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悅
摘 要: 創新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至關重要,素質教育和新課改都強調要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本文針對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歷史教師應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注重過程性評價以及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建議。
關鍵詞: 中學歷史教學 創新能力 培養建議
創新教育是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的需要,新課改提到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歷史新課標提到要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這些都說明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本文提出了一些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建議,希望對中學歷史教師有所幫助。
一、中學歷史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的概述
(一)創新能力的概念
創新能力是人們應用發明成果開展變革活動的能力,這個變革活動是指包括從產生新思想到產生新事物再到將新事物推向社會使社會受益的系列變革活動[1]。
(二)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分析
近些年來從高考歷史試題發現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題目的比重不斷加大,特別是主觀題。例如,讓學生寫小論文,根據材料解決當今現實性問題,或從歷史史實中得到啟示,評價歷史事件,這些都是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進步之處。
歷史課的地位在學生和家長心中仍然比不上語文和數學課,加上歷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不夠,教育理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創新能力不足等,導致學生對歷史課沒有興趣。教師為了完成教學計劃拼命趕課,讓學生習題訓練,學校為了升學率只強調考試的分數。學生受到高考的壓力只知道拼命地做題,這樣就使學生創新能力的訓練都是為了考試。此外,思維定勢對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構成極大障礙。這些都是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不足之處。
二、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建議
(一)提高歷史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
歷史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有巨大作用。提高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素質,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歸納,總結出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歷史教師在以下幾個方面仍需提高。
第一,要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歷史教師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面,就只能照本宣科地講課,不能游刃有余地拿捏各個知識點,講課就不生動,學生自然就提不起興趣,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歷史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例如,在講到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剩余價值這些知識點時,如果沒有政治學科的相關知識,是不容易把歷史課的相關內容講透徹的。歷史教師應該多了解一些與現實相關的問題,這樣在講課時才能把歷史與生活實際更好地相結合。此外,教育部門或者學校應該每年定期舉行歷史教師的培訓,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二,歷史教師不僅要把課講好,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這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授課能力的提高,授課中得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反過來又促進科研能力的提高。歷史教師應時常關注史學的前沿問題,這樣對教材的處理會有比以往更大的提升。例如在講開墾荒地時以往都是強調其經濟作用,沒有注意生態環境的破壞,這就是生態史觀的引入。還有一些問題是當今人們研究正在爭論的問題,這類問題不能像以往那樣下結論,可以把最新動態和學生分享,也可以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的講課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有益的。
第三,學校應努力改變教學設施配備的現狀,使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影視資源及圖片等資源的利用會使歷史課堂更生動形象直觀,更有感染力,更能激發學生興趣。最好在新課講授的導入環節就通過多媒體的使用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活躍學生思維,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但歷史教學要注意從大量的教學資源中取舍,適當運用,否則會造成審美疲勞,達不到預期效果。
(二)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受傳統師生關系的影響,現在有些課堂還是“師道尊嚴”,課堂氛圍十分嚴肅,學生即使有想法也不敢提出來,對教師有畏懼感,這些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非常不利。應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是亦師亦友的關系。學生有什么想法和觀點可以大膽說出來,歷史教師不能把這些觀點全盤否定,而是要對學生加以引導和啟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一些不敢發言的學生要多給予關心和幫助,消除師生之間的距離感,使這些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踴躍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在教學中歷史教師要考慮到青少年的一些不成熟的心理,在交流中要特別注意措辭,多用婉轉幽默的話語,使課堂氛圍變得輕松,同時不失課堂教學的有序。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發揮。
(三)注重過程性評價
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歷史教學過于注重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是對學生的動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三位一體所進行的評價,但并意味著只關注過程而不關注結果[2]。當前歷史學科中的學生評價,把考試分數當做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忽視學生學習過程中方法的培養,忽視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思維能力是在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中培養的,因此應注重對學生課前預習的評價、課堂提問的評價及作業的評價。首先,要對學生的預習進行評價,督促學生在歷史課前預習,使學生對歷史教師要講的知識點有了解并提出一些問題或者想法,這樣在歷史教師的授課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就有更大發揮空間,就更容易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其次,在課堂提問評價中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學生在思考問題時的角度可能比較片面,但經過歷史教師的指點就可能激發出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最后,要注重對歷史作業的評價。歷史學科的知識是需要不斷反復的,作業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加強,如果沒有把歷史知識弄懂弄透徹,則是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在對歷史作業進行評價時不僅要評價基礎知識的掌握,還要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進行評價。這就要求作業的設置不僅要鞏固基礎知識,還要有趣味性、啟發性和探究性。例如,可以把歷史小制作、歷史小話劇布置成歷史作業,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及在歷史教師對作業的評價中更好地激發創新思維能力。
(四)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第一,要使學生具有創新能力,必須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在上歷史課的時候歷史教師可以使用情景教學法。例如,在講到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這節課的時候,歷史教師可以播放一些相應的實物圖片及影視資料,還可以把中外相應的發明時間進行對比,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第二,使用對比法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靈活地處理各種問題,這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師可以從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中讓學生對比,分析為什么日本在明治維新后進步飛快,而中國卻沒有。使用對比法思考問題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
第三,使用活動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講到“百家爭鳴”這節課的時候可以編排一個歷史小短劇,讓幾組學生分別扮演儒家、道家、法家,針對現實生活中某一事件分別發表言論。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對教材知識的理解,把教材中的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歷史教師可以就一些有爭議的話題組織辯論賽及演講比賽,使學生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取長補短,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更好地發揮創新能力。此外,在講重難點、揭示規律、評價歷史事件或人物,從歷史事件中得到啟示時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從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見解,這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無疑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三、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時候要處理好能力與知識之間的關系,不能一味地強調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基礎知識的積累和訓練。因為能力的培養需要建立在基礎知識牢固掌握的基礎上;其次,歷史教師切不可問些不著邊際的對歷史無關緊要的發散性問題。例如,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因為法國搜查人員的介入,所以由上海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舉行,歷史教師問“如果游船不能轉移的話,還可以轉移到哪里開會”類似這樣的問題就沒有多大的意義;最后,在創新時要堅持以科學的唯物主義為指導。例如在評價毛澤東時,有些學生指出“文化大革命”給我國帶來巨大的損失,從而否定毛澤東。這時歷史教師就要對學生加以引導,指出雖然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帶來很大的損失,但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的成立、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從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
參考文獻:
[1]陶學忠.創新能力培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19.
[2]黃牧航.歷史教學與學業評價[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