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 王華彪
摘要:文化生態是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環境之一。一個地區的文化底蘊、文化氛圍,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文化取向,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省也需要盡快實現經濟轉型,走綠色崛起之路,這些都迫切需要加強文化生態建設。
關鍵詞:傳承保護;培育涵養文化生態;必要性
“文化生態”是一個嶄新的名詞,最早是由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斯圖爾德于1955年首次提出的。文化生態是一個全新的、整體性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文化的生存狀態,是文化在一定的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是文化設施、內容、活動、方式、品位、境界、風尚等各個方面的綜合體現,是文化與文化發展的外在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集中反映。同時,文化生態是文化價值觀和文化生存方式的統一體,是文化生命力的呈現形態。
1.傳承保護文化生態面臨著不少挑戰和威脅,迫切需要加強文化生態建設。
文化生態是一個比自然生態更為復雜的系統。它既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也包括人的科學文化素質。人類破壞自己生活的文化生態,割斷生活的歷史文化傳統,既有幾千年歷史文化積淀形成的傳統,又面臨外來文化的沖擊特別是亞文化或副文化的污染和破壞等挑戰和威脅,其后果可能不像破壞自然生態那樣直接,但卻會深遠地影響到自身的發展。
(1)文化信仰被物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重要精神支撐,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在中華傳統文化當中,重要的、核心的、急需的,與今后的社會發展、增強國力最密切相關的是道德。中華民族的道德觀直接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和精神追求。這種追求是源于萬千年的生活、生產的經驗,在歷史長河中逐漸認識、發展、完善、總結出來的。中華民族的社會價值就是穩定、和諧的中庸之道。個人的價值概括起來說就是仁義禮智。中國人的宇宙觀是天人合一的。正是因為天人合一,所以我們悟到和而不同,所以我們的文化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不僅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獨特貢獻,我們應當禮敬自豪地對待。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很長時期內,由于受到黨內“極左”思想的影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但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發揚,甚至發生了砸爛“孔家店”、文化大革命“破四舊”這樣嚴重戕害民族傳統文化的事件,導致了中國文化傳統的斷裂。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物質富有,但精神信仰的問題、道德的問題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尖銳突出。欲望在吞噬理想,多變在動搖信念,心靈、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拋棄。
(2)文化安全遭威脅。中西之間的沖突,根本上是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發展道路的沖突,本質上是不同價值觀念的沖突。中美文化的最大差異,是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差異,中國文化突出強調集體至上,美國文化突出強調個人至上。應該說,各民族的文化各有千秋,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和而不同,倡導尊重和維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但是美國不同,它憑借經濟、科技優勢和先進的文化生產力,在全球推行文化霸權主義,漠視各民族的文化多樣性和道路選擇。在全球化、市場化深入發展的形勢下,只有提高中華文化的競爭力、影響力,才能有效應對國外的文化沖擊。
(3)文化生態被破壞。文化生態環境維系著人們的精神故鄉,傳承著民族文化的薪火,滋養著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改善文化生態環境需要在保護、傳承、創新、發展民族民間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但是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快和城鎮化的狂飆突進,因盲目建設、過度開發、短期利益等,正在造成對文化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對于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中央的頭腦是清醒的。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把“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作為“人文城市建設”的重點,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更加凸顯了黨和國家對文化生態的高度重視和極大關切。
2.挖掘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迫切需要加強文化生態建設
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是文化生態的最根本基因。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關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是建設美麗中國、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一方面,挖掘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加大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有利于展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文化獨特的精神魅力,增強中華兒女的自信心、自豪感;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梳理和萃取中華文化中的思想精華,用文藝特有的方式作出通俗易懂的當代表達,有利于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讓文化生態更加富有生機;培育特色鮮明氣氛濃郁的節日文化,有利于使人民群眾在分享文化成果、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無窮魅力的同時,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認同。另一方面,挖掘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是新形勢下貫徹黨的文化路線方針政策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多個角度和層面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并對傳承、保護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出了要求。總書記的講話內涵豐富、思想深刻,處處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光輝,為我國傳承保護和培育涵養文化生態提供了最為深厚的理論基礎,同時也為傳承保護和培育涵養文化生態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終極目標,那就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
3.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愿景。迫切需要加強文化生態建設
(1)文化生態建設為河北綠色崛起、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精神支撐。文化生態是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環境之一。一個地區的文化底蘊、文化氛圍,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文化取向,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省委八屆九次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轉變發展指導思想進行了安排部署,明確提出堅持靠改革創新推動綠色崛起。在全省開展解放思想“八破八立”研究,在推動京津冀協調發展中實現河北轉型發展,與省委提出的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愿景是高度吻合的。
(2)文化生態建設是實現河北綠色崛起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是實現河北綠色崛起的重要舉措。文化產業是傳承保護和培育涵養文化生態的重要載體,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特點,是典型的“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朝陽產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有利于拉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有利于擴大就業和創業,有利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深入研究把握“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之間的關系,積極發展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新型文化業態、文化樣式、文化空間,使傳承保護和培育涵養文化生態成為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崛起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