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神經內科,湖南長沙 410000
?
協同護理模式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王燕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神經內科,湖南長沙410000
[摘要]目的探討腦梗死患者接受協同護理模式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6月~2015年4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122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1例。對照組行優質護理服務,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協同護理模式,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神經功能恢復情況、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況改善情況。結果兩組患者護理前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況無顯著差異(P>0.05),經護理干預后均得到明顯改善,觀察組護理后NIHSS評分及BI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護理后SDS、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協同護理模式在腦梗死患者護理中應用,能有效提高其自護能力,可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
[關鍵詞]腦梗死;協同護理;神經功能;生活質量
腦梗死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與致殘率。由于腦梗死的發生可導致神經功能缺失,因此存活患者生活功能可出現不同程度下降,生存質量較差。研究發現[1],對于腦梗死患者,在早期給予優質、全面的護理配合,能有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改善預后。協同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通過鼓勵與協調患者及其家屬參與護理過程,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從而改善護理質量。本研究主要探討協同護理模式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5年4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122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61例,男34例,女27例,年齡53~76歲,平均(65.3±3.2)歲;發病至入院時間3~72 h,平均(26.1±2.2)h;梗死部位:腦干9例,小腦11例,腦葉18例,基底核區23例。對照組61例,男36例,女25例,年齡56~78歲,平均(66.1±3.4)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72 h,平均(26.4±2.1)h;梗死部位:腦干8例,小腦10例,腦葉17例,基底核區2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2];發病至入院時間≤72 h;經治療后生命體征穩定;與本研究配合。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意識不清或昏迷者;精神疾病患者。
1.2方法
1.2.1對照組對照組實施優質護理,采用護理責任制,給予患者優質的心理護理、飲食護理、舒適護理及康復訓練等,具體方法:①心理護理:責任護士對患者心理狀況進行了解,根據具體情況同患者積極交流,向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消除患者焦慮與緊張情緒。多安慰、鼓勵患者,耐心傾聽患者訴求,并列舉以往成功康復病例,幫助患者建立康復信心??梢酝ㄟ^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培養患者興趣等方式,使其保持舒暢的心情。②飲食護理:給予患者高維生素、高蛋白與高纖維素飲食,盡量減少高膽固醇、高鹽及高脂食物的攝入,鼓勵患者多進食新鮮水果與蔬菜,為患者提供可口、豐富的菜食。存在吞咽困難者,可使用鼻飼給養方式,提供機體所需的營養成分。③舒適護理:每周為患者剪指、趾甲,協助患者更換衣物及翻身,每日為患者進行擦浴,骨突出處給予軟墊保護,防止褥瘡發生。盡量保持病室安靜,在護理過程中減少噪音,將室內溫度設置為22℃,濕度設置為65%,為患者創造良好的病室環境,使患者保持良好睡眠。④康復訓練:患者病情穩定后,實施早期綜合康復訓練,由專業康復人員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康復計劃,在護理人員指導下實施起坐訓練、翻身訓練、肢體被動與主動運動訓練、語言訓練、上肢功能訓練等,康復訓練需循序漸進,在訓練過程中可對患者進行推拿按摩,提高康復效果。
1.2.2觀察組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協同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為:①對患者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同患者及其家屬積極交流,對病情進行討論,并明確患者所需的護理服務,安排責任護士對協同護理的概念、作用及具體內容進行介紹,增強患者關于協同護理的認知,取得患者信賴。每周定期對患者家屬進行集體宣教,通過發放畫冊、健康手冊和播放圖片、視頻等方式對腦梗死的相關知識進行宣傳,提高家屬的配合度。②組織病友及家屬聯誼,邀請患者及其家屬、康復醫師、內科護士等參與聯誼會,可讓康復效果顯著的患者進行榜樣說教,傳輸自身配合護理的經驗。以患者家屬為主導,并制作病友聯系卡,使患者能更方便地交流與相互鼓勵。③積極動員患者及其家屬參與護理過程,責任護士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腦梗死康復訓練的內容及目的,指導家屬監督患者康復訓練的完成情況,并指導家屬如何激勵患者,使患者能積極配合訓練。鼓勵患者與患者家屬在遇到問題時與護理人員及病友討論,集思廣益。
1.3觀察指標
分別在護理開展前與護理后2個月對兩組患者進行評估。通過NIHSS(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價,NIHSS采取10分制,分值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呈正相關性。通過B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判定,共包括10個項目,滿分10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性[3]。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況,采用SAS(焦慮自評量表)與SDS(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評價,SAS采用100分制,50分為臨界值,分值與焦慮呈正相關性;SDS采用100分制,53分為臨界值,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嚴重[4]。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NIHS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經護理干預后均有明顯改善,觀察組護理后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IHS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IHS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 t值 P值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61 61 5.92±1.23 6.02±1.18 0.458 0.647 4.11±0.89 4.85±1.06 4.175 0.000 9.311 5.761 0.000 0.000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SDS護理前 護理后 t值 P值觀察組對照組61 61 14.384 8.573 t值 P 值56.35±4.82 55.91±4.76 0.507 0.612 43.21±5.26 48.18±5.19 5.253 0.000 SAS護理前 護理后 t值 P值0.000 0.000 52.47±5.01 52.47±5.01 0.189 0.849 40.18±5.63 44.25±5.52 4.031 0.000 12.736 8.612 0.000 0.000
2.2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生活質量無明顯差異(P>0.05),經護理干預后均得到顯著改善,觀察組護理后B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BI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BI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 t值 P值觀察組對照組61 61 11.306 8.121 0.000 0.000 t值 P值60.42±8.74 60.14±8.68 0.177 0.859 76.38±6.72 72.11±7.56 3.297 0.001
2.3兩組患者心理狀況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心理狀況相似(P>0.05),經護理干預后均有顯著好轉,觀察組護理后SDS、SA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均明顯較低,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腦梗死具有較高的危險性,對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有嚴重影響。腦梗死患者由于神經功能受損,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需接受長期康復訓練。有研究發現[5],在腦梗死患者康復過程中,通過應用優質、全面及合理的護理服務模式,可提高護理質量,增強患者依從性,改善康復效果及患者生活質量。
協同護理是指在護理過程中,患者及其家屬積極參與的一種新型模式,該模式能鼓勵患者及其家屬充分發揮自護能力,同時發揮護理人員的協調功能,將護士、患者、家屬有機結合,最大限度提高護理質量[6]。有學者指出[7],協同護理能有效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腦梗死的認知水平,增強其康復意識,從而提高其護理依從性。有研究發現[8],協同護理模式可為護患雙方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靠的關系,可充分調動患者及其家屬的積極性,從而避免被動接受護理的弊端。同時在協同護理模式中,能夠將心理護理、健康宣教、康復訓練等護理方法進行結合,還可以實現院外護理。國內較多報道對協同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分析,發現該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促進功能恢復,改善生活質量[9,10]。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協同護理,結果顯示護理后NIHSS及BI評分同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11]。
目前國內對于協同護理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臨床護理方面,而對于該模式應用于心理干預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少。有學者指出[12],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下降,易出現多種負性情緒,需要更多的心理護理。有研究發現[13],協同護理模式還能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改善,減少其不良情緒與心理障礙,從而更有利于臨床康復。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護理后SDS、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可能與該模式能使患者與家屬共同面對疾病、患者自身得到認可與鼓勵有關。
協同護理模式以現有的醫療資源,最大程度地調動患者及其家屬的護理能力,通過對健康護理集體的協同作用進行強化,使護理質量得到有效提高,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4]。但同發達國家比較,我國協同護理方法較為單一,對整體格局的把握不足。另有學者認為[15],國內協同護理模式還存在一定不足,如護理團隊涉及范圍較小,對多學科聯合策略的重視度不足等,還需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不斷對協同護理的理念及知識進行普及,成立專業的協同護理團隊,培養高素質的護理人才等,可使協同護理模式在臨床中更好開展。
綜上所述,在腦梗死患者護理中應用協同護理模式,能有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但本研究觀察時間較短,且納入樣本量小,需更多大樣本前瞻性研究對所得結論予以進一步證實。
[參考文獻]
[1]顧冬梅,任燕,單君,等.協同護理模式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鍛煉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14,40(15):1835-1836.
[2]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35):4013-4017.
[3]崔沐,韓純潔.腦梗死患者生存質量的效果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2,11(4):356-358.
[4]段泉泉,勝利.焦慮及抑郁自評量表的臨床效度[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26(9):676-679.
[5]余愛華,夏寒英,唐亞蘭,等.協同護理模式對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7):1578-1579,1619.
[6]程坤,陳雯,沈朋,等.協同護理模式在外傷性顱腦損傷術后并發腦梗死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6):751-753.
[7]李鈾氫,鐘玉杰,楊明珠,等.協同護理模式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展望[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29):63-64.
[8]陳鴻芳,呂媛,尹薇,等.協同護理模式對腦卒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陜西醫學雜志,2015,44(8):1101-1102,1103.
[9]趙雪萍,薛小玲,盧玨,等.協同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生活方式影響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8):1664-1666.
[10]賀艷霞,葛卉玲,張麗,等.協同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障礙恢復的影響[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3,26(2):198-199.
[11]翟程花.協同護理對住院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照顧負擔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8):133-134.
[12]秦蕾,冀蓁.協同護理模式對偏癱患者軀體、心理及生活方式的干預[J].職業與健康,2015,31(8):1093-1095.
[13]劉燕,崔永生.醫護協同模式對醫護關系影響的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5,25(15):8-9.
[14]陸喬玉.協同護理模式對腦卒中康復患者自理能力的影響[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4,35(4):89-91.
[15]常紅娟,高敏,桑文鳳,等.協同護理模式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3,27(11):966-967.
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care model on th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ANG Ya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Xiangya No.2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nursing model o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22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April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61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whil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nursed with collaborative nursing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nursing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quality of lif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care. Results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s,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nursing care(P>0.05),but they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nursing,the NIHSS score and BI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 The scores of SDS and SA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 Conclusion The collaborative care model in the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self-care ability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neural function and is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which 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Key words]Cerebral infarction;Collaborative care;Neurological function;Quality of life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9701(2016)10-0160-04
收稿日期:(2015-12-01)( 20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