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摘 要: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關注和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驗,要讓語文課程更貼近實際,教學要以學生為本,將授課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緊密聯系,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運用所學到的語文知識,這樣才能夠讓語文走進學生的生活,生活中也能夠看到學生運用語文知識,這樣語文教學才會煥發出不一樣的活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304-01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生活。一個人的語文能力也反映出這個人與生活進行溝通的能力,要想真正學會語文,更多的還是要從生活中體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應該更加自由與開放,能讓學生們充分融入到課堂氛圍中,活躍思維,為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本文從小學語文的教學特點以及生活化的定義來進行研究,并提出一些策略與做法。
一、回歸生活,促進語文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摒棄只注重傳授課本知識和技能訓練的傳統教學模式,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小學生思維發育不完善,對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認識得不全面,甚至會出現一定的偏差,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沉悶的課堂中走出來,深入實際生活,去感悟、去體驗。然而對于一些生活中的普遍現象,小學生往往是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教學時應指導學生要留心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從而提高其觀察和理解能力。如《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導學生去觀察雨后白云的變化,了解它的形態萬千、變化多端。這樣,讓學生通過觀察來認識生活,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因此,在充分的生活背景下,教師應該進行生活化教學,為學生創造一個情境化學習的過程。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學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
二、建立良好的教學環境和人際關系
良好的教學環境和人際關系,有利于小學生建立友誼,增進人際互助、諒解和相互信任,有利于小學生擁有自由的心理空間。創造人際間良好的關系和環境,能為小學生的社會交往、個性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美國的帕特里克對比實驗發現:在良好的學習氣氛中,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對知識感受性強,記憶深刻,思維敏捷,注意力集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把語文知識與熟悉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形成活躍的班級氣氛。由此可見,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方法;同學之間友好合作的交往可以使具有不同智力水平、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認知風格的學生相互學習和取長補短。小學生年齡相近,他們有共同的語言、愛好,便于互相啟發,相互實現認識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共同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共同實現認識發展。
三、通過多媒體再現生活
多媒體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為學生營造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動靜結合的情境,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與聽覺刺激。小學生生活閱歷少,認知水平較低,因此閱讀教材中的一些文章時難以入情入境,無法深刻體會到作者內心的情感與語言的魅力。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將一些學生不熟悉、沒有經歷過的情境用多媒體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彌補學生在這方面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與心理共鳴。如一些寫景的散文或紀實的文章,作者所生活的年代與我們不同,單憑文字,學生往往不能有很深刻的理解,采用多媒體可以將生活“搬”到課堂上來,給學生以形象直觀的感受,在文本與學生的生活體驗之間建立聯系,從而使學生在閱讀時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如在學習《北京的春節》時,教師先讓學生回憶過春節時的情景,學生發言的積極性非常高,在此基礎上,教師因勢導入:今天所要學的是《北京的春節》,北京的春節與我們過的春節有哪些不同呢?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此時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與本課內容相關的北京過春節的圖片。學生認真觀察對北京的春節有了較為形象的感知,此時再讓學生閱讀文本,自然是別有一番意味。
四、通過語文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感悟生活
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的問題,語文學科是“文道結合”、“文以載道”的學科,能夠體現道德價值觀念的課文比比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多數語文教師的道德教育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抽象空洞,結果是收效甚微。那么,如何“寓德于教”呢?
思想道德教育,這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要想在現實教學中切實做到并取得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忌“大”、“空”,應從小處著眼,應與生活聯系。如《虎門銷煙》一文,通過學習應讓學生認識到虎門銷煙的偉大意義,培養學生愛祖國、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絕毒品的意識。在學習本課前,可以讓學生通過查資料或上網查找林則徐的生平和毒品的危害等。學完課文后,引導學生聯系今天的現實進行探討:今天還有很多人在吸毒,吸毒有哪些危害呢?我們應該如何阻止毒品的漫延?這次課程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回顧、對文學的品味,還是一次人格情操的教育,升華了學生的愛國之情。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 郭吉士.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初探[J].文理導航:下旬,2011(7)
[2] 程大妹.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探究[J].考試周刊,2013(74)
[3] 《如何使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王雪梅《教育教學研究》2010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