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洪
摘 要:傳統金融市場當前整體處于創新不足,融資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的壓抑狀態,這為互聯網跨界金融留下巨大空間。互聯網金融以互聯網為平臺,打破時空及規模限制,讓更多的人以更低成本享受到金融服務。借助互聯網金融的開放性、廣域性、低成本及草根性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增加金融服務可獲得性,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效率是當前經濟金融新常態下普惠金融深化發展的重要方向。基于互聯網金融視角,未來普惠金融發展還需從國家政策層面,加強征信體系建設、加大互聯網產業資金技術投入、鼓勵產品創新等方面加以改進。
關鍵詞:普惠金融;互聯網+;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6)04-0040-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4.07
“普惠金融”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始于聯合國2005年國際小額信貸年的宣傳活動,自其推出之日起就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2006年3月,央行研究局原副局長焦謹璞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小額信貸論壇上正式使用這一概念。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2015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推出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標志著普惠金融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全面開啟了普惠金融發展的快車道。那么,如何更加有效地推廣、發展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特別是要讓農民、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及時獲取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成為當下普惠金融發展的重中之重。
互聯網金融正日益對傳統金融模式產生深刻的影響,這也讓我們看到了互聯網背景下的普惠金融發展路徑,尤其是運用“互聯網+”思維推動普惠金融發展。互聯網金融有利于引領資金流向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三農”等金融服務薄弱領域,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小微企業和普通大眾能更便捷地獲得金融服務。隨著“互聯網+”加速滲入諸多經濟領域、行業業態,普惠金融作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順勢而為。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互聯網+”下的普惠金融發展予以一定的探討。
一、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性
普惠金融之所以能夠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國家層面倡導發展的重要政策,有其豐富的經濟和社會涵義。只有充分認識其內含的經濟社會要義,才能夠在當前經濟金融新常態下尋求契合實際的發展路徑。
(一)普惠金融的公平正義本質彰顯了社會對公平理念的追求
普惠金融是一個能有效地、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尤其是貧困與低收入人口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1]。這一概念界定強調了普惠金融最為重要的服務對象,并指明了普惠金融的發展目標。傳統金融業在利潤最大化目標的驅動下,以“二八”理論為指引,更加重視對能夠產生較高附加值的20%中高端客戶的開發與維護。受此影響,最廣大的80%客戶群體往往成為金融服務精準制導的盲點。在客戶結構方面,金融資源不斷向優質大中型企業、上市企業、國有企業以及中高端個人客戶傾斜,小微企業貸款難、基層民眾金融服務覆蓋面狹小;在區域投向方面,金融資源則不斷流向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一二線城市,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三四線城市、縣域及以下基層組織往往難以獲取足夠的金融資源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這種金融歧視從法理上講即為弱勢群體喪失了在現代社會中的金融參與權,從經濟學來講就是典型的金融排斥。在一個日漸倡導和諧、公平正義的現代中國,傳統金融業發展理念日益受到挑戰,普惠金融的提出與推行正是對這種利益導向的糾正與引導,“為所有社會成員提供金融服務,而不受身份或經濟條件的制約”,也與當前“共享”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合[2]。
(二)普惠金融對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小額貸款與微型金融是普惠金融理念落地實施的重要載體,世界各國過往及當下的實踐均表明,它對于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改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創業與擴張,增加弱勢群體的收入水平等方面都有著顯著的作用。普惠金融作為小額貸款與微型金融的延伸與發展,毋庸置疑承繼著兩者的核心功用。普惠金融在繼承與發展小額貸款與微型金融功用的基礎上,構建起多層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體系,為欠發達地區、弱勢群體提供合理、有效的金融服務支持,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三)普惠金融有助于完善以“三元結構”為特征的金融體系
金融市場的不發達以及金融抑制的存在,使我國金融體系在構建的過程中形成了“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為主體、影子銀行體系為補充,傳統民間金融為有機組成”的“三元金融結構”[3]。這種金融結構雖然曾為廣大金融服務需求者提供了基本的、具有一定差異性的金融服務,但其內含的不同獲得成本使不同群體的“獲得感”形成明顯差異。優質客戶如大中型企業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從銀行業金融機構及資本市場上融資,而傳統民間金融的高成本化,對于多數中小企業、弱勢群體而言是難以承受的。差異化的金融服務可獲得性不利于當前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善與發展。發展普惠金融,有助于彌補“三元結構”的不足,豐富、完善我國的金融體系,提高我國金融市場的競爭性,從而為社會全體成員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二、互聯網金融及其對普惠金融發展的影響
近年來,BAT(百度、阿里、騰訊)三巨頭強勢介入傳統金融領域,形成了以第三方支付、P2P、互聯網理財等為代表的新興金融業態,并彰顯出蓬勃的生命力,向傳統金融業態發起了正面而強烈的挑戰。互聯網金融正在迅速改變傳統業態與思維,借助互聯網思維做金融,運用互聯網技術及大數據改變傳統金融模式正在或已經被國內各類金融機構所采用。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固有的開放性、廣域性、草根性、低成本等特點與普惠金融理念相互契合,因此,可以借助互聯網金融平臺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變革管理和組織模式,增加有效的金融產能供給、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普惠金融發展效率。
首先,開放性的金融體系可以為社會所有成員提供金融服務而不受身份及其經濟條件的制約,這既是互聯網精神的核心,也是普惠金融所倡導的。互聯網金融繼承了互聯網固有的開放特性,既保證了互聯網金融超越傳統金融業態的發展速度,也使其保持了持久的創新精神。以最為廣大的社會成員為服務對象,打破傳統金融對客戶的分層及差異化服務,互聯網金融以其開放的姿態在傳統金融領域所忽視的龐大的“長尾”基礎客戶群中發展壯大。定位于“小微”及個體客戶的互聯網金融,具有“海量交易筆數,小微單筆金額”的特征,能夠整合碎片化的需求,形成規模優勢,同樣依托數量眾多的“小微”型客戶實現風險的分散化效應[4]。可以說,互聯網金融依托強大的信息技術,以其開放性的天然屬性,滿足最廣大社會階層的利益訴求,這與普惠金融的發展目標一致。因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普惠金融的普及,依托互聯網發展的普惠金融將在開放性上更進一步,使更多原先無法獲取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階層得以平等的獲取相關服務。
其次,移動信息技術的應用使互聯網金融不受時空的限制,這種廣域性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也使普惠金融更加便捷、可推廣。傳統金融服務的提供更多的依賴于物理網點的落地布局,而物理網點的開設一方面需要經過監管層的層層審批,程序繁瑣、耗時長,另一方面又需考慮商業可行性。因此,傳統金融機構會偏向于在經濟發達地區設立物理網點,這種基于商業可持續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造成部分區域的金融競爭激烈,另一方面又留下大量的金融服務空白區。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傳統金融服務造成的金融供給不均勻。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互聯網終端設備的普及,使互聯網金融具備廣泛的接入端口。截至2014年末,我國網民總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47.9%,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占整體網民比例的85.8%①。互聯網及移動通信網絡的鋪開使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更加普及,延伸了物理網點無法覆蓋的地理空間,并在此基礎上拓展了有效客戶,提高了金融服務覆蓋面。
最后,草根性及低成本的互聯網金融使共享服務理念更具可行性,普惠金融的共享性恰恰可以通過互聯網金融來實現并加以推進。互聯網技術是互聯網金融的有力支撐,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減小金融交易的成本,擴大金融服務的邊界。一是傳統金融業態的互聯網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客戶對物理網點的剛性需求,降低網點建設及人力等成本投入。二是在供需信息幾乎完全對稱、交易成本極低的條件下,互聯網金融模式形成了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在這種資源配置模式下,雙方或多方交易都可以同時進行,信息公開透明,定價完全競爭。此外,互聯網金融依托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客戶的資信狀況,有助于改善傳統金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升金融風險控制能力[5]。因此,通過運用互聯網及大數據,傳統金融機構能夠在較低的交易成本、較強的風控能力下為更廣泛的基礎客戶提供金融服務,而不再依賴于抵質押等強擔保技術。這種技術能力的提升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也使客戶準入門檻大大降低,客群“長尾化”更加突顯草根特色。余額寶的推出之所以廣受歡迎,高收益率是一大吸引力,更加重要的是其草根特性,它不再要求動轍5萬、10萬以上的起點要求,普通客戶哪怕是100元也可以享受余額寶提供的理財服務。因此,依托互聯網金融的低成本及草根特性為廣大的金融服務需求者,特別是弱勢群體提供契合其自身狀況的金融服務,這是普惠金融在新金融業態下必須重視推廣的服務模式。
三、基于互聯網金融的普惠金融發展路徑
當前,國家正積極引導各類普惠金融服務主體借助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延伸服務半徑,拓展普惠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互聯網+”無疑成為當前金融發展的主角,隨著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進一步加強和落實,行業準入標準和從業行為規范的建立,互聯網金融的健康規范發展將有效助推普惠金融發展。基于互聯網金融的視角,筆者建議未來普惠金融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首先,政策層面,國家應該出臺相配套的政策鼓勵、促進互聯網金融與普惠金融協同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繁榮發展,深刻地影響著普惠金融價值理念及目標的達成。雖然互聯網金融與普惠金融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肯定與支持,更多的是各自領域的一種戰略布局或規劃,對兩者的協同發展尚未有一個可期的政策支撐[6]。互聯網金融對普惠金融的促進作用不言而喻,而普惠金融的發展,勢必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互聯網金融的深化。將兩者作為金融領域深化改革的兩個方面,勢必將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其次,加大在互聯網相關產業的資金、技術投入,鼓勵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創新。大數據、云計算作為互聯網發展的大趨勢,兩者在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上有著巨大的潛力。大數據能夠為互聯網金融企業提供龐大的客戶信息,通過挖掘數據所隱藏的價值,提高金融產品營銷的精確度,提高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控制能力,而云計算則為互聯網金融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通過加大對互聯網相關產業的資金、技術投入,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有利于這一新興業態在技術保障上獲得持久的生命力[7],但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加大在金融基礎設施上的支持力度。現階段,基礎設施的建設程度還無法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速度相同步,即使有良好的技術支持但是沒有實現金融服務的物理支撐,普惠金融也無法通過互聯網金融所具備的優勢而得以實現。
最后,加強我國征信體系的建設,為普惠金融的發展保駕護航。普惠金融雖然是以社會全體成員都能夠獲得有效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務目標,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就可以減低準入門檻,不注重對客戶信用的審核。然而,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有效的統一征信體系,目前的征信系統也只能對客戶的信用狀況進行淺層次的了解。而普惠金融能否獲得持久性的發展,對于客戶群體的信用狀況又有著較大的依賴。因而,加強我國征信體系的建設對于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一方面,國家應當承擔起加強征信體系建設的重任,適度的將人民銀行現有的征信系統向普惠金融服務機構開放。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聯網金融企業所具備的大數據處理能力,將客戶的諸多信息予以挖掘,分析、判斷客戶的信用狀況,以補充現有征信體系中存在的缺陷。通過兩方面的結合所形成的資信審核體制將有助于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普惠金融目標的實現還有很長的一段路,其從價值理念抑或是政策規劃到真正的普惠萬民,不僅僅需要借助互聯網金融的平臺優勢,更應該是多位一體的體系構建。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任何一個目標的實現,都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而不應該只是依托于單方面的因素。互聯網金融只能是助力普惠金融發展的可行路徑,其持久發展仍然無法脫離傳統金融的有力支持。普惠金融只有構建起自身的一套體系,并融合各方面的優勢力量,才有可能有所成就。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胡文濤.普惠金融發展研究:以金融消費者保護為視角[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5(1):91-101.
[2]朱民武,曾力,何淑蘭.普惠金融發展的路徑思考——基于金融倫理與互聯網金融視角[J].現代經濟探討,2015(1):68-72.
[3]鄭中華,特日文.中國三元金融結構與普惠金融體系建設[J].宏觀經濟研究,2014(7):51-57.
[4][5]王金龍,喬成云.互聯網金融、傳統金融與普惠金融的互動發展[J].新視野,2014(5):14-16.
[6]許英杰,石穎.中國普惠金融實踐發展、現狀及方向[J].西南金融,2014(6):28-30.
[7]婁飛鵬.金融互聯網發展普惠金融的路徑選擇[J].金融與經濟,2014(4):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