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學民



[摘要]教師如何突破重難點講授以及解除學生內化中存在的疑點,實現高三二輪復習的有效性成為筆者在高三復習教學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以《脫氧劑成分探究》教學為例,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從生活中歸納知識,還化學教學以生活本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自己的知識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關鍵詞]化學 復習 生活化 有效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221-02
一、“生活化”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生活化”教學模式就是要求教師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系生活實際,使書本知識活起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有限的化學二輪復習時間中采用“生活化”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教學中圍繞有意義的主題教學將理論知識與生活知識加以糅合,加速學生對新內容的內化及長期記憶。跨越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貼近學生生活,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與自覺,采用學生分組討論學習,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
二、“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例呈現
(一)以《脫氧劑成分探究》為主題復習“鐵及鐵的化合物的性質”的教學設計思路
在生活中很多食物如餅干、蛋糕、月餅等除了防潮之外還需防止其氧化變質,引出其組成的定性判斷、性質檢驗、定量分析,并以此作為載體探究典型金屬元素——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及應用。教學設計以脫氧劑的成因分析為線索,以學生活動為明線,以化學學科知識為暗線,活動線和知識線融合,貫穿課堂始終,體現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滲透化學學科思想。
【操作流程】
(二)從課堂過程看“生活化”教學模式開展
1.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小組合作活動,利用課外時間收集各種食物中的脫氧劑,通過查找資料尋找脫氧劑的用途。
【教師】整理分類學生收集的脫氧劑,做好上課前的準備。
設計意圖:本環節設計從生活中的物質入手,在課前自主收集和小組合作的基礎上,讓每個學生在復習課的一開始就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同時對脫氧劑為什么有脫氧的用途,它到底是有由哪些元素組成的。在課前讓學生產生疑問,對課堂充滿期盼。讓學生發現知識生長點的契機,適合創設展示活動。在展示活動的準備和開展階段,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建立在自身層面的互動、交流,進行最廣泛的對話。在生生、師生之間的思維碰撞中,蘊育出新的知識復習效果。
2.從課堂活動過程看“生活化”教學模式
(1)創設教學情境,引出主題:脫氧劑成份的分析
【教師】展示同學們收集到的脫氧劑(如圖)
【視頻】脫氧劑在食品業中的用途
【問題1】“脫氧劑”為灰黑色粉狀,還有少量的紅色粉末,試猜測該黑色粉末、紅色粉末各是什么?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可能為鐵、氧化鐵;銅、氧化銅。
【問題2】“吸氧及防止維生素的損失”,請猜測可能是什么原因?設計怎樣的實驗方案來證明你們的猜測。
【學生回答】可用磁鐵驗證鐵的存在,或加稀硫酸后加酸性高錳酸鉀,也可采用加稀硫酸后再加鐵氰化鉀出現藍色沉淀等方法證明。
【學生活動】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及方程式的書寫。
【學生實驗】分組完成實驗,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設想是否正確。
設計意圖:“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究知識的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的,一個好的問題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本環節在研討生活中脫氧劑的組成分析中,融合了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并采用問題式探究教學。這種在具有社會現實意義的情境中滲透學科知識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分化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2)結合脫氧劑中紅色物質的來源,引出脫氧劑變質問題的分析,歸納“鐵三角”
【問題3】脫氧劑中的紅色物質是什么,請猜測可能是什么原因?
【學生活動】分析討論:可能為氧化鐵或銅。
【學生活動】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及方程式的書寫。
【學生活動】分組完成實驗,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設想是否正確?
【問題4】結合問題2和問題3,能否說明該脫氧劑已部分變質?
【學生活動】自主歸納“鐵三角”轉化知識網絡圖。
【教師點評總結】鐵三角:(如圖所示)
設計意圖:復習難點知識,若只是出題做題、遇題講題,知識零散而無趣,課堂枯燥而乏味。這時,不妨改變復習方式,而本環節的設計在研討脫氧劑的脫氧原理中融合了Fe、Fe2+、Fe3+的性質復習,創設了學科知識的真實情境活動,讓學生在情境活動的共鳴中推理、交流、反思,形成知識內化的過程。
(3)脫氧劑中鐵元素“定量”分析
【問題5】如何測定脫氧劑中鐵元素的含量,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活動】分組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共同交流、討論、達成共識。
【小結】
【教師】強調氧化還原滴定的步驟分析及注意事項。
【例題展示】稱量1.0克脫氧劑樣品加入過量稀硫酸,過濾后在溶液中滴加酸性高錳酸鉀,充分反應后將濾液轉移至100mL容量瓶,定容取20.00mL于錐形瓶中,滴加幾滴KSCN,用0.2mol/L的KI溶液進行滴定,滴至10.00mL時血紅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鐘不變,求樣品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
設計意圖:本環節設計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探究情境(根據脫氧劑中鐵含量標準如何應用在生活實際中),讓學生經歷學習化學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在本環節中引入滴定實驗起到在二輪復習中知識的綜合運用。
(4)學以致用:“速力菲”的研究分析
【學生活動】獨立解決有關“速力菲”的習題。
【教師】巡視、檢查、個別交流
設計意圖:本環節設計創設課堂鞏固習題,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延續和補充。通過獨立完成,引導學生注意各部分知識之間橫向和縱向的聯系,將知識進行系統整合并能靈活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3.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實踐后與同組老師進行了交流討論,認為“鐵及鐵的化合物的性質”教學內容是高三復習中一節常規性的課,這節課的參考教案不少,教學形式也多樣。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嘗試,我的感觸很深:
(1)傳統二輪復習往往采用滿堂灌的教學形式,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迫切需要一種展現自我、發展個性的體驗式學習。在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清楚要教什么,為什么這樣教和怎樣教,卻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學生才更能接受,課堂才會更有效。本節復習課以生活中常見“脫氧劑”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全員參與,共同探究,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尋找知識間的聯系,把“鐵及鐵的化合物的性質”知識全面整合起來。
(2)“生活化”為載體的教學模式在二輪復習中固然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親身體驗,以提高復習效率。但在選題時如何更好地把化學知識與生活常識融合起來,是否二輪復習所有內容都適合生活化教學呢?在生活化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在有限的復習時間內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呢?這些還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探索和實踐。
三、“生活化教學”的展望
在進行高中化學二輪復習的大題突破環節時,不能一味地做題。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從“接受式”的學習轉變為“主動性”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可通過以生活實例為載體的化學教學將所學知識進行精煉、遷移、升華,利用聯系、比較、歸納等多種方法進行復習,更有效促進學生“學習力”的發展,讓學生全方位地“動”起來,“動”得與眾不同,“動”得卓有成效,使學生的學習行為由“要我學”變成“我樂學”。因此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研究,不斷將書本知識與生活知識融合,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優化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新課程教師課程資源開發和整合能力培養與訓練[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肖全成.有效教學[M].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