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旺龍
摘 要:新課程的實施離不開課程資源的強大支持,課程改革為教師實施其進程提供了創造的空間,這需要大量課程資源進行有機填補。立足課本教材挖掘課程資源,立足生活創建課程資源,整合諸學科、地域資源等都是開發、利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利用
新課程的實施離不開課程資源的強大支持,課程改革為教師實施其進程提供了創造的空間,這需要大量課程資源進行有機填補。缺乏課程資源,這也是目前課程實施中遇到的一個最大的障礙,也是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使用中教師感到困難最大的問題。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不僅是教材編寫者面臨的問題,更是我們一線教師應該關注的重要課題。對此,筆者談談自己的拙見。
一、立足課本教材:挖掘課程資源
教材資源一般是指教科書、教學參考書、配套讀本、教學掛圖、工具書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梢哉f,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臺。教科書一直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我們也應與時俱進,改變簡單“教教材”的局面,而是要講究“用教材教”。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教師必須做到以下二點:
第一點,科學把握教材,利用課本資源。教材是教師傳授知識實施課堂教學的最基本依據,對教材的整體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第二點,尊重學生的想象世界,充實教材資源。語文教材中的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學科知識,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地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小學生敢想、敢說、敢做,他們富有個性化的奇異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往往超出教師預先的設計。面對學生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課程資源與學生所提供的充滿個性化的課程資源共融,努力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資源共享,努力將學生所掌握的信息轉化為課堂教學的現實資源。
二、立足生活:創建課程資源
課堂并非孤立于現實之外的學習空間,教師應該將課堂融入真實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像生活一樣不斷掀開新的一頁,才會充滿不朽的生命力。
一是要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傳統的課堂環境,潔白的墻、固定的黑板、秧田形的桌椅、嚴肅的老師、恭敬的同學……這樣的環境過于強調學習的功能,而缺乏溫馨的樂學環境、良好的心理環境以及有利的認知環境。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要求我們在強調學習氛圍的同時,更應使環境溫馨、舒適、富有生活氣息,讓學生在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我們可以根據各年級學生的主導活動,找準小學生生活的熱點、焦點,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精心設計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課堂環境。
二是要追求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內容。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必須注意挖掘課文中生活化的課程資源,把課堂融入社會。雖然無法把社會搬進課堂,40分鐘也很難再現豐富的生活畫卷,但我們可以把課堂融入社會。有人說課堂是個小社會,這個小社會雖然只有四五十個成員,但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一滴水可以照出整個太陽,一個班級也可以折射出整個社會??梢圆捎靡韵氯龡l渠道:一是想象式,想象式可由老師或學生提供一個情景或事情的開端,由大家來設想發生了什么事情,以及事情的經過和結果;二是辯論式,可以提出一個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或疑難問題展開辯論或討論,如對“上網的利與弊”、“自由與紀律”等展開辯論,這可能會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見,這正反映了社會上不同人群的不同認識;三是實用式,豐富的社會生活對作文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提出的要求,也是課堂作文融入社會的一個渠道,讓藝術再現生活。
三、加強合作:整合諸學科、地域資源
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圣書,關注書本,忽視人本,強調獨立,缺乏合作。每個人都是封閉的個體,使學生的作文思路變得越來越狹隘。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的界限,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處處留心皆語文,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強調學科的整合。如何把學生的課本世界融會貫通,建立廣泛的知識聯系,成了我們課程資源開發的又一個切入點。在教學中,音樂、美術、科學、數學等等,都是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就要做到:一要在鄉土文化中開發課程資源。鄉土文化樸實、生動、富有人情味兒,處處洋溢著“真善美”的氣息。鄉土文化包括本土的歷史文化、飲食文化、曲藝文化、社交禮儀文化、婚喪慶典文化等,這些將成為豐富的課程資源。二要在地方自然環境中開發課程資源。地方自然資源包括各個地方的植物、動物、山川、河流等資源。我們在開發自然資源時,既可以利用物產豐富和山川秀美來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又可以利用對林木的亂砍濫伐和對動物的亂捕濫殺以及廢水廢氣廢渣對環境的污染等不良現象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環保教育。三要在游覽名勝古跡中開發課程資源。重視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并將其融入到學習資源的范疇中,這是增強學習材料開放性的很好的途徑。我們可以通過“游名勝,玩語文”的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語文課程必須既植根于現實,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只有充分開發和利用好各種有用的語文課程資源,才能拓寬學生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可促進學生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教師的專業成長。
結語:語文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與實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從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提高語文素養及語文實踐能力;可以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從而更好地激發教師的創造性智慧;新的課程資源的引入還會帶動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的變革。
參考文獻:
[1]段兆兵.課程資源的內涵與有效開發[J].課程·教材·教法,2003(03).
[2]李如密,何小忠.教學資源的幾個理論問題[J].江蘇教育科研,1999(06).
[3]吳剛平.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