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青
摘 要: 在實驗課教學中靈活用“辯證法”指導教學,不僅會使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更重要的是會使學生潛能得到開發,素質得到提高,使學生從“學會”過渡到“會學”。
關鍵詞: 物理實驗 辯證法 “矛盾”
縱觀近幾年的初中物理各地的中考題,非常關注實驗教學的考察,大小實驗題分值都接近了50%。由此可見,初中物理的實驗課的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所以高質量地完成每一節實驗課的教學,對提高初中物理教學質量無疑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合理安排時間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每一節實驗課的教學任務呢?我認為在實驗課教學中要能靈活運用“辯證法”思想指導教學,不僅會使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更重要的是會使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素質得到提高,使學生從“學會”過渡到“會學”。
從政治的角度看,“辯證法”是關于對立統一、斗爭和運動、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辯證法”的核心是“矛盾”論。物理實驗課的課堂實質其實就是解決這一系列“矛盾”的過程。下面我以“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這節實驗課為例談談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情境和諧,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
“蠟燭能在水中燃燒嗎?”這是剛剛上課時問學生的第一個“矛盾”,得到的回答肯定是“不會”。于是我隨即在多媒體投影幕上呈現了一段提前錄制好的魔術視頻——“玻璃板后有一只玻璃杯,玻璃杯中有一支蠟燭,慢慢往杯子中加水,它竟能在水中燃燒!”(按一下視頻的暫停鍵,不解密)這個“矛盾”的出現,使學生自覺地思考:“蠟燭應該不會燃燒的,這是為什么呢?這是真的蠟燭嗎?”引起了所有學生的注意和興趣,以及急需探秘的欲望。
二、合理猜想,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
借助于多媒體繼續播放那段視頻,讓同學們看完完整的魔術視頻(解密)。學生表情告訴我“矛盾”解決了,原來“那只在水中燃燒的蠟燭不是真的蠟燭,是鏡子中的蠟燭”。這時充分發揮我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一起回憶平時照鏡子時的情形,猜一猜,平面鏡中的蠟燭和平面鏡前的蠟燭有什么關系?
這個“矛盾”的出現能夠讓學生利用課前我事先準備好的各種器材自主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三、教師設疑,學生利用器材小組交流
畢竟學生剛剛接觸“平面鏡成像”實驗,并不知道將來試卷上會出現什么樣的實驗題,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上的內容,只需15分鐘時間學生就能完成整節課的學習任務,但后期遇到相關的實驗題總不能再將這些器材搬到桌面重新研究。所以,教師精心準備的“矛盾”很重要。這節課上我提出的“矛盾”是:1.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做實驗?而且這個玻璃板還是茶色的?2.為什么玻璃板要豎直放在白紙上?如果傾斜了會怎樣?3.為什么要準備兩個完全相同的兩個物體?4.實驗中使用刻度尺有什么用?5.如果現在教室光線較暗,看不清物體的像,給你一個手電筒,你是照亮A棋子,還是照亮B棋子?6.如果移開棋子B,用白紙做光屏放在該位置,直接觀察白紙,能看見A棋子的像嗎?這說明了什么?7.尋找A棋子的像眼睛在A棋子側還是在B棋子側?8.為什么我們做這個實驗時要多次實驗?9.這個實驗我們用的是什么實驗方法?10.這個實驗你得到什么結論?我將這些“矛盾”都借助多媒體投影在大屏幕上,讓學生清清楚楚地帶著問題探究。學生為了解決我的這十個“矛盾”忙得不亦樂乎,小組討論異常激烈:學生在解決第一個“矛盾”的時候用了課前我提供的無色透明玻璃板、茶色玻璃板、平時用的鏡子進行比較,由空洞的理論變為實踐,明白了如果用一般的平面鏡則無法確定鏡子后面棋子的位置,而用茶色玻璃比用無色透明玻璃更能準確清晰地判斷后面棋子的位置;學生在解決第二個“矛盾”時就發現,如果將平面鏡傾斜了,鏡子里棋子的像就偏上方了,無論怎樣移動鏡子后面的棋子都無法與它重合,此時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動手探究,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學生在解決第三、四個“矛盾”時就明白了選擇器材的依據是根據要測量研究的物理量及物理量之間的關系選擇器材;學生在解決第五個“矛盾”時將教室的窗簾都給拉上了,說這是科學探究的需要,最后實驗的效果得到顯著增強;學生在解決第六個“矛盾”時又回到了書本,學生結合實驗現象自學完課本上的“信息快遞”后都能解決這個“矛盾”;第七、第八、第九個“矛盾”是教師和學生共同解決的,教師起到了主導作用,讓學生知道“等效替代法”的含義。最后一個“矛盾”是學生解決的,此時幾乎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因為他們通過剛才一系列“矛盾”的解決明白了這個實驗的探究目的。
四、全班交流、教師點評、學生小結
在學生“矛盾”都解決了后,離下課時間估計還有10分鐘,此時讓討論較激烈的小組到講臺上匯報自己的成果,由于教師事先器材準備充分,學生不但能用語言準確描述,還能動手操作驗證,因此老師只需要稍加點撥就能分析到位。最后讓學生小結本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從而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平面鏡成像特點”這節實驗課上完后,無論我的學生遇到什么樣的有關“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題,他們都能解決,而且正確率非常高。所以平時訓練應有意、有理、有機地將基礎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糅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解決物理“矛盾”的過程中體驗解決“矛盾”的快樂,從而達到實驗探究的目的,這就是物理實驗教學中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