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分析西部高校軍事理論教學當中現存的問題,闡述國防精神在軍事理論課中的重要地位,及為突出培育國防精神而應當進行教學形式改革的必要性著手,進行教學實踐創新探究。結合教學實際情況與經驗,受翻轉課堂形式啟發,提出應當針對青少年性格特點,采用新的教學方式,激發大學生對《軍事理論課》的興趣,提高大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與掌控感,形成學生充分參與、得到感悟,教師引導思考、培育精神的良好模式。
【關鍵詞】西部高校 軍事理論 教學實踐 創新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066-02
一、西部高校軍事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
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轉發的國家教育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關于在普通高等學校和高級中學開展學生軍事訓練工作意見》的通知規定:普通高等學校的軍事理論課教學時間為36學時。然而,由于受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和傳統觀念等因素制約,這類地區大部分高校學生國防教育的形式主要以新生入學時兩周左右的短時間軍事技能訓練為主,軍訓結束后學生國防教育工作也就隨之結束,重隊列訓練,輕理論教學,其國防教育模式與《國防教育法》的精神相違背。在大多數學生和教師當中形成了“軍訓等同于隊列訓練”的誤解,嚴重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對軍事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另外,法律和政策保障不到位,西部欠發達地區高校國防教育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大部分教員并非軍事理論課專職教師,在軍事理論課教學上經驗缺乏,科研能力不強,使得這類高校的軍事師資狀況不能滿足《國防教育法》的要求。當代中國大學生大都是“90后”,雖然他們普遍具有民主自由意識及維權意識,熱情參與社會政治、文化生活,努力展示自身優點。但在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消極現象的影響下,在當前就業壓力日益加大的情況下,他們更多地關注眼前和物質,而不是責任和祖國。尤其令人擔憂的是,一些人對待高校軍事理論課的態度和國防意識比較淡薄,主要表現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對世界局勢的復雜性認識不足,討厭打打殺殺,認為只要有愛就可以避免戰爭,對國防意識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當代青年學生由于接受能力強、辨別能力弱,受市場經濟和西方文化的影響,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都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特點,通過調研和軍訓接觸情況來看,愛國熱情表現盲目、政治敏銳性不強、對國防問題沒有較為穩定和正確的認識、過分強調個人利益得失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
二、國防精神的重要作用與其在軍事理論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一)國防精神是構成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構成國防實力的各個要素中,人們往往關注的是硬實力,比如國土面積、軍事能力、人口數量、經濟能力等等綜合國力指標,而對于精神文化這類軟實力重視不夠,經濟、科技、政治等因素往往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展變化的,而精神文化卻具有一種超越時空的穩定性與恒久性。在構成國防實力的諸要素中,精神和文化是一道最柔弱同時也是最堅固的防線。國防精神是一個國家的公民捍衛祖國獨立和主權,維護國家尊嚴和安全的強烈意識,是構成國家軟實力和國防綜合實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愛國主義精神、民族尚武精神與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等多個方面。國家的國民是否具有強烈的國防意識和民族精神往往是一個國家興衰的重要標志。
(二)歷史證明:越是在和平時期,越要重視培育大學生的國防精神
歷史經驗證明,一個國家的經濟興衰與國民的國防意識,特別是青少年國防意識的強弱有密切的關系。和平年代,大學生國防意識和民族精神會隨時間的推移逐漸淡化,因此要更加注重國防意識和民族精神的培養。在二戰前的相對和平的一段時間里法國等歐洲國家因迷醉于一時的“繁榮”與“和平”,結果在短時間內就淪陷于法西斯的鐵蹄之下,就是典型教訓。重視國防則國存國安,輕視國防則國危國亡。這一重要的歷史結論仍是當今世界現實呼聲。盡管和平與發展的趨勢不可逆轉,但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舊存在。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中國的圖謀并未改變,企圖用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改造中國,不時釋放“中國威脅論”損害中國形象和阻撓中國發展。國際形勢的錯綜復雜和我國安全形勢呈現的新情況新特點客觀上要求強化全民國防意識,尤其是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使大學生樹立有備無患、居安思危的思想和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感。這將對國家的安全、國防的強大、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作為國防建設的后備人才,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必須具有正確的國防觀念和憂患意識,加強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而且關系到民族、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三)培育國防精神有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第四十條規定:“國家通過開展國防教育,使公民增強國防觀念、掌握國防知識、發揚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履行國防義務。”當代大學生是中華民族優秀青年代表,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其目的是為了增強他們的國防意識和國防觀念,而國防意識和國防觀念中最根本的內容就是國防精神。可以說培育國防精神是大學生國防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明確指出:“國防教育是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高校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它自始至終圍繞國家的安危、國力的盛衰、民族的榮辱,在大學生三觀形成階段,對大學生進行國防精神教育對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三、針對西部高校進行《軍事理論課》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的創新探索的必要性
要解決在西部高校軍事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發揮學生軍訓國防教育載體作用,應當以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適應青年學生生理、心理特點,注重師資培養。國防教育課(軍事理論課)具有培育大學生國防精神的獨特優勢,理應開發更多弘揚和培育國防精神的教學方式方法。因此,探討大學生國防精神培養的重要意義和教學實踐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利用大學生性格特點進行教學創新探索,突出培育國防精神
(一)利用大學生的性格特點開展國防精神教育
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產生共鳴的一種普遍的情感。教師可利用大學生自尊心強、年輕氣盛的特點開展民族精神教育,促使青年學生形成正義感和責任感。例如,以形象直觀的實物、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真實動人的歷史回放,增強大學生對國防軍隊的理解認識,培養其民族精神。特別是通過軍事斗爭、國防建設的古今對比和中外對照,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激情。
(二)受翻轉課堂啟發,創新教學形式
在國防教育的過程中將《軍事理論課》以創新的教學形式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將成為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有效途徑。“翻轉課堂”簡單地說就是改變傳統的“課上教師講授,課后學生完成作業”的教學方式,利用簡短的教學視頻或其他教學資料在課下向學生傳遞新知識,回到課堂時間則開展協作學習,實踐練習等主題學習活動。
1.激發大學生對《軍事理論課》的興趣
采納新的教學方式,每周兩節軍事理論課中,第一節學生們展示課下學習的成果,通過同學互評、討論、提問和總結等環節擴展學習內容,調動學生的參與度與興趣。第二節課教師以傳授國防精神為重,對學生分享與展示的知識內容進行提煉與升華,引導和組織學生分析、討論與解決問題。在課后,學生自主規劃學習內容、學習節奏、風格,自主決定課上呈現知識與分享經驗的方式。在展示過程中,學生培養了優良的信息素養,并得到了多方位的能力訓練。搜集信息與鑒別知識的能力,開拓信息源的能力,自學能力,設計課件與組織活動的能力,分工協作與配合的能力,表達能力,演說能力,軟件使用與應用能力皆得到了鍛煉。
2.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與掌控感
這種部分采用翻轉課堂理念的課堂促使學生在課后自主學習,引導學生關注知識的獲取環節,自助開拓知識獲取源,促使學生自覺培養鑒別意識與分辨能力,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教學設計與展示環節充分鍛煉了學生的團結協作,從分工協作到獨立設計與配合展示,不僅使他們對知識有全面的掌握與了解,也調動起對軍事理論課的興趣,提高課堂的參與度與掌控感。有參與才會有感悟,有感悟才會有信念的觸動,有了信念的觸動,才會有行動上的改變與提高。而教師以播種信念、傳遞精神為主要內容,進行正確合理有效的引導,使國防精神的傳播與教育成為課堂的主體。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因此這種創新的課堂教授形式是對建構主義理論的積極實踐與探索。
參考文獻:
[1]王建中,陳進軍. 大學生國防精神培養探析[J]. 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70-72.
[2]李軍,李峻峰. 西部欠發達地區高校貫徹《國防教育法》面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研究[J]. 大家,2011,14:111-112.
[3]張金磊,王穎,張寶輝.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 遠程教育雜志,2012,04:46-51.
作者簡介:
安曉玉,女,漢族,1991年11月出生,天津人。工作單位:伊犁師范學院學生工作部(處)。研究方向:行為經濟學、教育心理學。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