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玲慧
摘 要:在互聯網科技的迅猛發展下,在電子商務的強力推動下,傳統金融業不斷發生著深刻的變革,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成為時代的新寵兒。作為金融領域的重大創新,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勢頭非常強勁,給傳統金融業以前所未有的沖擊。但機遇與挑戰并存,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也給金融領域帶來了一系列急需調和的問題,尤其是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規制問題。本文首先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及信息環境下互聯網金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概述,進而對規制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發展路徑進行了探討,旨在營造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環境,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問題;發展路徑
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也帶動了互聯網金融業務量的不斷提升。但基于目前我國現行的金融體制下,在立法與監管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與缺失,因此產生了監管滯后、監管真空、監管重疊的現象,進而加大了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安全風險。如何有效規制互聯網金融風險,并找尋新的發展途徑,是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未來經濟發展中應積極對全新的金融風險進行有效的預防和規避,并有針對性的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合理的規制路徑至關重要。
一、當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及風險類型
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學術界一直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有的專家認為,互聯網金融主要是以搜索引擎、人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高新技術與傳統金融業相結合的新型發展模式,也是通過互聯網媒介來實現資金的優化配置與樹立全新金融發展模式的重要方法。有的學者認為,互聯網金融可以從廣義與狹義上進行區分。在狹義上,互聯網金融是指借助于具備了金融數據及業務流程的互聯網平臺,以用戶終端為基本操作平而的一種新型金融發展模式。在廣義上是指,互聯網金融包括了與狹義上相關的金融市場等一些外部發展環境。第三種觀點則認為互聯網是信息科技時代所誕生的新型金融模式,它能夠給用戶提供全新的服務體驗。
互聯網金融的誕生,對傳統金融業務產生了重人的影響,使得金融交易的方式正在發生改變。互聯網有其自身開放性的特點,進而使得在新的金融發展模式下,金融業在具備傳統金融風險的基礎上,還增加了新的安全風險。這些風險類型主要有法律風險、監管風險、技術風險、網絡安全風險等等。法律風險主要體現在互聯網金融在創新方而與現行滯后的法律之間存在沖突,進而導致了風險的誕生。山于近年來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過快,進而導致了我國傳統的金融法律體制已經無法滿足當前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監管需求。新的法律體制還在醞釀之中,使得消費者的權益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監管風險是指,我國的傳統金融監管模式主要是進行分業經營與分業監管。在互聯網金融中,人多存在跨界經營的現象,而且山于互聯網的虛擬性、信息多且雜的特征,進而使得傳統的監管模式無法實施全而監管,往往會造成監管漏洞。技術風險是指互聯網金融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依賴性較強,但互聯網山于自身的系統缺乏完備性,像會出現電腦故障等情況。進而使得用戶無法正常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從而使用戶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害,不利于互聯網金融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網絡安全風險則是指。當前的網絡環境較為復雜,而網絡安全是互聯網金融業務得以順利開展的關鍵所在。因此,黑客攻擊、網絡病毒等網絡安全風險也威脅到了互聯網金融的實際生存空間。嚴重時還會導致業務癱瘓,給企業與客戶帶來巨人的經濟損失。
二、信息環境下風險金融存在的相關問題
(一)操控問題的風險
互聯網金融受信息開放的影響,容易產生風險問題,合理的操控可以控制風險的產生。互聯網金融受企業綜合運行規劃、成木數據采集、信息技術監管問題的影響,往往會產生一定的風險,這直接影響企業金融的有效管理。加強企業金融網絡化的運營管理,改善互聯網金融的開放性,對相關風險進行規范性管理,保證賬戶信息的安全性級別,避免可能產生的各種互聯網入侵問題,避免信息資料的丟失。
(二) 網絡病毒性傳染風險
網絡病毒型傳染風險是受互聯網金融的開放性影響,容易在網絡節點范圍內產生嚴重的風險問題。需要根據互聯網金融相關管理系統,合理的分析金融快速發展應用的相關內容,從實際情況準確的分析金融風險的管控標準,對可能存在的感染趨勢進行判斷,對相關金融風險傳染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防止網絡金融出現感染的可能。
(三) 法律法規規范不足造成的金融風險問題
法律法規制度規范不合理,影響金融風險的發生和發展。互聯網金融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需要對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可行性標準進行制度,明確互聯網金融的相關細則,確定法律法規的原則性標準,明確法律法規的相關權利意義,對可能存在侵犯性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處理,改善互聯網權利中的規范性,對可能存在模糊、不清楚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處理。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制度存在不規范性問題,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制度的不足,實施金融洗錢活動,影響整體法律規章制度的建立。
三、規制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發展路徑的策略
(一)提升互聯網金融的行政監管質量
對于互聯網金融的行政監管,首先要完善互聯網金融的市場準入機制和退出機制,設定嚴格的門檻限制,嚴格審核進入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企業的資質、實力、信譽,針對互聯網金融產品質量層次不齊的現狀,對投入到互聯網金融市場中的金融產品進行嚴格審核,嚴格取締不合格產品和無資質企業,對經營過程中滑落到市場準入要求以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要責令其退出金融市場,保持金融市場企業資質的足夠高度。對于不同行業的企業,要設置不同的準入門檻,規定針對性的監管標準,從資金規模、技術水平、人才條件、經營范圍、風險防控手段等多個方而,綜合、全而評估企業的互聯網金融經營資質。建立信用體系,將所有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企業納入到信用體系當中,并及時披露企業信用信息,給予金融消費者更多的決策參考。
(二)建立互聯網金融的民事責任體系
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制定符合當前狀況的、針對性較強的消費者保護法律法規,明確互聯網企業、金融消費者的責任和義務,明確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方式,明確互聯網金融領域民事侵權行為的追查機制、處罰機制等,基于互聯網金融領域中消費者的弱勢地位,明確金融企業向金融消費者進行賠償的證據收集規則和賠償依據,由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提供企業承擔主要的金融風險并在發生民事糾紛時承擔舉證責任。保證金融消費者投訴渠道的暢通,對投訴渠道的運行情況進行全而監管,保障消費者的投訴權利可以隨時行使并得到有力回應,吸收發達國家的金融投訴管理經驗,完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通過央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銀監會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局、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保監會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等機構,對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進行有效保護。設立專門的投訴受理機構和投訴咨詢機構,建設功能完善的網絡投訴平臺,全方位暢通金融消費者的投訴渠道,將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置于法律的保護傘下。
(三)嚴格懲處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違法行為
法律的最大作用,在于懲處違法行為、維護良好秩序,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這一風險高發地更是如此。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對于違法行為尤其是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必須嚴格懲處、絕不姑息。要加強對多樣化的金融創新產品的風險評估,及時彌補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法律監管空缺,將法律的天網布到互聯網金融的各個角落,將互聯網金融領域中合法與違法的界限明確區分開,給不法分子以明確警告: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要完善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相關違法行為的罪名,給予每種罪名以明確的法律概念和判斷規則,明確不同罪名和相似罪名之間的區別,將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緊密對接,暢通違法行為懲治途徑,嚴肅、嚴格懲處金融領域違法犯罪行為,以民事懲處、行政懲處手段為主,以刑事懲處手段為必要補充,嚴格確保互聯網金融領域良好的經營秩序。當然,在對互聯網金融領域進行法律監督的同時,也要合理控制監管的度,在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結合的同時,還應當堅持將決定性作用交給市場的原則,保護金融市場的創新成果。
四、結語
總之,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也帶動了互聯網金融業務量的不斷提升,隨之也會不斷產生一些新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提高風險防范意識,有效制定相應的法律與建立相應的監管機構來有效預防金融風險的發生,進而才能夠不斷拓展我國互聯網金融業的生存空間促進我國金融服務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萌.互聯網金融風險規制路徑[J].新經濟,2016,(20):38.
[2]曹梓煜.信息環境下的互聯網金融風險規制路徑[J].經貿實踐,2016,(14):86.
[3]嚴鶴.論互聯網金融風險規制路徑[J].全國商情,2016,(18):75-76.
[4]楊東.互聯網金融風險規制路徑[J].中國法學,2015,(03):8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