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瓊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方式 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244-01
隨著社會的發展,“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等教育理念進一步得到人們的認同,數學教育也正進行著一場重大變革,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成為本次課改的核心內容之一。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
沐浴著新課程的陽光,我們“豁然開朗”,教師不是“救世主”,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有意義的過程。
一、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
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做數學”
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杰指出:“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
如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為學生在制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
三、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說數學”
這里的“說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為“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于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
例如學習“分數化成小數”,首先讓學生把分數一個個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若像教材上一樣先將各分數的分母分解質因數,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質因數2或5,最后得出判斷分數化成有限小數的方法,這樣哪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呢?學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機器一樣跟著教師轉,如此沒有興趣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先讓學生猜想:這些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是什么原因?可能與什么有關?學生好像無從下手,幾分鐘后有學生回答“可能與分子有關,因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數”;馬上有學生反駁:“1/3、1/7的分子同樣是1,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另有學生說:“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無論是什么數,都能化成有限小數,所以我猜想可能與分母有關。”
“我認為應該看分母。從分數的意義想,3/4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有這樣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數;而3/7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這樣的3份,卻不能化成有限小數。”老師再問:“這些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學生們思考并展開討論,幾分鐘后開始匯報:“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數的分數,都能化成有限小數。”“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數,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因為分母30還含有約數3,所以我猜想一個分數的分母有約數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數。”“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約數2或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數。”……可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說數學”能更好地鍛煉創新思維能力。
四、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如簡便運算232-198,可讓學生采用“購物付款的經驗”來理解:媽媽有兩張百元大鈔和32元零錢,買一件198元的上衣,她怎樣付錢?營業員怎樣找錢?最后媽媽還有多少錢?學生都能回答:媽媽拿出200元給營業員,營業員找給她2元,媽媽最后的錢是32+2=34元。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多減了要加上”的規律。以此類推理解132–103、356+98、947+102等習題。
許多事實證明:教學的最好方法是引導學生去發現、去主動探究。在數學教學中盡可能提供機會讓學生自主探究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同時,我們教師還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參考文獻:
[1] 王永元《小學數學素質教育十論》中國教育出版社(2010.3)。
[2] 蒙啟亮《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8)。
[3] 蔣繼發《素質教育與學生的發展》上海東方文藝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