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會珍
小兒外科腸梗阻手術的臨床護理分析
汪會珍
目的 探討小兒腸梗阻手術臨床護理效果。方法 選取腸梗阻患兒46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采取外科手術治療,其中23例圍術期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設為對照組;23例圍術期患者給予綜合護理干預,設為觀察組,觀察對比2組患者護理效果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為95.6%;對照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為69.6%,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6%;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7.3%,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對腸梗阻圍術期患兒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手術療效,提高護理工作水平,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保障患兒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小兒腸梗阻手術;綜合護理干預;護理效果
腸梗阻是小兒外科中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具有起病急、病情發(fā)展迅猛等特征,致病因素較為復雜,容易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且造成疾病的機制也比較復雜,給臨床診斷帶來一定的難度,患者病情進展快,給臨床及時治療帶來困擾。目前,腸梗阻根據不同的病因分為不同的種類,例如機械性腸梗阻、動力性腸梗阻以及血運性腸梗阻等,還有根據腸壁血循環(huán)分類,將疾病分為單純性腸梗阻、絞窄性腸梗阻。一般臨床上會根據患者病因采取不同手術治療,但在治療的同時,采取科學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本次研究選取九江市婦幼保健院腸梗阻患兒46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小兒腸梗阻手術臨床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九江市婦幼保健院2013年8月~2015年5月收治的腸梗阻患兒46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采取外科手術治療,其中23例圍手術期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設為對照組,男13例,女10例,年齡6個月~13歲,平均年齡(7.6±3.1)歲;23例圍術期患者給予綜合護理干預,設為觀察組,男14例,女9例,年齡6個月~14歲,平均年齡(7.8±2.8)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兒均符合《中醫(yī)肛腸科疾病診斷療效標準》中腸梗阻診斷標準。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
1.2.2 觀察組 (1)術前:對患兒及家屬進行健康知識普及,叮囑其家屬術前8 h給患兒禁食,嚴密監(jiān)測患兒生命體征與臨床癥狀,進行胃腸減壓,密切關注引流液量、顏色與性質,做好詳細記錄。患兒嘔吐時,將其頭部偏向一側,防止誤吸,嘔吐后使用生理鹽水漱口,必要時給予患兒吸氧。對其進行補液,調整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使用抗生素藥物預防細菌感染,術前進行備皮、藥物過敏等常規(guī)檢查。(2)術后:定時監(jiān)測并詳細記錄患兒呼吸、心率、血壓的變化。患兒病情穩(wěn)定后,取半臥位,護理人員可指導其進行早期活動,術后禁食,進行胃腸道減壓,檢查減壓管,若出現阻塞,可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清洗。按時更換創(chuàng)口敷料,嚴格進行無菌操作,避免傷口感染,注意觀察胃液性質,若有大量血性液體流出,應立即告知醫(yī)師,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待患者腸蠕動恢復,遵醫(yī)囑拔除胃管,讓患兒多進食營養(yǎng)豐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忌食刺激性食物,注意腹部保暖。
1.3 療效評價標準 對比2組患者護理效果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病情好轉;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病情加重。護理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所有數據結果錄入到SPSS 17.0軟件中進行統(tǒng)計分析,確保錄入過程客觀真實,以95%為可信區(qū)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時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47,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n(%)]
2.2 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767,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腸內容物在腸道中無法通過而引起腸道障礙統(tǒng)稱為腸梗阻,發(fā)病機制包括腸腔阻塞、腸壁病變等,患者常伴有腹脹、腹痛、惡心嘔吐、排氣障礙等臨床癥狀,導致內環(huán)境紊亂、腹膜炎等并發(fā)癥,若不采取及時治療,極易危及患兒生命安全[2-3]。對腸梗阻圍術期患者采取有效護理措施,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本次研究對
46例腸梗阻圍術期患兒分別采取常規(guī)護理與綜合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中,顯效17例(73.9%),有效5例(21.7%),護理總有效率為95.6%;對照組中,顯效8例(34.8%),有效8例(34.8%),護理總有效率為69.6%,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對腸梗阻手術患兒采取綜合護理干預,護理效果顯著。觀察組患者中,出現腹膜炎1例(4.3%),腸瘺1例(4.3%),吻合口瘺0例,再梗阻0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8.6 %;對照組出現腹膜炎0例,腸瘺2例(8.7%),吻合口瘺1例(4.3%),再梗阻1例(4.3%),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7.3%,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對急性闌尾炎切除術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有利于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改善患者預后。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為患兒家屬詳細講解手術相關知識,消除其緊張情緒,對于達到一定年齡(5歲以上)的患兒,應進行鼓勵與引導,使其積極配合手術治療[3-4]。因患兒年齡較小,無法詳細表達想法和自身情況,容易造成病情延誤,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臨床癥狀的觀察[5-6]。術后,護理人員可適當使用鎮(zhèn)痛藥物,緩解患兒疼痛,指導其下床活動,增強機體免疫力,防止出現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7-8]。針對出現并發(fā)癥的患兒,要及時給予藥物治療與臨床護理,促進恢復。
綜上所述,對腸梗阻手術患兒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改善預后,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使其早日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姜雪蘭,劉艷萍.腸梗阻病人的手術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 9(28):65-66.
[2] 張時代.粘連性腸梗阻手術護理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 6(4):120.
[3] 李國霞.腸梗阻患者圍術期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19(16):104-105.
[4] 隋永紅.急性腸梗阻的護理對策與體會[J].當代醫(yī)學,2010,15(32):122.
[5] 馬雪霞,陳向紅,張惠,等.PDCA模式在回腸新膀胱術后腸梗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8):39-40.
[6] 舒永平.腸梗阻60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9):7247.
[7] 彭霞,黃笑,李丹,等.89例小兒腸梗阻圍術期的護理研究[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5,22(6):789-790.
[8] 王瑞霞,劉萍萍,田培玲,等.小兒外科手術533例圍手術期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17):4821-4822.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2.074
江西 332000 九江市婦幼保健院(汪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