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術
【摘 要】馬頭琴音樂是蒙古草原游牧文化音樂的精神文化成就,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中,探究馬頭琴民族音樂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挖掘其文化內涵和拓展其文化外延意義深遠。
【關鍵詞】草原;馬頭琴音樂;民族文化
馬頭琴音樂于2006年成功申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國家首批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作為蒙古民族的典型性代表樂器,馬頭琴音樂越來越受到音樂界的青睞。
1 馬頭琴音樂的影響
關于馬頭琴的起源,草原上傳揚著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一個叫蘇和的窮牧童飼養了一匹心愛的白馬,后來騎它去參加王爺女兒的擇婿賽馬會并取得了第一名,卻被嫌貧愛富的王爺悔婚和奪馬,后來身中利箭的白馬逃了回來并喪命在主人面前。后來,悲痛欲絕的主人夢到白馬復活,夢中的白馬告訴主人可以用它的骨頭做琴來讓它永伴身邊。于是主人就用白馬的骨頭、筋和尾雕琢成了一只形似馬頭的琴,并時常用它拉琴來抒發自己的各種情感。之后,馬頭琴音樂就變為了蒙古民族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例如,在廣袤的內蒙古草原生活中,有一個一直被人們所重視的習俗,即在每一把馬頭琴被制作出來之時,牧民們都要舉辦盛會迎接它的出世和舉辦試奏音樂會,足以說明馬頭琴音樂的影響之深。
馬頭琴音樂的存在和發展有著深厚而又久遠的歷史印記,它獨具特色的藝術表達形式,成為蒙古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特有音樂藝術載體,長期以來在蒙古族傳統音樂的沿革中獨占鰲頭。馬頭琴音樂藝術是勤勞勇敢的蒙古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和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蒙古族音樂文化中極其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草原民族面對遼闊無垠、包羅萬象的自然畫卷,面對人與馬、牛、羊、草原、藍天、白云融為一體的發展圖景,早已將豐富多彩的自然界物化和神化,以寄托他們無限的美好憧憬。而馬頭琴音樂則完美地映射了人與自然自由和諧的統一本性,把獨有的民族文化融入了馬頭琴音樂的歷史、精神和思想之中。在草原游牧生活中,馬兒是牧民、騎手的朋友,是牧民勞動和生活的伴侶,朝夕相處,情同手足,是人們的心愛之物。于是,牧民們便把心愛馬兒的形象幻化成有生命氣息的馬頭琴物件,使其成為器樂永遠地伴隨著人們,并用其彈奏出各種音符和聲響來表達自身的豐富情感,祈愿馬兒和牧民自身都能永遠年輕和充滿活力。馬頭琴音樂中對草原景色的描繪、對駿馬的頌揚、對湖泊的摯愛、對故鄉的眷戀,處處洋溢著草原文化特色,使人類情感豐富到驚人的程度,是牧民們長期游牧生產生活實踐和文化創新的成就。
2 馬頭琴藝術的特征與表現手法
隨著時代的變遷,草原牧民的生產、生活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馬頭琴音樂也歷經多年的藝術傳承與革新,其表現手法也在不斷演變。
作為一種傳統的民族音樂藝術形式,馬頭琴音樂是一種在內蒙古自治區、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新疆等多個地域的蒙古族中廣為流傳的民間拉弦樂器藝術,其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用于獨奏表演,也能夠與其他樂器進行合奏表演,還可以用來給說唱表演、民歌演唱和各類舞蹈藝術進行伴奏等。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樂器,依據其存在于多樣的地域及地域間的文化差異,馬頭琴樂器的叫法、外觀、音效與表演形式都會存在較大的異質性,如有莫林胡兀爾、潮爾、胡兀爾、胡琴、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多個名稱。但一般來說,由于作為游牧民族的蒙古族是生活在廣闊草原的馬背民族,馬頭琴文化和蒙古民族的馬背文化必然息息相關,因而其外形與馬頭的形狀相似,其琴桿的上部雕刻著馬頭的形狀,其琴箱也往往覆之以獸皮,故而美其名曰“馬頭琴”。自本世紀初開始,馬頭琴表現手法逐漸地進行改革,積極地改變以前相對單一的表演形式,向著視覺表型音樂藝術轉型。2005年初,神駿樂團開始運用站立姿勢表演馬頭琴,也大膽地增加馬頭琴音樂中豪放、大氣的元素,使得馬頭琴音樂的表演更加具有動感和自由,為馬頭琴音樂的后繼者們開創了更多、更好地演繹馬頭琴藝術的先河,讓馬頭琴音樂為更多的人所知曉、傳播和服務,增強了其生命力。
作為一種拉弦樂器,馬頭琴的音色清純而又圓潤,旋律優美、而又高亢多變,既有小提琴的生動和細膩,又有中提琴的古樸和典雅,還兼具大提琴的飽滿和濃烈,是與游牧民族的自由奔放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的藝術形式,具有無限的感染力和生命力。馬頭琴藝術的表現手法也多種多樣,既可以用單音演奏,也可以用雙音演奏,其特有且常用的表現手法有傳統泛音技法、裝飾音奏法、潮爾演奏技法”和四胡技法等,都在廣袤的草原上廣為人們所熟悉、喜愛和使用,其所彈奏出的樂曲跌宕起伏,既能演繹出哀怨凄婉,也能表現出深沉肅穆,也能表達歡快悅動,還能展現出粗狂奔放,完美地闡釋著牧民們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和絢麗多姿的草原生活,別具匠心地描繪出一幅人和自然共生共存共發展的完美圖景。
3 馬頭琴的傳承和發展的途徑
馬頭琴音樂的歷史源遠流長,在蒙古族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尊崇地位,也需要我們采取多種切實可行的途徑來推動它的發展。
(1)在內蒙古有條件的民族地區,中小學要開設馬頭琴音樂賞析課程,并指導學生練習馬頭琴音樂的演奏技能。在高校加強馬頭琴音樂課程的開設,制定大綱、計劃,有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的方向性發展培養,讓馬頭琴傳統音樂后繼有人、發揚光大。加強馬頭琴音樂實踐環節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開設實踐課,多訓練,提高學生的實際的表演能力。
(2)邀請社會團體、民間藝術表演的藝術家、藝人參與到學校進行專業教育指導,除了經典傳統曲目外還有與時代伴隨相生的新音樂作品表演。例如成立音樂大師工作是室,讓學生有機會與大師同臺表演等。內蒙古馬頭琴音樂表演家齊寶力高等在國際舞臺上都是有影響的大師,可走邀請他們走入校園、走進學生。
(3)進行田野調查和采風,馬頭琴音樂來自于草原,來自牧民的生產生活,讓我們的學生深入到火熱的現實生產生活中,找到音樂的力量和源泉,讓他們發自內心地對馬頭琴音樂產生敬佩之情。傳承馬頭琴音樂的學生多來自本民族的學生,學生可利用各種民族傳統節日去學習,如參加草原那達慕、草原婚禮等活動,通過活動、節日感受和學習馬頭琴音樂。
(4)在內蒙古甚至國家的重大活動慶祝表演中,都應該為馬頭琴音樂表演提供一席之地。作為內蒙古蒙古族音樂藝術的象征,馬頭琴音樂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融合現代時尚藝術元素,培養音樂創作人、音樂表演者和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同時還要加強馬頭琴樂器的改進,使其成為越來越普及的樂器。
(5)與政府引導的民族文化建設相結合。內蒙古自治區將每年的9月6日定為“文化遺產保護日”,提升了社會對包括馬頭琴在內的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并積極開展了對馬頭琴音樂藝術的收集、歸類、科研、保護等整套工作。通過政府職能的充分發揮,使得馬頭琴音樂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得到了全社會普遍的關注。
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多民族共同居住、進行生產和生活,共同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民族文化藝術形式,擁有非常豐富的音樂文化遺產,馬頭琴音樂便是其音樂百花園中的一枚瑰寶。在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朝著多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繼承、創新和發揚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是我們刻不容緩且任重而道遠的歷史責任和使命。
【參考文獻】
[1]齊·寶力高.馬頭琴演奏知識[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4:1.
[2]李紅梅.馬頭琴及其音樂與蒙古族草原文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
[責任編輯:王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