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龍 彭家明
血漿與紅細胞不同輸注比例對創傷性失血患者大量輸血救治的影響
陳寶龍 彭家明
目的 觀察在大量輸血的情況下,輸入完全不相同比例的紅細胞以及血漿對由于創傷性而出現失血患者的救治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創傷性失血患者128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同時所選取的患者全部需要輸入>10U懸浮紅細胞。按照相關標準,入院24小時內所輸入的血漿和懸浮紅細胞的比例,將所選取的患者分成低比例組、高比例組以及中比例組。對比患者通過大量輸血之前與大量輸血之后與3組的凝血功能指標、入院接受治療時間段內紅細胞輸入的總量以及生產差異。結果 和輸血之前實施對比可以發現,中比例組與高比例組患者通過一定量的輸血之后PT-INR以及APTT沒有非常明顯的改變,而低比例組的PT-INR以及APTT升高非常明顯(P<0.01)。高比例組、中比例組以及低比例組患者通過輸血之后其凝血功能的相關標準、在院接受治療的時間段內紅細胞的輸入總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在院接受治療的時間段內紅細胞所輸入的總量3組患者也各不相同,不過生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在大量輸血的情況下,低、中和高比例的輸注血漿實施對比可以發現,高比例的輸注對預防創傷性失血患者出現凝血功能障礙非常有利,可以顯著減輕患者住院時間段內紅細胞的輸入總量,最終能夠有效節約血液資源。
血漿;紅細胞;創傷性失血;凝血功能
就目前臨床研究看,創傷患者的重要致死原因就是創傷性失血,而實施大量的輸血則是對創傷較為嚴重同時失血量較大患者救治的主要方法[1]。不過大量的輸注紅細胞懸液在某種程度上說又會誘發一系列問題,比如凝血因子的稀釋,誘發創傷凝血功能障礙,與此同時創傷性凝血功能的出現會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存率[2]。相關研究顯示,新鮮的冰凍血漿:也就是濃縮紅細胞高比例輸入能夠有效改善創傷性患者的臨床治療結果以及提升其生存率[3]。為了能夠最大限度的熟悉我國血漿和懸浮紅細胞的輸入比例對創傷性失血患者的治療影響,此次研究以回顧性分析創傷性失血患者128例,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回顧性的方法對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和贛州市南康區第一人民醫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接受治療的創傷性失血患者128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比例選取標準是:由于創傷性而誘發的失血并熱,同時入院24小時內所輸入的紅細胞≥10U。排除標準是:年齡<16歲或者年齡>80歲的患者。
1.2 患者輸注懸浮紅細胞和血漿比例 所選取的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療的24小時內,其懸浮紅細胞的輸入不盡相同,其中輸入最多的患者為64U,輸入最少的患者為10U;而所輸入的血漿也各不相同,其中輸入最多的患者為6200mL,輸入最少的患者為0mL。對血漿和懸浮細胞的輸入量實施對比可以發現,把患者分為高比例組,中比例組與低比例組。每組患者例數分別是:55例、42例以及31例。高比例組患者血漿:懸浮紅細胞≥1∶1,而中比例組患者的血漿:懸浮細胞=1∶2~1∶1,而低比例組患者的血漿:懸浮紅細胞≤1∶2。
1.3 患者凝血功能檢查 對所選取的3組患者輸血之前以及輸血之后PT-INR以及APTT實施監測,對比在大量輸血的情況下輸血之后與輸血之前3組患者數據差異。
1.4 其他數據 對患者輸血之前與輸血之后的血氣以及血常規數據實施收集,重點對血紅蛋白、動脈血pH值以及血小板實施對比研究。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基本的生命體征資料對比 見表1。

表1 128例患者生命體征資料對比分析
2.2 患者住院時間段紅細胞輸入總量和其他血液成分研究 此次研究所分析的3組患者在本院接受治療的時間段內紅細胞輸入總量有一定的差異,高比例組∶中比例組∶低比例組=(19.7±6.2)∶(25.7±11.2)∶(26.5±7.9),分析發現高比例組患者的紅細胞輸入總量要比其余2組低很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過后兩者實施對比發現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3組患者24小時之內懸浮紅細胞血小板與冷沉淀輸入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大量輸血之前以及大量輸血之后不同輸入比例患者血常規等數據分析(x±s)
2.3 不相同輸入比例患者的血液制品使用狀況 見表3。

表3 不相同輸入比例患者的血液制品使用狀況(x±s)
實際上在創傷患者很多致死原因中,由于創傷性失血而誘發的死亡占據的比例非常大,占死亡創傷死亡人數的40%,而創傷死亡中占據最大比重的死亡即為創傷腦損傷[4]。臨床研究表明,對于創傷較為嚴重,同時失血量較大的患者,一般可以通過大量的輸血對其實施治療[5]。不過大量輸血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輸入紅細胞的懸液會誘發凝血因子出現稀釋現象,誘發創傷性凝血功能的障礙,而實際上創傷性的凝血功能如果出現障礙則會導致患者酸中毒或者低體溫情況加重[6]。
通過大量的輸血之后會使得患者血液出現稀釋現象,此時凝血因子也會隨著減少,患者體內的凝血功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障礙,而一般的冰凍血漿內存在的穩定凝血因子,對絕大多數輸血患者的凝血功能有改善作用[7]。這樣在大量輸血的過程中,輸入血漿以及冷沉淀能夠有效補充凝血因子,最大限度的防止凝血功能出現障礙。對于創傷性患者而誘發的大量失血情況,研究表明高比例的輸入血漿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紅細胞的用量,所以面對創傷性大量輸血患者可以建議食用大量輸血的方案,輸入血漿和懸浮紅細胞的比例應該控制在1∶1,之后依據凝血功能等相關實驗指標,有效補充血小板以及冷沉淀等相關的血液成分[8]。
[1] 劉志輝.創傷性骨折并發失血性休克的臨床研究[J].當代醫學, 2012,18(15):92.
[2] 韓慧.血漿CRP、WBC在檢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的價值[J].當代醫學,2014,20(14):31-32.
[3] 詹以安,錢克儉,王聯群,等.新鮮冰凍血漿與濃縮紅細胞不同比例輸注對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J].江蘇醫藥,2012,38(1):66-68.
[4] 戴小峰.不同比例血漿及紅細胞懸液聯合輸注對創傷性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J].中國鄉村醫藥,2014(22):17-18.
[5] 林玉甜.大失血患者輸注高比例新鮮冰凍血漿的價值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8):1137-1139.
[6] 熊勤.創傷性大失血患者輸注不同比例血漿與濃縮紅細胞后的凝血功能檢測評價[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3):285-286.
[7] 楊菊紅,盧春生,曹文平,等.合理輸注成分血對大量失血患者輸血量及DIC發生率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4(17):3693-3694.
[8] 黃長順,陳春茹,張益維,等.血小板分離聯合術中自體血回收對骨科大手術減少失血和血小板活化的影響[J].浙江醫學,2012, 34(14):1202-1205,1209.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9.010
江西 341000 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輸血科 (陳寶龍)341004 贛州市南康區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 (彭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