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明珍
摘 要: 高等院校肩負著創新社會新型文化、建設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使命。在當代大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各種知識文化充斥大學校園,各種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相互碰撞,并對大學生的道德發展產生深刻影響。如何有針對性地展開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使學生增強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的習慣,全面提高學生道德實踐能力,是高校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工作。本文主要介紹了當代大學生的道德養成教育的目標及內容,并進一步提出當代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策略。
關鍵詞: 高等院校 大學生道德養成 提升策略
養成是指受教育者在前輩的教育培養下,自己通過實踐與涵養而逐步走向成熟。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是指家庭、學校、社會根據大學生道德的發展規律,引導大學生經常地進行道德行為實踐,潛移默化地提高其知、情、意、行等方面素質,使之養成穩定的行為習慣,從而將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其道德心理結構,并最終形成穩定的道德品質的一種道德教育模式。當代大學生是在改革開放多年以后成長起來的,沒有經歷過艱苦的生活,很難從實際生活中體生活的艱辛,部分學生缺乏應有的道德自律,道德控制能力較差,道德內容理解膚淺,責任意識淡化,集體觀念淡薄,同時缺乏艱苦樸素觀念。對他們進行道德養成教育有利于保證民族和國家的興旺發達,有利于大學生全面成長成才,也有利于提高我國人才在國際上的核心競爭力,與當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要求是相一致的。
一、當代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的目標
明確當代大學生的道德養成教育目標,能夠幫助大學生在道德養成過程中認清自身的發展目標,不斷提升自身的發展水平。
1.培養公民意識和社會公共精神。
我國曾長期處于封建社會,受到幾千年封建文化的影響,我國的發展具有后發性。很多思想觀念至今仍在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民眾普遍缺乏公眾意識。這種歷史遺留問題導致了中國社會無法合理、系統地在社會生活中實踐公共精神。
我國的改革開放距今已有三十幾年,經歷了市場經濟的實踐,人們的公共精神在逐步上升,在我國的人民群眾之中,存在“公關關懷的空間”,它最大的好處就是有一定的自由度和擴展性。在當下的社會中,公共關懷的時間仍然欠缺,總的來說,人們對公共權利、意識、輿論和相關問題缺乏基本關注。長期以來的封建社會使得中國人民缺乏公民意識,缺乏參與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的意識,然而在現代化中國的建設當中,我們需要有“公共性思維”、“公共倫理責任”和現代社會構建所必需的“公共精神”。
當下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公共意識的現今代表,培養他們的公共精神,可以有效促進社會的道德建設。大學生公共精神建設不是由內部自發產生的,而是他們在校外的不斷實踐中培育出來的。通過道德養成喚醒他們的公共精神,在與社會融合中體現出責任心與同情心,訓練大學生的公共生活技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公共精神是當代大學生的道德養成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
2.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大學生這一教育對象,由于經過了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的持續的一遍遍的道德教育強化教育,到大學時已經有了較高的道德認識水平,但大學生的自制力和約束力還是不夠,知行脫節的現象時有發生,很難按道德要求行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使人受益終身。習慣一旦養成,就會脫離人的顯意識,成為人的潛意識行為,對人的生活、事業都起到永久性的影響作用。好的行為習慣可以納入人的道德資本,在今后的生活中,都會汲取好習慣的精華。人的行為會影響到習慣,習慣會影響到性格,性格最終會左右命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一個人的成功、發展至關重要。
3.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質。
對當代大學生的道德養成教育,我們需要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一定要重視大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大學生的人格培養,尊重學生的基本權利,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讓每一個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存在,他們的尊嚴和個性都應被教師肯定。每一位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都應得到民主化對待,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都應得到釋放,讓學生在大學校園里更有價值地存在,更健康、快樂地成長。道德養成教育直面多元化的社會,在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正視社會中的各種現象、沖突,在道德養成教育中,幫助學生解決道德問題,擁有評判選擇的武器,提高辨別能力、創造能力和判斷能力,從而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完成自我選擇,直面自己的人生。讓大學生在道德養成教育中逐漸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將習慣融入性格,讓性格充滿道德的熏陶,從而實現對自我品質的提升。
二、當代大學生的道德養成教育的內容
大學生道德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知情意信行合成一體的過程,因此道德養成要從道德發展的各個環節確定培養內容。
1.提升大學生的道德認知。
一個人的道德形成過程要從感知、理解和掌握慢慢推進,從低到高一點點深入,讓抽象的信息得到具體加工,最終形成道德觀。正確的道德認知可以產生正確的行為動機,這是道德觀對人行為方式的重要影響。所以,提升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是當代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
道德概念的形成是從領悟、掌握和道德表象上逐步形成的行為準則,以及最終要落實在實際行為上。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形成,可以通過多種教育方式,讓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榮辱觀深入領悟,理解其內涵和意義,形成對榮辱觀的強烈對比,從而加深理解。
道德評價是正確掌握道德準則的一個過渡階段。為了更好地實現對大學生的道德養成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做出示范,為學生實行道德評價,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各個層面的要求和道德榜樣事例,組織大學生對生活中的事件評價、分析,引導大學生逐步由外界評價變為自我評價,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逐步培養大學生的評價習慣和能力。
2.培養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養成道德行為。
一個人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可以改變和增強一個人的行為。人的行為能力不僅體現在決策上的能力,而且體現在行為強化上。個人一旦對某種義務和行為形成道德情感,就會積極地影響其道德選擇。某種道德情感一旦擴展為社會性的情感,就會程度不同地影響社會道德風尚。它能促使人們將自己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外化為道德行為,幫助人們自覺地調節言行和情感,克服內外部的各種困難障礙,堅持自身認定的行為方式,養成行為習慣。當一個人堅持某種道德的正義性并決心踐行它的時候,就會產生堅強的信念和意志力,從而使人們嚴格要求自己,果斷地做出行為抉擇,并努力保持自己行為的穩定性和一貫性。一個人的道德行為出現問題,往往不是道德認知出現了問題,而是道德情感模糊和道德意志的缺乏。所以,加強對學生道德情感培養,強化學生的道德意志,可以有效地增強大學生的行為能力和道德信念,促進其行為方式更加規范化。
三、當代大學生的道德養成教育策略
高校的道德建設工作的重點是掌握大學生道德養成的基本規律,探索如何促使大學生養成良好道德習慣的有效機制。
1.重視道德養成教育,強化大學生的道德行為。
首先,以思想政治課程為主要載體,探索更多職業素養的教育模式。每個人的認知、個人素養都不是由單方面因素決定的,它是由多個因素組合構成的一個復雜系統,需要正式、專業的課程教化,才能夠讓學生有更加全面和系統的認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其次,發揮校園文化的環境熏陶作用。馬克思曾強調,認識是一個實踐和認知反復的過程,在認識和實踐中交替往來,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科學驗證方法,才能夠真正獲得知識。人的道德養成需要通過不斷實踐得到強化。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在實踐中得到提升,大學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校園文化對學生的熏陶作用。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潛移默化的存在,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大學生的思想習慣、思想內涵。它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塑造大學生的品質,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得學生在大學校園的實踐活動中,思想能夠得到充分升華,個人修養得到充分提高。
最后,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對大學生的行為引導,促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中包括大學生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及公德習慣等。道德養成教育從根本上體現的是對人道德品質、實踐能力的優化。只有認識到道德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夠將教育的作用落到實處。大學生的教育養成過程離不開實踐過程,實踐過程離不開具體的理論熏陶。實踐和理論在此得到雙雙印證。養成教育可以逐步培養大學生對事物實踐的情感,體現出最佳意志,這是最不容易被改變的教育形式,這也是對大學生品質培養的根本途徑之一。
2.激勵大學生加強道德的自我錘煉。
一個人的道德自律是其道德習慣養成的印證。在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中,有著極為豐富的道德修養理論,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鑒相應的理論加強對大學生道德習慣的養成培養,注重學習和思考的集合。西方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人類的一切合乎情理的活動都是與理性和知識共同存在的。所以,實現道德養成的第一步,就是學習相關的知識,對道德知識、人生哲理加以思考和反思,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判斷標準,最終實現對道德的實踐。除此之外,就是內在修養。內省作為使人進步的重要方法,孔子對此就提出了內心的本質是“自我省察的道德修養”,通過對內心的不斷省察,讓自己的憂慮和恐懼消除,從而實現對品格的再次塑造。儒學家曾經提出“慎獨”的概念,這同樣是一種道德修養的方法。所謂慎就是小心謹慎,保持戒備;所謂獨,就是指人獨處的時候。這個概念說明了人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更要保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照道德標準行事。每個思想成熟、具有道德的人,都應該做到“慎獨”,堅決對自己表里不一的行為給予糾正。
一個人的道德養成無論什么時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反復實踐和檢驗,再經過反復的選擇和權衡。行為方式塑造是道德養成的途徑,當我們看到一些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不良表現時,就要試著分析道德養成的根源,探索這些不良問題的背后。如果能在這些不良行為的形成初期,給予糾正和引導,就可以有效預防學生在行為上的沖突。
3.建立健全道德評價體系,促進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
通過建立健全有效的大學生思想評價體系,實現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高等院校必須結合科學的方法、理論實踐完善相應的考核、評價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強化道德養成教育的效果。一方面要結合道德知識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行為的考核,從行為和認知雙重角度考核,最終落實到教師的綜合考核,全方位對學生的道德養成實施監督。為了更進一步保障大學生行為塑造,應完善大學生道德行為檔案的建設。
建立健全評價體制,實現政治思想教育與實踐的體制化融合,并完善相關考核體系,踐行考核制度,以此作為對當代大學生道德素養的評價標準,督促學生進步。大學綜合評價機制,往往更側重于學生的學習,忽略了對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為了更好地實現大學生道德素養與社會實踐的融合,需要加強對當下大學生評價機制的完善,將道德教育有機融入學生的評價體系當中,根據學生的成績、思想性和價值觀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可以頒發相應證書,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就業競爭力。
大學生的道德養成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過程,需要融入道德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實現這幾個方面的交互與促進,共同構筑當代大學生的教育目標和體系。只有真正地把握當代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的內涵,才能夠更好地開展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
參考文獻:
[1]馮猛.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研究[D].湖南工業大學,2014.
[2]高健.生態文明視域下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教育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09.
[3]韓麗.校園文化建設:高校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的著力點[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04:146-148.
[4]李珣.以大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為范例的養成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5]楊鳳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關系研究[J].企業導報,2015,14: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