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楊炳虎
摘要:在建設法治中國、堅持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加強農村法治建設無疑是一項艱巨復雜的工程,因此,需要對農村法治建設進行相關探究,不斷期望農村法治建設取得一定成效。該文對沾益縣水晶地村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探討農村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適合水晶地村法治建設的相關對策,從而為沾益縣農村法治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同時也可以為其他村的法治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法治建設 問題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S1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4(a)-0056-03
“農村法冶建設,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運用法律手段管理農村的各項事務,為農村改革、穩定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村工作在新世紀更快速地發展。
1.沾益縣水晶地村法治建設的現狀分析
盤江鎮屬于沾益縣,有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設17個居民小組,16個村民委員會,設95個村民小組,其中水晶地村屬其中村民小組之一。一方面,水晶地村是沾益縣東部的一個村子,水晶地村居民共有136戶,水晶地村近幾年,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利益的案件都有所增加,從零戶到2015年的7戶,在糾紛問題解決上有一部分采取打官司的形式,這些情況表明,法治的影響在逐漸滲透,村里的法治案例對整個村的法治建設進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也在村民心中形成一定的影響。
另一方面,水晶地村沒有相關的法治工作人員負責,同時也沒有任何的法治咨詢點,沒有下發相關的法律資料,沒有通過有關途徑對村民進行法冶教育及法治知識普及,村里沒有相關經費用于村里的法治建設,村民打官司后還會繼續陷入糾紛,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村民怨聲較大卻無處發泄,只能私下報復為主,這些都說明有關村里法治建設沒有相關工作人員去落實,有的只有口號和虛假的宣傳。村里發生的糾紛問題主要集中在鄰里糾紛、水流問題糾紛、占地問題糾紛、莊稼地破壞糾紛等。
2.沾益縣水晶地村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
筆者在水晶地村2016年1月進行了調研,共發放了200份問卷調查和進行了2次訪談,有效回收率為100%,在對問卷調查分析的基礎上,了解到水晶地村法冶建設存在的一些問題。
2.1村里法治建設專項資金缺乏
在訪談中,水晶地村村民小組副組長說:“自己本身待遇就很低,村里根本沒有資金用于農村法治建設,如果上面的領導在水晶地村加強農村法冶建設,我們一定積極配合,如果再能有資金的注入,那就太好了,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沒有專項資金用于水晶地村的法治建設,就會制約農村法治宣傳教育的廣泛性和具體性,使法治宣傳活動開展有很大困難,另外村委會的宣傳櫥窗共有2個,櫥窗內見不到有關法治、法律方面的知識,村里也沒有櫥窗,這些都是得不到資金支持的表現,這樣,村民就無法獲得相關法治知識,即使要搞一些法治宣傳教育活動,但考慮到資金也是根本組織不起來的,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據問卷調查得到,40%的村民都認為水晶地村法治建設要取得進展必須有資金的支持。
2.2村民法律意識落后,運用法律能力差
根據問卷調查分析,有90%的村民都是農民且是小學文化程度,有的還只是略識幾個字,這些人都是在家務農,還要供養兩個孩子上學,他們晚上30%的人會抽出1~2 h來看法治頻道,只是略懂皮毛,而且與我們實際生活中遇到的麻煩相差甚遠,這些村民遇到糾紛往往相信一個理字,這往往會形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混亂局面,據村民小組副組長介紹,村民法律意識總體比較落后,一部分村民遇到麻煩用打架、辱罵、報復等方式解決,大部分村民都會找到他們進行協商解決,說實在話,這些矛盾很難解決、協調,達成雙方都滿意的結果簡直少之又少。60%的村民遇事首先想到的還是村領導和村里有威望的人,他們不懂得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權益。
2.3法治宣傳方式落后
在水晶地村,根本不存在法治的宣傳教育,村干部也沒有組織去學習相應的法治知識,村民的法冶知識也是通過鄰村之間、親戚之間相互訴說才知道的,因此,法治宣傳教育缺乏組織性、系統性和嚴密性。另外,街上靠發宣傳單來進行法治宣傳,大多數村民都不看好這種做法,因為剛發他們隨手就扔了,沒有起到效果,這種傳統做法顯然不能引起村民足夠的注意,沒有好奇和激情就更談不上法治宣傳教育。對于村民來說,播放與他們權益密切相關的法治案例、宣傳碟片、實用手冊都受到村民的歡迎。
2.4法律人才缺失
在水晶地村,沒有經過正規培訓和熟練掌握法律知識的人才,這使得村民失去信心,缺乏法律專業人才的指導,導致村里本來就少的法律知識變得彎曲,更談不上注入新的法律知識。40%的村民也都認為專業人才可以推進水晶地村農村法治建設。
2.5村民維權難、訴訟難
現在水晶地村的一些突出問題集中在蓋房是否占地問題、水流問題、雜物堆放問題、村民為牲口侵犯莊稼地而大打出手等問題。村民通常吵鬧、打罵,有的甚至侵害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權,部分惡霸村民欺負膽小怕事的村民,即使合法權益受到他人侵害也選擇忍氣吞聲,有些村民打鬧過后認為應該把他告上法庭,他們找到司法所,經調解后他們仍不服,后又找不到途徑,最關鍵的一點是村民考慮經濟因素,有幾家村民走過訴訟道路,也打過官司,但認為費錢費力,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這些訴訟結果在村里傳開,很多村民不愿意相信訴訟,于是選擇暴力手段維權或私下解決。
3.沾益縣水晶地村法治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3.1經濟水平低,村民收入低
在水晶地村,90%的人都是農民且都是以務農為主,雖然現在有一些惠農政策,村民收入有了一定提升,但大部分村民家中有老人、有孩子,經濟壓力大,出去成本和供孩子的學費所剩無幾,村里沒有正規的企業經營,農民收入范圍較窄,所以村里拿不出錢用于法治建設更談不上讓村民捐錢出來,很多村民都表示,如果經濟條件好,我們很愿意為村里做貢獻。所以,整個村的經濟水平較低,在這種情形下,只是自己顧自己,農村法治建設就沒有最根本的經濟保障,因此,無法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3.2缺乏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
我們知道,文化對經濟、政治都有反作用,用好就起促進作用,對于法律而言,有好的法治文化氛圍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對農村法治建設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一,在農村地區,法律的運用相對較少,在人們心中,法律的比重較小,遇到矛盾和糾紛,人們往往都是找村干部和村里有威望的人,而不是通過司法途徑來解決,這使得法律不能深入人心,從而缺乏法治文化氛圍。
第二,在農村地區,農民對法律認知水平低,對行政法、民法、刑法等分辨不清,也不了解他們具體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他們往往不能正確運用法律,這也造成農民對法律降低了情感認知,降低了關心法律的熱情,對法律條款認知模糊,所有的這些都導致農村地區缺乏法治氛圍,使得法治建設進程緩慢。
第三,農村地區教育落后,農村地區法冶建設的深入推進得要依靠農民的知識水平,現如今,農村地區教育落后,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致使對相關法治認識不深,一些理論使得他們無法明白,有些農民還是文盲,不識字,現代法治難以推進。俗話說教育要從小抓,可是農村教育的不全面使得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沒有開設法冶課,缺乏法冶教育的文化環境,這就影響法冶建設的深度。
3.3村領導干部中法律人才較少
在村干部中,大多數受教育程度只停留在高中階段,而且他們往往連任,沒有換屆選舉,缺乏民主法冶,他們沒有足夠的法律知識來處理村里矛盾和糾紛,他們的調解對非法村民只是杯水車薪。而且,村領導不僅要處理自己家中的事務,還要負責村里日常的事務和調解村民利益糾紛,如果農村地區有專門的法律人員,和村干部各自分工,就有利于提高辦事效率,增強農民對法律的認同感和信服感,這樣,法律才會有威懾力,相反,則會嚴重阻礙農村法治建設的進程
3.4法治宣傳教育方式單一
在水晶地村,村民家中會有從大街上收到的傳單、報紙之類的,里面會有法律知識,但村民都不會看或者就是隨時扔了,這種單一的方式起不到宣傳教育的作用。
4.加強沾益縣水晶地村法治建設的對策
4.1落實水晶地村農村法治建設的資金和方法
4.1.1上下司法部門要確保資金流動
根據問卷調查的分析,村民一致認為水晶地村農村法治建設取得進展靠經濟,另一方面,村民遇到糾紛首先考慮的也是經濟因素,所以,用于法治建設的資金多流向農村這一塊,這是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上下級領導共同商量把資金用在重要的地方,可以在村委會、村里建設一些基礎設施,如,櫥窗,并且不斷更新里面的知識,村里可以開設圖書閱覽室,看報、看雜志等,村民也非常感興趣。
4.1.2確保法律宣傳方式多樣化
相關法律知識要得到普及就要注重法律的宣傳,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宣傳才能確保農民樂于接受和愿意學習就成為關注的重點,在鎮上的街上用喇叭說說,發一些宣傳單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相反,組織相關人員到村里以電影的方式播放一些官司案例,讓農民去看看,很多案例會和自己家里遇到的相似,這時他們便有興趣去聽與之相關的法律知識,村民集中在一起,也可以相互交流。根據問卷調查分析,40%的村民認為可以每家每戶發放法律知識手冊,50%的村民認為應該每家每戶發放宣傳碟片,碟片內容與村民遇到的普遍問題相關,這樣,村民會更有興趣去了解法律知識,增強對司法的信心,在現代社會,這種多樣化的方式會起到意想不到的結果。使得普法真正落實到實處。
4.1.3定期組織村領導及部分村民學習法律知識
村領導干部在一個村里起著重要作用,部分村民也對法律有一定的了解,我們就可以對他們進行法律知識普及,這樣在解決問題和遇到糾紛時可以從容、冷靜地應對。水晶地村的兩位領導都不是黨員且也以務農為主,如果只是發放法律讀本,他們沒有時間去看,相反,定期組織他們到村委會學習,最好是以視頻、案例的方式,這樣一來,在解決糾紛時有很好的借鑒依據,同時也真正使法律知識的學習運用到實際。
4.2引進法律人才,為農村法治建設注入新鮮血液
在這方面,需要政府的鼓勵和支持政策,農村地區法律人才較少,鼓勵當代擁有專業法律知識的大學生到基層并給予經濟上優惠的政策,同時也要鼓勵一些有經驗的人到基層,這樣,他們之間相互配合,更有利于農村法治建設,他們一方面可以為村民解決疑難問題,另一方面,在糾紛調解時更有威信力,加快農村和諧的步伐,推進了新農村建設,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識。
4.3創新糾紛調解機制
并不是每一樁案件都需要進行訴訟,現階段情況下農民訴訟成本高,很多忍氣吞聲,鎮上的司法所又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相關司法工作人員本著公平的態度去解決,運用專業法律知識進行調解,使雙方當事人弄清楚搞明白,這樣可以緩解法院的壓力,也可以使農民和辦案司法人員共同進步,有效地解決了農民花大價錢訴訟最終也沒能解決問題的瓶頸。
上下級部門聯動,只要村民有不解或來詢問訴訟的都先進行登記,簡單的糾紛可以和基層司法人員調解,村民登記后上下反映速度要提升以增強村民的信心,復雜的糾紛要盡快與村民聯系,根據村民家中實際情況給出建議,有困難的需積極幫助,調解不成需要訴訟的,積極引導村民,讓村民找對門路,不至于到處吃閉門羹,如此做法讓部分態度惡劣的村民感到害怕,讓膽小講理的村民得到救助。
村領導及部分了解法律的村民可以組成監督小組,一方面,在面對糾紛的第一時間迅速做出判斷,阻止一些流血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進一步調解糾紛時作為證人,上下級互相監督,共同推動農村法治建設,同時村級監督小組可以獲得第一手資料以便更新法律知識。
4.4在農村建立法律援助機構及維權機構
農民維權艱難,有些又不識字,因此極易采取打架等暴力方式維權,在村里建立起人民信訪服務所,司法援助服務所,法治咨詢處等機構,這樣,當農民遇到法冶問題就可以去咨詢,相對于不相關的工作人員,他們的話更能使人信服。而工作人員也要遵守工作規則為人民提供指導,這樣一來,那些蠻橫無理的人在擁有權力的同時也要承擔侵害別人權益的民事責任,讓被侵權人得到保護,這樣可以減少當事人之間的相互辱罵和毆打,有利于文明秩序的形成,為法治建設提供文明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