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冰
摘 要:“互聯網+”時代下,保險金融借助互聯網媒介和“大數據”技術,通過創新服務理念和營銷網絡,實現了顛覆性變革。與傳統保險相比,互聯網保險具有跨越時空限制、節約運營成本等優勢,但交易平臺的易受攻擊性也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因此,本文對“互聯網+”時代保險金融發展的困境進行研究,并在基礎上探尋若干促進“互聯網+”時代下保險金融發展的路徑,為我國保險金融在“互聯網+”時代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保險金融;發展困境;發展路徑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維持高速增長,城鎮化、老齡化等因素推動了保險行業的快速發展,大數據、移動網絡等技術有效促進了保險行業的產品與服務升級。隨著近年來互聯網保險的不斷發展,國務院與保監會陸續出臺相關監管與發展政策,由最初的嚴格監管與控制向大力支持與鼓勵轉變。2014年,保監會發布并實施“新國十條”,表明保險行業成為政府、企業和人民的風險管理基本手段,保險行業成為社會的“穩定器”與“助推器”,互聯網保險行業將進人黃金發展時期。
一、保險金融概述
現階段,我國保險金融在“互聯網+”時代下的發展依然比較緩慢,其網上保險原因在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個人購買保險一般是與保險公司進行交易,并不會因為其他人使用網絡購買保險而帶來效用,市場規模的擴大對個人一般難以產生效用;二是保險品種具有復雜性、個性化、多樣化等特點,通過網絡提供保險服務在技術上具有相當大的難度。
在核保流程上,由于核保是保險公司進行風險評估、做出承諾決定的重要環節,在線產品應該具有簡單并易于核保的特點,這就要求保險公司針對網上投保的保單設立專門的核保系統;在保全流程上,客戶要通過在線方式實現保單資料查詢、個人賬戶查詢、在線更改申請等,這就要求保險公司的業務數據系統完善,同時必須具有快捷的處理、回復功能。
二、“互聯網十”時代互聯網保險的發展困境
“新國十條”等一系列政策為保險行業注人了新的活力,也給互聯網保險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仍存在立法滯后、潛在安全隱患等各種問題。
(一)立法滯后,造成執法困難、監管不力
相較于互聯網保險的迅猛發展,相關立法嚴重滯后,“法律缺位”成為限制互聯網保險長足發展的瓶頸。之前我國互聯網保險的應用法律主要是《保險法》,以及地方性社保條例等規制制度,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保險金融的發展實際,無法與其獨有特性相貼合.且相關保險條文分散粗疏,配套法律和實施細則可操作性差Cs7;近年來保監會相繼出臺了《互聯網保險監管暫行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以頂層設計的形式明確了保險行業的地位,強化行業標準及操作規范。但卻存在與監管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交叉法規存沖突的地方,容易造成有關部門執法困難、監管不足、監督不力。
(二)信息安全風險隱患及監管空白
互聯網虛擬化和不受時空限制的特性給保險行業帶來機遇和便捷服務的同時,也因技術不成熟和安全機制不健全,造成其脆弱性和易受攻擊性的致命缺陷。據美國權威機構報道,伴隨互聯網金融保險蓬勃崛起的還有惡煮軟件和網絡黑客的日然猖撅.從2010年至2013年,其攻擊和人侵頻率分別增長了25%和3700,非法盜取個人資料和機密信息,引發互聯網保險平臺病毒蔓延和程序紊亂癱瘓。互聯網保險務主要涉及非現場監管,我國在這方面幾乎處于“真空監管”,傳統的監管手段和業務監管模式已不能有效防范互聯網金融保險所面臨的網絡風險和市場風險,因此有效監管網絡安全風險勢在必行。
(三) 創新不足,產品同質化嚴重
互聯網金融時代,不同群體對保險也呈現多樣化需求,因此需要細分目標市場和客戶群體,開發多層次、多樣化的保險產品。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保險更多的是將網絡作為一種營銷渠道的開發,簡單的將傳統保險轉移到線上推廣,而沒有根據客戶的實際需求和消費習慣,對原有產品加以改造或重新開發新產品;我國為數不少的消費者將保險當作理財產品來購買,因此分紅險獨占鰲頭,占保險種類的75%以上,保險產品同質化嚴重;另外,互聯網金融保險產品缺少與其他行業的合作,保險產品創新不足、附加值低、趨同嚴重,保險企業與互聯網相適應的產品創新能力有待加強。
(四) 網絡金融創新安全有待加強
一是來自外界的攻擊有爆發趨勢。網絡的共享性、開放性使得網絡黑客和犯罪分子非常活躍,目前全球的黑客攻擊事件有40%是針對金融系統的。二是金融業及相關產業對網絡安全的研究仍在探索過程中。網絡金融創新需要考慮產品的穩定性、適用性、安全性等多方面因素,網上交易軟件的開發應用需要權威部門的監測和認證,網絡通訊系統的技術規范和實施標準需要統一規劃。
三、“互聯網+”時代保險金融發展路徑
互聯網保險公司應抓住國家大力發展“互聯網+”的歷史機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與升級,迎接互聯網保險熱潮的到來。
(一) 創造良好的金融創新環境
1.加大對網絡金融的宣傳力度,提高社會認知度,形成合力。繼續加大對網絡金融產品、網絡金融業務、網絡金融網站和網絡金融機構的宣傳力度,吸引客戶從傳統金融服務走向網絡金融服務;借助各種公共媒體,宣傳和普及網絡金融的功能、特點、效率、安全性、國外動態以及國家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等,做好網絡金融的市場培育工作。
2.建立健全網絡金融制度框架。結合網絡金融的高速發展和高度創新特征,處理好促進網絡金融創新發展與有效規避風險之間的矛盾。保證網絡金融制度框架與其發展速度之間存在相關彈性,允許有關立法制度適度超前。
3.實施科學有效的監管措施。對網絡金融創新監管的實施避免在金融行業內部各行業之間相互割裂,要提升到設計金融宏觀制度藍圖的高度,理清金融活動的網絡化流程。加強對市場準入的控制,對金融機構開辦網上業務實行嚴格審批。統一網絡金融運作的技術標準,加大金融認證工作的推廣力度,做好技術標準的修訂和升級工作。
(二) 構建全方位的安全體系保障創新
首先,要增強網絡安全防范意識,全面看待當前網絡金融運作中存在的各種安全問題及誘因,增強安全防范意識和責任,自覺把安全問題作為網絡金融創新考慮的首要問題;其次,選擇先進的網絡技術,不斷提高金融網絡的技術性能,構筑完整的安全機制;然后,要大力提高對網絡安全的監測和控制能力,及時掌握電子領域風險所在和新的動態,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最后,要強化系統的運行控制、事后監督等功能,構筑全方位、立體式的防御體系。
(三)以新型電子簽名技術鑒別客戶身份
互聯網保險不能像傳統保險一樣與被保險人直接接觸,因此保證客戶身份的真實可信性與客戶隱私尤為重要,否則容易導致客戶信息泄露,引發金融風險事故。因此互聯網保險公司應發展新型電子簽名技術,通過與公安局身份證系統、戶籍系統進行對接,實現對顧客的線上驗證,同時建立完善的外網防護系統,嚴格進行網絡隔離,保證顧客數據安全并對其進行備份與監控。
(四) 依靠信息技術,實現保險全程自動化、無人化
核保、理賠無人化是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的重要保證,可以大大降低互聯網保險企業的運營成本,占得市場先機。第一,根據客戶的消費與瀏覽習慣進行數據搜集與整理,為顧客推薦全面的產品服務;第二,為客戶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線繳費工具和計算工具,準確計算出相關費用和預期收益供客戶選擇;第三,推行普及無紙化操作和電子出單,實現快速理賠,提供人性化的產品和服務;第四,互聯網保險企業應盡量簡化產品設計和操作程序,方便客戶使用和操作。
(五) 以大數據技術積極應對海量數據沖擊
互聯網保險企業相比于傳統保險的優勢,在于通過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為客戶進行精準性產品與服務,提升市場競爭性。但互聯網保險企業起步較晚,電商技術、信息技術發展不夠成熟。因此互聯網保險企業應加強與IT企業的密切合作,加大科研投人,提高企業硬件設施。從服務器的容量速度、應用服務器軟件質量、數據庫穩定等幾個方面出發,完善企業內部組織結構。
(六) 完善售后服務,降低交易成本
一是充分利用互聯網交流優勢,以網頁聊天形式做到1分鐘及時回復,且不需要下載任何插件,簡化客戶操作;二是建立客服數據統計分析系統,記錄顧客對不同產品的訪問量以及訪客的來源和地域,根據統計數據將關注產品放人首頁;三是從消費者的習慣和需求出發,提供快捷、及時的售后解答和人性化服務,增加客戶粘性。此外,手續費成為互聯網企業的重要支出成本,尋找可以有效降低交易費用的新的結算方法,是互聯網保險企業的當務之急。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下,我國保險金融的發展仍存諸多問題,應針對這些問題從金融創新環境、安全體系保障、信息技術、售后服務等方面采取相應的發展措施,來促進我保險金融在“互聯網+”時代下健康有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任曉聰.“互聯網+”時代保險金融發展困境與路徑探尋[J].管理現代化,2016(05):11-13.
[2]孫龍,申莉.互聯網時代的金融創新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0(02):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