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鵬
隨著銀行傳統存貸業務利潤的收窄,理財業務極有可能將成為未來銀行的利潤支柱,因而得到了各家商業銀行的重視。
對整個銀行理財市場來說,2015年是布滿荊棘的一年。全年多達5次的“雙降”迫使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幾乎呈現沒有反彈的單邊下滑態勢,從2015年年初的穩居5%以上一路下跌至年末連4%都岌岌可危的水平,跌幅之大超出市場預料。2015年上半年,A股牛氣沖天,吸引各路投資者入市,銀行理財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備受拷問。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大額存單發行、存貸比限制取消等監管政策的相繼出臺,“銀行理財市場將被取代”“銀行理財產品的存在失去意義”等言論甚囂塵上。
然而,2015年對于銀行理財市場來說也是轉型騰飛的一年。雖然市場整體的收益率持續下降,但銀行理財市場的存續規模卻節節攀升。普益財富數據顯示,2015年銀行理財的存續規模突破20萬億元,繼續保持25%以上的增速。同時,大額存單推出、存貸比限制取消等政策也未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形成實質性影響,相反,隨著銀行傳統存貸業務利潤的收窄,理財業務極有可能將成為未來銀行的利潤支柱,因而受到了各家商業銀行的重視。另外,銀行理財產品資產端,產品端等方面的創新層出不窮,展示了行業發展的活力與潛力。
剛性兌付難打破,產品轉型力度加大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響,2015年全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滑。在經濟下行周期中,通縮的風險遲遲不能消散,迫使央行采用持續寬松的貨幣政策,市場無風險收益率不斷下行,使得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隨之走低。
寬松的貨幣政策促使富余的資金流向了股市,銀行理財產品加大了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2015年上半年股市的“瘋牛”行情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銀行理財產品穩定了收益率。普益財富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銀行傳統的非結構性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從5.25%下滑至5.05%,僅下滑0.2個百分點,但7~12月平均收益則從4.95%下滑至4.39%,大幅下滑了0.56個百分點。2015年6月中旬,A股的暴跌導致對接A股的理財產品資金規模急速下降,大量資金外逃,市場上資金過剩的情況迅速加劇,引發了一輪資金再配置浪潮,但優質資產的數量卻沒有增加,而是呈現此消彼長的情況,資產端的收益下滑,倒逼資金端收益率下跌。相比其他金融機構,銀行理財市場在資產的選擇上對風險控制的要求更高,篩選更嚴格,因此優質資產短缺的情況更加嚴重,爆發了名副其實的“資產荒”。2015年11~12月,受年末效應的影響,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有所穩定,甚至出現不少較高收益的產品,但年末理財產品收益率走勢的上揚屬于時點性的表現,進入2016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繼續下滑的概率仍然較大。2015年年底,美聯儲實施加息政策之后,預計我國2016年降息的次數不會太多,但繼續降準的可能性則偏大,資產荒的情況在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有效的改善,收益率恐將繼續緩步下滑。
在收益率持續下行的過程中,銀行理財的存續規模卻持續上揚。在較低的收益率下,投資者有意愿配置銀行理財產品的根本原因恐怕在于“剛性兌付”的潛規則仍然存在。銀行理財產品具有極高的安全性,在2015年金融市場風險事件頻發的大背景下,成為投資者眼中實現資產絕對保值增值的重要投資品種。在利率市場化大幅推進的情況下,打破剛性兌付的美夢可能在較長時間內都難以實現。普通投資者,尤其是缺乏經驗的投資者有將銀行理財市場的“剛性兌付”擴大至其他銀行代銷產品上的趨勢。在傳統的封閉式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遙遙無期之時,凈值型產品的發展就變得極為重要。凈值型產品的“類基金”性質使得投資者能夠理解其所要承受風險,將風險讓渡給投資者后,收益率上限也能明顯提升,增強客戶黏性,有效應對資產荒帶來的壓力。因此,在2016年,銀行可能會加大推進凈值化產品或較為基礎的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產品的轉型力度。
銀行資管業務備受重視
2015年,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基本完成,利差進一步收窄,傳統的盈利模式難以持續等因素,銀行的黃金時代正式宣告結束,銀行尋求新的盈利點的需求極為迫切。在銀行理財事業部制改革之后,銀行理財產品極有可能成為未來銀行貢獻盈利的重要業務類型。從數據上看,2015年理財收益率雖然持續下滑,但理財產品存續規模仍然持續增長。在經濟下行的周期中,銀行理財的市場規模仍保持高速增長,展現了該行業未來發展的無窮潛力。同時,2015年各類創新產品也層出不窮,將行業的活力展露無遺。
2016年,銀行理財市場的各項優勢將持續展現,同時,2016年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也極大可能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加強從業人員專業性及投資者教育
2015年,銀行理財業務的高速發展及持續創新對從業人員的培養和投資者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場上多起投資者將代銷基金等其他產品和銀行理財混為一談的事件給市場提出了警示。如今,銀行理財市場不應該停留在“悶聲賣產品”的階段,如何正確引導投資者了解銀行理財的基本常識,避免出現將代銷產品與銀行理財產品混淆的事件的再度發生顯得極為重要。在2016年,銀行理財市場應該配合其發展速度加大宣傳力度,不僅僅是對產品本身的宣傳,還有相關投資常識的普及、正確投資理念的培養。商業銀行應當與各類媒體合作正確引導投資者,完善投資者教育。另外,產品創新的持續進行,從業人員特別是一線銷售人員素質培養的重要性也進一步體現,在行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產品結構將會越來越復雜,銷售人員必須要充分的了解產品才能合理引導投資者。同時,銷售人員的考核標準應該更加完善,流程執行要求需要更加嚴格,例如風險評定等步驟,需要更加嚴格且準確地完成。各商業銀行應在2016加大這方面的投入,盡力避免相關風險事件的爆發。
混業時代即將到來
隨著銀行理財事業部制改革的推進,銀行理財部門對跨業經營的渴求程度劇增。但由于銀行在金融行業中的特殊定位,跨業經營難以做到完全的風險隔離,這也成為阻礙銀行實現跨業經營的重要原因。和信托、公募基金相比,銀行理財中與《信托法》《基金法》具有同等地位的監管法律文件尚未出臺,其地位仍然缺乏準確、權威的確定,存在先天的不足。這使得銀行在大資管的領域的發展落后于其他金融機構。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要完全達到風險隔離,資管部門成立獨立子公司,進行法人化改革依然是極為重要的一步。考慮到2014年銀監會年報中提到子公司制改革是重點之一,銀監會促進資管子公司成立的可能性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