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鶴
摘 要:慕課是隨著教改的深入而出現的一種新的事物,由于它的出現,教育過程中的各種因素要作出相應的改變。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論述了在慕課浪潮下教師角色的轉變,其目的是轉變教師觀念,順應教育改革潮流,推動教育的發展,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關鍵詞:慕課;教師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033-01
慕課作為一場重大的教育改革潮流,不僅僅沖擊了現有的課堂教學內容與方式,在知識傳遞上比傳統的實體課堂更加符合學習科學的規律與要求,讓個別化、自主性、互動式教學成為可能,促使越來越多的師生利用“慕課”平臺尋找和利用教育資源,而且傳統教師主導課堂的形式將逐步退出教學歷史之舞臺。教師能否成功實現角色的轉型成為慕課浪潮下最為迫切的問題。教師角色的成功轉型可以使其成為新時代名師,否則將因為落伍而落入尷尬而茫然的境地。那么,慕課浪潮下的教師角色有哪些新的變化?教師如何成功實現角色轉型并成為新時代名師呢?筆者認為,基于慕課浪潮下的教師角色不僅僅是知識傳授者,更多的是一種信息技術和開放的教育理念支撐下的高素質教師的多元化角色。
一、慕課的界定
所謂慕課(Massive Open Course Mooc或Moocs)就是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2012年9月16日,維基百科將它定義為“一種參與者分布在各地,而課程材料也分布于網絡之中的課程”“這種課程是開放的,規模越大,它的運行效果會越好”。 2012年9月20日,該定義演變為“Mooc是一種以開放訪問和大規模參與為目的的在線課程”。
二、慕課的主要特征
慕課的課程結構比較完整,包括課程目標、協調人、話題、時間安排和作業等;慕課是生成性課程,它可以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在慕課模式下,傳統教室將成為學習的會所,集體做作業、答疑,教室在于“云端”,教師在于“云端”,教師成為會所的輔導員,和學生交流時間多。學習內容以學生自選為主,大班上課變為小班上課,采用數字化教材上課。
三、基于慕課下的教師角色定位
在慕課浪潮沖擊之下,昔日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的地位明顯已經落伍,因為學生的學習不再是以課堂學習為主,而是變為學生課前借助在線視頻先行聽課,課內則是側重深入的分享、探討和問題解決。對比慕課浪潮出現前后教師的角色變化,我們會管窺到教師角色發生了如下巨大的變化:
1、由知識的講授者變為微課程資源的創生者和傳播者。傳統課堂中,教師多是主導了知識的講授權的權威性存在,學生多是在教師的口中獲得最為準確的信息,即便是有師生的互動過程,但是也沒有完全將學習的主動權放給學生。而慕課浪潮下,教師開始由知識的講授者變為微課程資源的創設者和傳遞者,將創生的各類資源以“微課程、小測驗、實時解答”等形式傳送至慕課平臺,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最大程度上的便利和自由掌控空間,啟發學生以網絡手段豐富自己的認知。正如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所說的,慕課的發展改變了老師與學生作為信息傳遞者與接收者的關系,兩者作為學習伙伴,知識傳播過程更加立體。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由于互聯網的開發性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的知識儲備往往缺口較大,而且微課程資源要求必須做到學習內容的科學性、準確性、學術性和真實性,要嚴格遵循科學體系和教學要求,同時還應在滿足學生需求基礎上吸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變為微課程資源的創生者需要采取多種形式來充實自我,實現角色的成功轉型,能夠在網絡環境中開展有效教學與進行協同知識創新。
2、由能力的訓練者變為創建能力訓練情境的策劃者。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能力提高往往是在教師的訓練下達成的,但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和學生個人能力水平的限制,往往難以達成預設的能力訓練目標。在慕課平臺下,教師就成為了創建能力訓練情境的策劃者,需要運用運籌學等策劃理論來構建短時間內的微課程資源,需要策劃能吸引學生眼球的經典視頻、學習場景、攻關測驗、拓展練習等內容,為學生的能力提升創設最佳的訓練情境。從而使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前上網觀看慕課資源,并且能在其提示之下重復性地進行能力的自我訓練,而把更多的難點問題或是自我解決不了的問題留置在課堂上解決,使教師能夠更多地關注不同個體,尤其是學習中的弱勢群體學生的能力提升問題。
3、由情感態度的灌輸者變為學生情感生成的激發者。學習是一項充滿了快樂的情感要素的活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知識,發展了能力,還豐富了自我的情感態度,進而形成了具有一定意義的價值觀念。在慕課浪潮中,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達成不再是教師的單向灌輸,而是讓學生成為自我情感生發的掌控者和互動者。這樣一來,教師的角色就變為了學生情感生成的激發者,學生的學習熱情便會因此而變得更為高漲,綜合素質也能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提升。
4、由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的首席變為評價者中的次要評價者。傳統課堂中盡管也提倡多元化、多主體的課堂評價,但是往往落實不到位,因為時間受限和教師教學開放性的不足,學生的自我評價往往被忽略。在慕課浪潮之下,學生在線觀看視頻時,經常會有插入的隨堂測試題檢驗學習者的理解程度,而課后的在線測試可以及時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反饋,這種近乎充分自由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有更強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而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初步的評價,并結合課堂教學中的交流實現終結性自我評價。這就使教師這一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的首席降格為次要評價者,因為教師的評價已經在學生評價之后,并且學生的自我評價更能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變。同時,教師在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過程中,要檢視自我的資源質量,跟蹤學生的使用效果,并在此過程中提升自我創生資源的能力。
可以說,正是因為上述的角色的轉變,我們的課堂才能得以翻轉,我們的教師才真正成為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親密的伙伴”。
參考文獻:
[1] 于永昌 大數據時代的教育 2015.12北師大出版社
[2] 安 娜 用量子思維認識世界 中國教育報 2008.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