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婷++張源
【摘要】外語教學是大學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筆者在大學外語教學過程中的自我反思及與學生的坦誠溝通,闡述了大學外語教學過程中具有共性的問題,并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大學外語教學 過程 問題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H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097-01
1.引言
外語教學是大學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大學外語(以英語為主)課程作為大學里幾乎所有專業學生的公共基礎課,是占有學分最多的課程之一,可見其在大學本科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個群體學習母語以外的語言可能有幾個層面的需求:一是滿足生存的基本需要,二是滿足社交需要,三是滿足專業(職業)需要[1]。作為一名大學生,無論他的專業是什么,學好大學外語課程、掌握好一門外國語言,有助于在其專業領域內與國際化接軌,從而促進其專業水平乃至個人綜合素質的長足發展和進步。
作為一名大學德語教師,筆者通過在大學外語教學過程中不斷地自我反思及與學生的坦誠溝通,發現一些具有共性的問題,并提出自我感悟及可能的解決方法,供讀者參考。
2.問題分析與討論
當前大學外語教學過程中存在如下幾點較為突出的問題:
問題一:課時壓力大,作業、試卷批改量大。
一般來說,大學里外國語學院或外語系的教師承擔著全校幾乎所有專業的外語教學工作;并且,外語課程(主要是英語課程)為絕大多數專業本科生的公共基礎課,一般要學習兩年的時間;但是,大學里的教師編制是有限的,因此配備的外語教師數量也是有限的,這樣就增大了承擔外國語教學工作的教師的人均課時量,每位外語教師都要同時承擔好幾個專業和班級的外語教學工作。另外,大學外語課程一般是要布置一定量作業的,由于幾乎所有專業都要學習外語課程,也即幾乎所有大學一、二年級的本科生寫的作業都要由外語教師來批改,再加上備課、期末出試卷、改試卷等必要的工作,外語教師的工作量不可小覷。筆者認為,應當適當增加大學里的外語教師人員配置,或者適當減少本科生外語課程的學時數、提高課外及自修內容的要求。筆者所在的江蘇大學就適應當前的形勢,更新大綱的安排,適當減輕了各專業學生外語學習的學時量,從而減輕教師的課程壓力和工作量。
問題二:缺乏壓力和緊迫感。
大學外語教師的工作大多以授課為主,光是授課的工作就占據了他們的大多數工作時間;同時,教師的學歷(碩士為主)也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能力。這些原因使得他們在對教學的反思以及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上不僅時間有限、能力有限,心理上也有一定的排斥感。筆者認為,應當從學校層面對其工作的全面性提高要求,同時適當減輕他們的教學工作量、以使教師們有一定的時間發展個人綜合素質并開展一定的科研工作。
問題三:師資隊伍質量參差不齊。
當前,國內多數大學的外國語學院或外語系的教師以碩士學歷為主,有的是本科畢業就留校任教、后再進修獲得碩士學位,而具有博士學歷的人仍占少數甚至是極少數。然而,當學校開始想招聘一些具有博士學歷的高層次人才時,發現學校的外語教師人數已較多或已具備一定規模,受到事業編制名額數的限制,這讓高校在進人的時候慎之又慎,新進的外語教師人數極其有限。筆者認為,學校應引入競爭機制,讓教師的人員流動起來,給予能力強的人更多的晉升機會和薪酬,對于能力較弱并且不求上進的教師實行轉崗等措施。這樣可以增加每位教師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并可以更多發揮能力強的教師的優勢,提高學校的競爭力。
問題四:教學過程的趣味性不夠。
在大學外語的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照本宣科,僅僅滿足于把書本上該講的內容講完即可,并沒有照顧到學生的興趣和接受能力,學生學成什么樣也大多與教師關系不大,這使得課堂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嚴重不足。筆者認為,除了學校應當在教學質量上提高對教師的要求外,更應當督促教師們盡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多樣性,比如將外語歌曲、外國文化等相關內容引入課堂教學內容[2],讓學生在感興趣的同時、提高自主學習的自發性。
問題五:學生功利性強、上進意識不夠。
當代學生中,學習僅僅為了考試過關和畢業的人數在逐年增多。學生普遍對學習的態度功利性強,自我上進意識不夠。十幾年來,由于大學中學生人數逐年增多,多數高校采用大班化外語教學方式,每位教師每門課的上課學生少則五六十人、多則數百人,這本身就不利于學生上課時集中精力聽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認真學習的學生人數。并且,可以說,我國學習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占比最大;這些學生的學習態度往往比較實際,即對其能產生直接幫助的課程,他們會相對認真地去學習,而幫助不大或者沒有直接幫助的科目則能通過即可[3]。據了解,很多學校已經不再將大學四、六級成績與畢業條件掛鉤,并且對于很多理工科學生來說,將來的工作很可能與外語關系不大,這就使得他們對學習外語缺乏動力,本著能少學就少學、能偷懶就偷懶的態度以及較為功利的心態對待所學課程。另外,筆者常常承擔本校的第二外國語(德語)的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較大,很多學生認為以后根本用不到相關知識,并不能對二外課程具有足夠的重視,這也是功利性的表現之一。筆者認為,學校和教師應當盡可能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而不能把要求僅僅停留在課程考試通過上。具體的可行性措施還要進一步探索。
3.總結
本文中,筆者通過在大學外語教學過程中的不斷實踐與交流,提出以下具有共性的問題:(1)課時壓力大,作業、試卷批改量大;(2)缺乏壓力和緊迫感;(3)師資隊伍質量參差不齊;(4)教學過程的趣味性不夠;(5)學生功利性強、上進意識不夠;并從個人感悟出發,提出了可能的解決方法,以供相關教學和研究人員參考。
參考文獻:
[1]桂詩春.面向交際的外語教學[J].現代外語,2012,2:193-196.
[2]鄧昌勇.英語歌曲與大學外語教學[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149-150.
[3]丁仁侖,戴煒棟.高校大學外語教學定位思考[J].外語界,2013,2:17-23.
作者簡介:
彭婷(1983.12-),女,碩士,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大學德語與德國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