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瑞云
甲狀腺全切除術治療雙側結節性甲狀腺腫的臨床觀察
鐘瑞云
目的 探討甲狀腺全切除術治療雙側結節性甲狀腺腫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接受雙側結節性甲狀腺腫治療患者100例,依照不同手術方式將其分為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組50例,甲狀腺全切除術組50例,對2組手術情況及術后并發癥、復發率進行比較。結果 甲狀腺全切除術組患者所用手術時間(102.58±21.01)min明顯短于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組(128.95±42.36)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狀腺全切除術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與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 意義[(12.52±3.02)d vs (12.88±3.52)d];甲狀腺全切除術組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組患者在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4.0% vs 22.0%);治療后,甲狀腺全切除術組的復發率(4.0%)明顯低于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組(1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雙側結節性甲狀腺腫的手術治療中,甲狀腺全切除手術更具有優勢,療效顯著,結節復發率低,也不會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雙側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全切除術;甲狀腺次全切除術
甲狀腺腫是甲狀腺疾病的常見臨床癥狀,常常是患者就診的首要原因川。甲狀腺腫可見于甲狀腺腺瘤、結節性甲狀腺腫等多種甲狀腺疾病。甲狀腺腫為甲狀腺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其中,雙側結節性甲狀腺腫發生率較高峰[1]。對發生病變的甲狀腺進行切除是其主要治療手段之一。甲狀腺全切除術可以降低甲狀腺發生進一步癌變的可能性,同時降低甲狀腺腫結節的復發率,是一種更為有效的甲狀腺腫治療手段[2]。本研究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將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分為2組,分別采用甲狀腺全切除術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治療,比較2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復發率,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江西省新余市新鋼中心醫院收治入院的接受手術治療的雙側結節性甲狀腺腫治療患者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43~78歲,平均(52.85±8.52)歲;結節直徑大小0.35~5.85 cm,平均直徑大小(2.41±2.03)cm;結節質地:偏硬19例,偏中69例,偏軟12例;其中甲狀腺Ⅰ度腫大15例、Ⅱ度腫大68例、Ⅲ度腫大17例。按照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甲狀腺全切除術組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組,各50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入院后,經彩超和CT確診為雙側結節性甲狀腺腫。在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基礎上,經醫院倫理道德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1.2.1 甲狀腺全切除術 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對甲狀腺進行充分暴露,其切口和體位均與常規甲狀腺手術相同,不斷離帶狀肌,對甲狀腺的上級血管進行分離,將甲狀腺的懸韌帶分離并切斷,同時將上動脈后支進行保留,并進行結扎,之后將甲狀腺的中、下靜脈進行結扎和切斷,結扎時應加強對喉返神經保護的重視,自氣管前間隙入手對峽部進行分離[1]。此時應認真辨認并保護甲狀旁腺和喉返神經,防止將其損傷。適當抬起甲狀腺上級,將甲狀腺側葉切除,然后再將另一側切除。
1.2.2 甲狀腺次全切除術 對甲狀腺背側腺體組織及包膜進行保護,其操作基本同甲狀腺全切除術組,僅在切除甲狀腺側葉時將甲狀腺背側腺體和其包膜組織予以保留。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數據包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 甲狀腺全切除術組患者所用手術時間明顯縮短于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狀腺全切除術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與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x±s)
2.2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甲狀腺全切除術組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組患者在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3 2組患者術后復發情況比較 在治療后,50例甲狀腺全切除術組患者中復發2例,50例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組患者中復發9例,甲狀腺全切除術組的復發率(4.0%)明顯低于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組(1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05,P<0.05)。
結節性甲狀腺腫是一種常見于甲狀腺結節中的良性病變,多數有單純性甲狀腺腫病史,至晚期則多形成多發結節;其發病率高,約為7%,且女性的患病率要高于男性[3]。該病主要表現為甲狀腺腺體有不均質的增生結節,多為圓形,表面光滑,邊界清晰,有微痛感,且可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誘導結節性甲狀腺腫的病因多種多樣,其中包括放射免疫、飲食、碘含量和遺傳等。有研究指出甲狀腺組織增生是誘發此病的主要因素之一[4]。患者的甲狀腺組織中存在有彌散性病變,采取保守治療方案時,殘留的微小病灶會成為患者復發的誘導因素。此外,導致該病復發的另一關鍵因素為長期治病誘因的存在捧。當出現以下幾類情況時,可以采用甲狀腺切除手術:(1)甲狀腺功能亢進。(2)出現單發的良性甲狀腺結節,如甲狀腺腫和甲狀腺瘤等,且病變甲狀腺直徑不超過8 cm。對于直徑超過4 cm的患者,手術操作難度加大,此外,患者手術時不宜采取低位小切口方法。(3)甲狀腺內結節過多,此類癥狀之前被臨床認定為手術切除術的禁忌癥,如結節僅聚集在腺葉內單側而體積較小,則可開展切除手術[5]。(4)低度惡性腫瘤,如乳頭狀癌和微小甲狀腺癌等,無明顯變化時,可開展切除手術。本組患者癥狀主要為甲狀腺腫,且符合手術切除治療。甲狀腺腫切除術主要包括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和甲狀腺全切除術,甲狀腺全切除術可以顯著降低副損傷,如喉返神經損傷等[6]。甲狀旁腺功能低下和喉返神經損傷為甲狀腺全切手術的常見并發癥,如手術得到精確控制,則顯著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因此,手術過程可采取部分保護措施,如充分暴露和保護甲狀腺周圍的喉返神經,仔細尋找并保護上甲狀旁腺等[7]。此外,為了避免損傷喉上神經,本院在開展甲狀腺全切術時,分別結扎甲狀腺上動脈的分支,并切斷靠近甲狀腺上級的前包膜。經與甲狀腺次全切手術比較,甲狀腺全切除術組手術時間明顯長于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組;兩者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隨訪方面,如手術后1周內,檢查甲狀腺全切組患者的甲狀腺素和甲狀腺功能及三碘甲狀腺原氨酸都比正常值低,則可進行替代治療,患者服用 甲狀腺素片和優甲 樂[8]。服用藥物后,甲狀腺全切組患者甲狀腺素水平可在2周內恢復至正常水平。手術后1個月內,患者每周需復查甲狀腺功能,同時使用替代藥物維持患者的甲狀腺功能水平[9]。手術后1年內,患者應依據自身身體狀況,每個月定時到醫院進行復檢。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后,2組患者的喉返神經損傷、甲狀腺功能低下和甲狀旁腺損傷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組患者復發率顯著高于甲狀腺全切除術組(P<0.05)。
綜上所述,在治療雙側結節性甲狀腺腫中,甲狀腺全切除手術的療效顯著,患者術后結節復發率明顯降低,同時也不會增加并發癥的發生率。
[1] 曹宏泰,韓繼祥,張冬紅,等.甲狀腺全切除術治療多發結節性甲狀腺腫的Meta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9(6):625-631.
[2] 馬寶春.甲狀腺全切除術治療結節性甲狀腺腫的價值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醫藥,2014,9(21):77-79.
[3] 劉小仕.甲狀腺全切術和次全切除術治療甲狀腺良性占位病變術后并發癥比較[J].當代醫學,2014,20(12):38-39.
[4] 王勇,趙群仔,燕海潮,等.三維腔鏡胸前入路甲狀腺癌手術32例臨床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5,53(3):176-178.
[5] 田文.應重視甲狀腺全切除術中并發癥的預防[J].中華外科雜志,2015,53(3):161-163.
[6] 陳春華,蒙小文.甲狀腺腺葉切除術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術后并發癥對比研究[J].當代醫學,2014,20(24):69-70.
[7] 龔單春,張海東,劉亞群,等.甲狀腺腺葉切除術精細化操作技術臨床結果初步報告[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50(1):28-32.
[8] 王丹鳳,馬毅,鄒賢,等.甲狀旁腺原位保護技術在甲狀腺全切除術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5,18(2):118-122.
[9] 林勇強,施仙林,朱曉鳴.甲狀腺全切除術治療雙側結節性甲狀腺腫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5,22(4):606-60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4.054
江西 338000 江西省新余市新鋼中心醫院普外一科 (鐘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