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美,曾 光(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0)
?
“微課”下的高職《供配電技術》教學改革分析
劉立美,曾 光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0)
摘 要:在高職電氣自動化專業教學中,供配電技術屬于必修科目,且該科目具有實踐性強、知識面廣及其內容多的特點,因此為了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就不得不對該課程進行改革。下面我們將具體介紹微課的內涵,并分析當下的供配電技術教學現狀,并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從而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與教學成效的提升。
關鍵詞:微課;供配電技術;高職;教學改革;現狀
供配電技術屬于專業課程的范疇,且相關內容的學習多被用于建筑企業與工礦企業工作中,因此,每年高職院校都要培養一大批專業性人才才能夠滿足社會和市場發展需求。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加強教學改革,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專業知識,同時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大大提升。
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產物這一就包括了“微課程”模式,并且這也成為了目前和后期教學的發展方向。最早該理念是由戴維彭羅斯提出的,他指出微課程是以移動學習和在線學習為目的的教學方式,時長一般控制在1min左右,目前為了更好的開展課堂教學實踐和實現新課標,在微課程方式的選擇上多為教學視頻,且視頻資料是教師在整合教學資源的情況下針對某教學環節或者是知識點創建的。基于微課具有效微不薄、步微不慢、位微不卑及其課微不小的優勢,因此目前逐漸在高職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下面我們將具體分析的是基于《供配電技術》教學的微課改革,希望對教學成效的提升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
目前在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教學中供配電技術課程屬于專業主干課程,涉及的相關專業技術基礎知識較多,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就業技能機器專業技能。從就業角度考慮,該課程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了供配電系統、二次設備系統以及一次設備系統的維護、維修,且具有系統強電性的特點,因此就導致了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實驗實訓組織要求高、實訓基地建設難的問題,進而對教學帶來了諸多困擾。與此同時,當下的教學手段多以傳統施教為主,即以理論授課為主,實踐性不強,且多以簡單實驗為主,使得實踐與理論教學比重嚴重失衡,進而對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目前在教育改革的推進下,教育工作者也開始著手于教學手段的改革,除了將教學儀器增添之外,還將專業實訓基地設立,進而將理論與實踐比重差距縮小。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諸多教育工作者為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使得在實訓中作業的技能與知識量嚴重匱乏,且知識具有分散性,相互聯系缺乏,由此可見,進一步進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除了將實踐教學比重增加之外,還要實現實踐與理論的高度整合,這樣才能有效提升供配電技術教學成效。
為了將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動機及其學習積極性進一步的提升,不許革新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其向微課程發展。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促進課程教研工作的增強和傳統教學模式的轉變。對于微課程教學來說,涉及的環節具有多樣性和完整性,如教學互動、考試、作業、線下或者是在線討論,該模式能夠將新的學習模式與知識獲取渠道向學生提供,是一種以網絡為載體的新型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模式相比之下,更能凸顯學生的自主學習地位,使學生能夠在明確自身學習基礎情況的前提下對學習節奏有效調整,從而促進學習成效及其效率的提升。由此可見,微課程教學實質上就是將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回歸,且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形式過渡到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教學模式上,實現了被動學習想主動學習的轉化,對培養高質量人才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是教學方式多樣化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以微課進行供配電技術教學,能夠將角色扮演、項目式教學、分組討論、案例教學及其任務驅動等方式引進,并靈活的選用。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5人左右,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任務分配和討論,并將相關問題解決,保證實施方案的最佳,并將項目成果展示。如學習變電站倒閘操作的時候,可引領學生進行微視頻的觀看,之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并將崗位角色分配確定,之后將模擬變電站倒閘操作完成。通過角色扮演促進小組成員協作溝通能力的增強,并將思維能力不斷拓展,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性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并促進學生團體合作精神與環保意識的培養。
三是改變教師專業定位,發展教師自身能力。要想更好的開展微課程,首先就必須保障教師具有較高的綜合能力、教學水平及其專業能力,并且在課程開設中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學習習慣、特點及其心理準確的把握,并將合適的教學手段選擇。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對學生的幫助和引導,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化激發,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再者就是還要將先進的教學模式、方法、策略及其理念引進教學中,有效融合傳統課堂與信息技術,將微課程視頻制作,促進教學成效的提升。因此作為該課程教學的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能夠全面掌握和應用信息技能,同時還能完成微課程設計。以微課程教學促進教師專業定位及其綜合角色的轉變,推進學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教師的發展。
綜上所述,供配電技術教學對未來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要想保證教學成效,就必須促進課程教研工作的增強和傳統教學模式的轉變、保證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并改變教師專業定位,這樣才能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曾禮光.高職供配電技術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J].廣西教育,2013(15):148-149+151.
[2]吳杰,張立榮.微課教學效果研究——以高職《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為例[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5(02):49-51.
[3]杜安平,何首賢.高職供配電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遼寧高職學報,2015(10):56-57.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2.218
作者簡介:劉立美(1979-),男,黑龍江鶴崗人,電氣工程碩士,助教,高級電工,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國家中級拓展培訓師,研究方向:電力電子技術、電磁兼容、供配電技術、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