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情境教學法是連接理論和實踐的橋梁與紐帶,在實施情境教學的過程中,高等職業教育的任課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采用深入淺出的教學形式。
[關 鍵 詞] 情境教學法;高職教育;建議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088-01
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應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和操作能力。而任課教師應采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各個教學環節介紹給學生,盡量避免引用一些晦澀難懂的理論。因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情境教學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是筆者關于情境教學法的幾點粗淺認識。
一、過去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以往的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我們往往側重于理論的演繹,缺乏引入適當的應用背景,使學生對于教材各章節的理解和操作實務的掌握都大打折扣。每當課程結束后,學生還是難以理解其中的意義及作用,對于具體的操作與運用更是難以著手。仔細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教學方法不完善,傳統的課程教學體系過分注重理論的演繹。筆者通過教學實踐,認為在教學過程中需改進方法,如適當采用情境教學法,能有效提高學生實際運用知識和掌握方法的能力,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情境教學法的顯著特點
情境教學法,它是近年來高職教學中大力提倡的一種教學形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它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通過情境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對接,就是一種較好的教學形式,它對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提高學生在實踐中探究學習方法的自覺性,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等,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所謂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它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諸如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課內游戲、角色扮演等,都是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著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具體來說就是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理解課程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方法,例如開展課內游戲、角色扮演等環節。作為“設計師”和“導演”,任課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教師的課前準備。如涉及教學情境的選擇、布局、分析、重點指導等,如何解決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也是教師事前需要考慮的。情境的選擇是否適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的效果。一個高質量的情境,內容應符合教學目的及要求,因而,我們的教學情境類型應多種多樣,情境涉及的問題應富有啟發性,情境的具體情節應符合客觀實際等。
2.教師的引導作用。情境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幫助學生正確掌握教學內容,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是主體,但應作為交流意見的參加者,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并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當發現學生存在問題時,教師應因勢利導,回歸主題。
3.課后的總結。課后的教學總結可由學生來主持,也可由教師主持。但當學生意見分歧較大時,教師應及時做出簡明總結,明確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哪些是需要進一步探討和實踐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探索,必要時要對學生的討論情況做出評價,并提出改進意見。教師根據學生對情境教學法的分析,著重考察其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達到教學的目的。
三、應用情境教學法的幾點建議
1.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導演”作用。在情境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不是簡單的知識“單向”傳遞,而是師生之間思想、心得、智慧的“雙向”交流,教師與學生都承擔了更多的教與學的責任。
2.加強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及時溝通。實施情境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適時地鼓勵學生發言和向學生提出問題,適當引導運用情境營造一個寬松的氛圍,讓積極參與者都來參加活動,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3.教師應做到因材施教,靈活運用。情境教學法中所采用的情境可能是實際問題的客觀描述,對其進行分析還涉及許多相關知識。如果是大一的新生,大部分學生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能力。在學生基礎理論不健全、不扎實的前提下,如果采用情境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去分析情境,大多數學生既不會提出什么問題,也不會解決什么問題,而且分析和討論往往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情境教學法必須因材施教,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論教學基礎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循序漸進,又要讓學生有足夠的知識儲備,然后再運用情境教學法。
綜上所述,筆者粗淺地認為:情境教學法,只是一種實踐性的教學方法,它不能完全替代整個高職課程的系統學習。在高職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的性質和特點,做到因材施教,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林雪.貴州少數民族民間文化納入職業教育體系初探[J]. 貴州民族研究,2015(5).
[2]林雪.淺析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模式[J].考試周刊,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