,班級活動少且形式單一、主題散亂,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缺少交流與合作、難以相互接納和信任,缺乏共同的班級價值觀和目標。
5.交流溝通方面。以傳統的以教師為核心、以班會為主要形式、以班級事務為內容的自上而下的溝通方式為主,缺乏“教師——學生——家庭——學?!钡亩鄬哟谓换テ脚_,無法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
6.教師管理方面。輔導員往往把握不好班級管理參與度的問題,比如放與收的關系:“放手”不等于“放任”;松與緊的關系:沒有形成“外松內緊、形散神聚”的班級氛圍;多與少的關系:輔導員往往沿用傳統的行政式管理方法,沒有做到多觀察、多分析,少指示、少干涉;管與不管的關系:輔導員往往忽視學生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管是為了不管”。
7.許多高校雖然都在逐步實施班級自主管理,但往往流于形式,問題頗多:實施時缺乏民主,班委權利獨大;目的上急功近利,管理過程流于形式;內容上缺乏人文關懷,以強制性懲罰機制推行,無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制度設計上“假、大、空”,可操作性不強;貫徹上缺乏連續性,朝令夕改;方法上仍以行政命令為主,缺乏引導和培養;認為班級管理的實質是控制而不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沒有將“隱形規則”和“顯性民主”相結合。
(二)高校班級自主管理實施的理論依據
1.政治理論依據。黨的十八大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環境“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環境“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因此,這就要求我們要全面深化教育模式的整體性、綜合性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和成才。
2.心理學依據。現代人本主義心理學是自主化教育管理的主要心理學基礎,其主要理論依據就是馬斯洛與羅杰斯的自我實現。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了五個需要層次理論,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和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要(也就是成長需要)。這五個需要層次理論強調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能,讓學生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事情,達到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我們自主化教育管理的核心指導思想。
3.管理學依據。自主化班級管理的管理學基礎即“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實現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其核心就是自主管理。人本管理理論認為,人是可以自制并能自動激發的。如能給學生提供自主管理的機制,他們會自發地將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融合起來,教師的作用就是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二、高校班級自主管理實踐的意義
(一)教育理論和理念方面
高校班級實施自主管理,踐行了中央16號文件“認真做好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務育人工作,加強學生班級建設和管理”,“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教育方針,培養了學生自主、民主、創造的精神,使班級管理朝著團結、有序、高效的目標前進。
(二)班級管理體制方面
1.建立健全一套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精細化、民主化的班級自主管理制度,拓寬了班級管理的深度和寬度,使班級管理工作步入民主化、人性化、科學化、制度化軌道。
2.構建班級信息綜合交互平臺,傳統與創新相結合,充分利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和溝通渠道,實現“教師——學生——家庭”開放式的交流渠道,形成教育合力。
(三)學生方面
高校班級實施自主管理能夠突出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培養。
(四)教師方面
班級自主管理的實施能夠使教師從傳統的、保姆式的、繁瑣的班級事管理者轉化成班級自主管理的指導者,研究、引導、管理、服務和協調班級自主管理模式的實施,注重學生觀念的人本化、班級管理的人格化、工作措施的人性化、育人環境的人文化,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五)學校方面
降低了學校的管理成本,促進了高校育人管理理念和機制的改革,改進了高校的德育工作,促進了整個學校的學風建設。
三、結語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教育是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班級自主管理的核心、出發點和目的在于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個性發展”。實踐高校班級自主化管理,能夠促使高校班級管理工作走上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人文化的軌道, 具有實踐和理論上的雙重意義。
【參考文獻】
[1]馮培.從班級到團隊:高校學生組織模式的重構[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9(04).
[2]劉鐵芳.何謂班級民主管理[J].班主任,2010(6).
[3]蒲綠荷.對高校班級管理工作的思考[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5).
[4]張秀竹.班級自主管理基本策略探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4(02).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