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維君
摘 要:中學歷史教學運用研究性學習是課程改革新形勢下的必然要求,它對于促進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研究性學習主要可以通過問題探討式和課題探究式兩種模式來實現。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中學歷史教學;作用;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2-0212-03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1]2可見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歷史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教學的要求了,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已經成為時代的需要,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研究性學習的含義與作用
學者周曉光提出:“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以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主動研究,并在研究的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2]162聶幼犁則對歷史研究性學習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學生在觀察、模仿性學習的基礎上,自主地了解與思考人類以往的事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孕育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一種以課題(或問題、專題)研究為特征的學習方式。”[3]223—224學者的定義大同小異,但都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自主、主動學習和研究。那么,研究性學習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一)有助于促進歷史學科教與學方式的變革,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傳統歷史課堂中,學生采用的學習方式一般為“接受——理解——鞏固”,大多數學生對歷史知識實際上是死記硬背、囫圇吞棗。這種單向傳播的教學模式、規范劃一的標準答案,使學生缺乏情感體驗,缺失求異創新意識和個性發展。長期的實踐教學證明,中學生不滿足于教材上的“歷史”和老師生動有趣的課堂講述,他們更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興趣去探索未知的史實。而研究性學習正滿足了學生的這一要求,因為它在學習目標上,追求“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在研究過程中歷史意識的滲透和研究方法的培養;在學習方式上,突出“設疑——質疑——解疑”的問題解決模式,追求“通過證據尋找歷史”“通過歷史得出結論”這一歷史意識的培養;在教學方式上,避免抽象經驗的單向傳遞與接受,追求研究性教學和智慧性反思。實質上,研究性學習就是倡導學生“不唯書,只唯實;不唯上,只唯真”,它重視探究過程更甚于學習結果,重方法習得更甚于內容接受,重情感體驗更甚于知識記憶,重個性發展更甚于規范劃一[2]165—166。這樣,歷史教與學的方式發生了變革——學生由被動接受上升為主動探究,由單純的課堂學習走向課外體驗,由封閉性學習變為開放性學習。在這一提前下,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會得到很大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主動性、積極性會得到充分發揮。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意識以及歷史研究的能力和品格
首先,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探究”,這種探究活動從問題(課題)的提出、探究過程的實施到答案的總結都需要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同時, 發揮創新性思維去提出、論證、總結自己的觀點,這就有利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形成與發展。
其次,由于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探究”是中學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它要求每個小組成員必須積極參與、相互交流與學習,從確立什么課題、制定怎樣的研究方案、通過何種途徑搜尋資料到總結出明確的觀點,這一系列過程都需要小組的每一位成員通過分工合作來實現。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們會逐漸體會到協調與合作是他們成功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他們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會不斷加強。
再次,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首先需要具備發現問題的意識,然后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學會通過各種方法去搜集史料,并對其進行取舍、提煉,從而生成研究報告,在此基礎上最后提出自己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史料搜集和處理能力、歷史研究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煉和提升,同時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嚴謹務實的良好作風得到了培養,從而養成良好的治學之道,促進學生形成科學的歷史觀和健全的人格品質。
(三)有利于建立新課改要求的新型師生關系,促進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隨著時代的變遷,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都在不斷更新,在研究性學習方式,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他們的地位與學生是平等的。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學生的自主性與主體性得到強化,教師不能仍舊一味地就書講書,而應作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平等地參與到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探究中來,此時教師與學生就處于真正的平等地位了。另外,研究性學習克服了傳統教學中“重繼承,輕創新;重灌輸,輕引導”的弊端,體現了對學習者“發現”和“探究”本能的尊重,真正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理念。由此可見,這種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建立平等的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還克服了我國過去有“教材”無“課程”的弊端,打破了以往教材中心或教師中心的不良傾向。在這里,歷史課程不僅是學習內容,而且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不僅只是教材內容,而且還包含學生經驗、社會環境;教學不僅是教教材,傳授學生知識,而且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總之,在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影響下,課程與教材、教與學擺脫了原來的分離狀態,在變革中逐步走向一致,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二、例說中學歷史研究性學習兩種常用的主要模式
(一)問題探討模式
根據問題探討模式提出的背景、情境與方式的不同,我們將它分為課前設計的問題探討模式和即時調整的問題探討模式兩種。
1.課前設計的問題探討模式
上課之前,教師在備教材和備學生的基礎之上,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興趣,設計一些能夠突出本課重點難點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讓學生通過親自實踐來尋找答案,總結出自己的觀點和結論。這種模式的教學思路可以歸納為這么幾個步驟:問題的呈現(教師設置疑問,學生提出問題)——問題的分析和評價(師生共同探討)——問題的解決(歸納整理)。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實踐能力將會得到充分發揮,不僅能使學生在更加寬廣深入的層次上理解和認識學習的重點與難點,而且還能使其初步地掌握探究歷史的意識。
案例:岳麓版《世界歷史(9年級上冊)》第17課《美國南北戰爭》中對林肯這個重要人物的介紹和戰爭的過程講述不是很多。為了加深學生對林肯的印象,特別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教師可在課前向學生提供兩份史料:《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葛底斯堡演說》(譯文),同時要求學生圍繞亞伯拉罕·林肯這個人物去自行搜集、查找有關資料,等到正式上課時對“我心目中的林肯”這一課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上課時,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資料,特別是自己多方查找獲得的相關信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課堂上表達出來。結果是學生們各抒己見,甚至引起了激烈的辯論,最后通過老師的引導,一個基本清晰、客觀的林肯的形象展現在了全班學生面前。
2.即時調整的問題探討模式
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有時會當堂提出一些疑問或與教材觀點不相符的觀點,這可能是教師備課時沒有設計好的。面對這一情況,教師要臨場應變,允許學生自主探討和研究,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種即時調整的問題探討模式,其問題的出現具有突發性,而教師的應變又具有即興性與靈活性,這樣還能做到順勢調整,及時促進研究,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案例:學習人教版《歷史(必修②)》第9課洋務運動一目,當教師按教材講到“清軍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這句話時,有不少學生就提出了異議。有的學生認為“洋務運動并沒有因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失敗”,但有些同學則同意老師和教材的觀點,認為“洋務運動失敗了”,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這時,教師不存在肯定某一方的觀點或否定某一方的觀點的情況,而應在肯定敢于提出不同意見、提出異議的學生的基礎上,引導持兩種觀點的學生深入思考,讓他們列舉史實來佐證各自的觀點,學會論從史出的歷史研究方法。
一般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提出異議的學生不是很多,因此,當有學生提出與教材相悖的、敢于打破權威的新觀點時,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行為給予肯定,不要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精神;但同時要引導學生“寓論于史”“論從史出”,要求學生用客觀的史實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二)課題研究模式
先選擇一個課題,然后以類似于科學的方法去獲取知識,并運用這種知識去解決問題,這就是課題研究模式。課題可以由教師提供讓學生選擇,也可以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確定,所以它的自主性、實踐性和開放性要比問題探討模式更強,而且能使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養和鍛煉。按照課程與教材的關系,該模式又分為以下兩種。
1.本內主題式研究性學習
當上完某一課或某一個單元或是整學期的課程內容之后,同學們對相應的知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與掌握,這時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的重難點或是教學過程中學生們遇到的一些較難理解的知識點,提出研究課題,引導學生圍繞這一課題并聯系已學知識和社會實際來進行探究,這就是本內(“本”即指教材)主題式探究性學習。目的是通過這一研究過程來強化學生已學的內容,或從中獲取新的觀點。
案例: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初探[4]88-90。第一步,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引出課題,向學生提出一個虛擬情境的問題“假設你能夠回到過去,要你通過向洪秀全進言來改變太平天國失敗的命運,你認為應該怎樣勸說他?這樣有可能使太平天國走向勝利嗎”,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第二步,讓學生根據課題課后去搜集材料,個人或分組進行合作學習和探究,總結并歸納出各自的觀點。第三步,回到課堂上,學生各抒己見,自由發表各自的觀點和“成果”,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最后進行歸納總結。通過這種方法,使每位學生都有機會發現和展現自己的能力,使他們從中獲益。
2.本外專題式研究性學習
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出發,確立一個教材以外的研究課題,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制定研究方案去進行探索、研究。這種模式的研究課題不一定是我們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它的突出特點是自主性、社會性和實踐性,因此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案例:學習人教版《歷史(必修①)》第22課《祖國的統一大業》中的“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一目,教師可以結合蔡英文上臺后的某些“臺獨”言行這一實際,設計這么一個探究性活動:主題是“走進臺灣,呼喚統一”。通過教師課前的要求,學生課后搜尋資料、制作PPT,在課堂上向全體師生展示“美麗的寶島臺灣”“同根同源”“密切合作交流”“‘臺獨勢力的陰謀”等,來使學生了解臺灣的歷史發展、地理風貌、從古至今與大陸的關系以及少數“臺獨”勢力不得人心的做法,證明祖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通過這一探究活動,學生不但搜集、了解到有關臺灣的許多歷史資料,鍛煉了學生研究、動手等方面的能力,也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5]22-23。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周曉光.歷史教學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3]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虞曉貞.探究性學習教學示例·歷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李啟明.例說新課標·中學歷史卷[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7.
The Application of Inquiry Learning in Histo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ZENG Weijun
(Shaoyang University,Shaoyang 422000,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inquiry-based learning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learn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promoting the healthy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the use of Inquiry learning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wo forms of problem discussion and Subject inquiry.
Key words: inquiry learning,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important role,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