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 (文山學院藝術學院 663000)
?
論高等師范院校手風琴教師的能力與培養
李妍(文山學院藝術學院663000)
摘要:本文結合筆者教學經驗,從奠基石、試金石、開路石、多功能石等“四石”理論對高師院校手風琴教師的能力與培養展開論述,以期闡明手風琴教師應具備的綜合能力及獲得途徑。
關鍵詞:高師手風琴;能力與培養
作為輸送中小學音樂教師人才隊伍基地的高等師范院校,其手風琴教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師范院校手風琴教師綜合能力的具備在對人才培養的成敗有著直接影響。
具備豐富的音樂理論知識是作為合格的高師手風琴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也是其從事音樂教學的奠基石。這就要求教師不僅需要熟練掌握樂理、和聲、曲式與作品分析、多聲部音樂寫作、中外音樂史、民族音樂史等多方面的知識,而且還要求能夠將這些理論知識熟練運用于教學中。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做好作品示范,同時還要對作品創作背景、調式調性、和聲等各方面作品本體及內涵展開分析,分析其與演奏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直接影響。
例如,在分析作品《西班牙圓舞曲》([法]瓦爾托依費爾曲,張國平改編)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明白作品中第六小節強拍上減七和弦與第七小節第一拍大三和弦的進行是從不穩定和弦到穩定和弦的常規解決,其音樂情緒對應和弦解決由緊張過渡到舒緩。其中,緊隨第六小節強拍位置減七和弦出現的休止符并不意味著是單純的音樂片段的休息,而是將之前減七和弦不協和的緊張情緒繼續孕育,直至下一拍和弦的解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提示學生注意休止符也有表情,演奏時應注意情緒的保留而不能輕易松懈。
譜例1
又如,作品《波斯市場》(凱特爾貝曲)第51-66小節高音譜表中高聲部以保持音的形式呈現樂曲主題旋律的行進,中聲部的三度音程起到節奏的點綴,為烘托高聲部旋律線條起到鋪墊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強調此處演奏方法應突出高聲部的旋律線條,手指觸鍵要保持連貫而扎實;同時中聲部的音程觸鍵則可以短促而有彈性,下鍵整齊且有顆粒性。
譜例2
再比如,作品《杜鵑圓舞曲》的曲式結構是引子(4小節)+A(62小節)+B(29小節)+A’(37小節)的復三部曲式。整個作品以輕快、活潑為其音樂情緒基調。A段刻畫了杜鵑在林中歡快鳴叫、飛來飛去的靈動畫面,而B段則以節奏舒緩、均勻柔和的三度雙音進行為主,加以變化音輔助增添柔美感覺。微微起伏且具歌唱性的旋律給人一種舒展清新、春光明媚的美感。當樂思陳述進入到再現部A’段時,又恢復到A段熱烈歡快的音樂情緒。因此,教師在演奏教學時應注意對作品曲式結構的分析,并引導學生根據作品結構進行演奏情緒的調整,
良好的專業技能演奏能力是課堂示范教學的基本保障。手風琴作為技能課程,教師示范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最直觀的動態教學演示,對整個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扎實的專業技能基本功底體現在教師自身應該儲備演奏大量手風琴曲譜的能力。如此,教師才能夠實踐性地了解、熟悉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演奏特點和演奏方法。其中,尤其要對現代音樂作品給予更多關注和涉獵,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現代音樂突飛猛進的發展與變化,能夠第一時間掌握其新穎的記譜方法和獨特的演奏技巧,為學生做出精準的示范演示,樹立演奏標桿。
扎實的專業功底是檢驗手風琴教師專業技能是否過硬的試金石,同時也是該教師繼續深造、終身學習的奠基石。扎實的專業技能功底意味著教師自身擁有豐富的演奏經驗和練琴的切身體悟。這些寶貴的經驗和體會不僅能夠讓教師迅速發現學生在演奏中的問題,并針對性地給予學生正確的練琴方法,不盲目、少走彎路,以便“對癥下藥”。
這里主要指的是教師掌握一定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知識,并能結合理論知識,給予學生更多個性化的教學管理和關注,形成科學、有效的教育,從而為教學之路鋪筑開路之石。
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迅速了解學生的能力,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在每個教學階段選擇合適的曲目的能力;同時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個體差異、性格特征選擇、安排、適當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這是一種“吃透”學生的表現。
所謂綜合協調技能及知識的能力,是指教師應具有能將文化知識、教育普遍規律以及一系列的專業技能技巧巧妙組合、融合在一起,并得到很好的運用。其中,在教學中尤其需要具備靈活發揮和一定的創新能力。
由于手風琴是隨戰爭傳入中國的樂器,中國大眾一直以來對手風琴的概念普遍還停留在伴奏樂器的局限上。因此,作為一名手風琴教師無論從教學的角度還是從傳承發揚手風琴的責任和義務來說,培養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是每一個教師的終極目標和長遠任務。具體要求首先表現在教師應具備良好的即興伴奏能力,這樣所培養的學生也才能在其耳濡目染的激勵下增強學習即興伴奏課程的興趣,具備相應的即興伴奏能力,滿足崗位需求及大眾審美需求。
其次,綜合協調能力還體現在手風琴教師應能夠針對目前相對匱乏的手風琴音樂作品現狀,編創、移植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的手風琴器樂曲。與此同時,教師還可帶動、激勵學生共同拓展手風琴表演形式。例如,可在獨奏、重奏、合奏、室內樂等傳統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將手風琴表演與聲樂、舞蹈等表演形式相結合。教學內容也可從原有的傳統曲目拓展到符合大眾審美情趣的流行音樂。樂器選用更可大膽嘗試諸如自由低音系統手風琴、流行手風琴、電聲手風琴、班多鈕等多種類型樂器。如此,多方面形成多元化的手風琴表演形式,不僅為手風琴教學帶來多功能的成效,同時也為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手風琴起到良性推動作用。
作為高師手風琴教師,如何才能具備上述能力,更好地進行教學工作呢?首先應明確目標——成為本專業的專家并為之奮斗。這就要求教師具備不盡的求知欲和善于發現自身不足,渴望自我完善、終身學習的精神以及對本專業的熱愛與執著。
由于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因此參加諸如音樂會、比賽等各種表演及藝術實踐活動則相對較少。這樣容易造成教師長期脫離藝術實踐,不僅自身技藝可能減退,對教學也有消極影響。所以,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應該經常練琴,并經常參加各種實踐、交流、學習活動。
其次,靈活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手風琴教學活動不應該有嚴格的約束,正可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因此,教師可在遵循教學目標的前提下,適度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進度。與此同時,還要認真研究與專業相關的文獻,整理并編創所需指導的音樂材料,并配以詳盡的教法和筆記。
除上述能力以外,高師手風琴音樂教師的能力還應包括社會、政治、道德、文化等多方面綜合知識及能力。只有具備這些條件,并能在教學工作中協調自如地掌握和運用,才稱得上是一名優秀的手風琴教師。
參考文獻:
[1]魏煌,侯錦虹.蘇聯學校音樂教育——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兒童音樂學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陳榕.淺談高校音樂教師的素養[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6).
作者簡介:
李妍(1984.1-),女,漢族,云南昆明人,就職于云南文山學院藝術學院,講師,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手風琴演奏與教學、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