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喬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成熟,在我國涌現了一大批上市公司。任何公司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上市公司更應該通過各種合法手段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創造更多的價值。特別是頒布了新會計準則以來,盈余管理更成為各上市公司的一個焦點。本文主要探析新會計準則的含義、在此準則下上市公司對盈余管理可用的手段、使用盈余管理手段時所涉及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
就目前而言,社會上對于盈余管理的定義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企業管理者為達到并維護相關利益人的利益,使用現有的會計原則,并利用最有利的會計政策,控制企業投資的時間安排和財務報表的相關數據,以使盈余達到期望水平,使上市公司在證券市場獲得更高的投資價值。盈余管理顯然是一種利潤操縱行為,但它并不是惡意的違法的操縱過程,它是在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允許的前提下,使上市公司選擇適當的會計政策,以實現有利于自身的財務結果。隨著企業制度的完善和證券市場的發展,財政部頒布了新會計準則,目的在于使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財務信息更可靠、真實,以維護投資者的利益。同樣,對于上市公司在新會計準則下的盈余管理手段又會有新的變化和需注意的問題。
一、新會計準則的解讀
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是為了我國經濟活動與國際接軌,完善我市場經濟制度,使公眾了解更全面準確地企業會計信息。主要是38項具體準則,包括關于公允價值的使用、關于存貨、關于無形資產、關于債務重組等等。很多具體的新準則對會計選擇和職業判斷有了更高更專業化的要求,同時不可避免地為盈余管理提供了操縱空間。首次運用公允價值作為會計計量屬性之一,構建了相對完整的有機統一體系,對金融、保險、農業等眾多領域有深遠的影響。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意味著必須重新適應新會計準則的規則,會計選擇方法的增大,需要更多的能力高、靈活性強的會計人員。
二、上市公司可能使用的盈余管理手段
自盈余管理這一課題的出現以來,一直備受會計、金融領域的廣泛關注。在根據國家頒布的會計準則下,利用相關實證方法探索一個公司盈余管理的各種手段,特別是對于上市公司來說有效的盈余管理手段對財務報表至關重要。因為,上市公司為獲得資金,需發行股票,得到投資者的支持,必須要有良好的收益。這種收益最直觀的體現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而盈余管理可以使這種信息更吸引投資者,提升公司形象,但是不能用過度的手段,否則即是違法。所以,探索在新會計準則下盈余管理手段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上市企業都很有必要。
1.公允價值計量進行盈余管理
新準則的一個重要變化是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具體的準則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應用。對我國的經濟環境來說市場經濟還并不完善,各項配套政策還未跟進,公允價值計量將成為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企業通過對自身利益的定位,通過調整使用會計政策來達到經濟預期。利用公允價值進行盈余管理操作時,在很多問題的處理上都需要人為主觀的判斷,因此主觀判斷的因素會大于客觀中量化標準的因素,公允的客觀真實性受到質疑。如前所述,我國經濟環境還不完善,不能為公允價值計量的公正性提供合理的保障。正是由于這些因素的存在,若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話,對上市公司來說就會有較大的操縱空間,其勢必會成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可利用的重要手段。比如上市公司可以利用資產未來現金流量估計的彈性,按自身的需要對未來收益的估計以及折現率的確定在一定范圍內人為調整,獲得所需的公允價值計量,從而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很多上市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占當年凈利潤相當高的比例,當市場波動時,這類上市公司每股的收益也會產生較大的波動。從現實中看,很多公司的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在凈利潤中占有較高的比例。可見,公允價值變動對公司凈利潤有很重要的影響。
2.無形資產進行盈余管理
在無形資產準則中,關于企業研發費用處理規定,攤銷年限和使用方法上給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留有一點的空間。為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將企業的研發劃分成研究階段支出和開發階段支出兩個階段,并允許符合條件的開發支出計入無形資產成本,即將開發支出歸入無形資產中定期進行攤銷,和以前全部計入管理費用相比,在賬面上凸顯了當期利潤的占比。這給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帶來了較寬的操作性,上市公司可根據自己需要的方向調整無形資產比例。因為在實際操作中,很難界定研究和開發兩個階段,劃分完全取決于公司,因此,也就決定了研發支出費用化和資本化都掌握在企業高層手中,從而達到操縱利潤,進行盈余管理的目的。除此之外無形資產的攤銷不再僅僅局限于直線法,并且攤銷年限也不再固定,無形資產使用的周期、攤銷的方法具有選擇性,上市公司也能比較從容地進行盈余管理,通過減少攤銷年限和加速攤銷來提高公司的利潤,或者可以通過盈余管理擴大年限,使利潤降低,通過迂回的手法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
資產減值準則中有關資產可回收金額和相關規定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可能。新準則也有相關發生資產減值的幾種現象的描述,比如,有資產被閑置、重組、終止使用或市價當期大幅下跌。為保護投資者利益,有關部門會要求上市公司如實反映公司的資產價值,要求上市公司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減值準備。在可回收金額方面,對未來公司現金流量、折現率的計算都需要企業會計人員來合理估計,為此,又給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間。這意味著,上市公司管理當局可以按照自身需要獲得財務預算及增長率的合理性,達到自己的期望盈余管理。另一方面,資產組的產生與企業高層決策有很大的關聯性,且認定上又與本身公司相關人員相關,管理層只要證明其合理性即可,如此影響財務報表的數據。
4.債務重組進行盈余管理
新債務重組準則對債務人的債務、重組利得計算、債務轉為資本等方面都有了規定。新會計準則新債務重組會計準則將原先因債權人讓步而導致債務人被豁免或減免資本公積的做法,改為將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計入當期損益,這樣就會使公司總資產增加,使公司不良賬務范圍變小。這樣,若債務人與債權人暗中聯合,通過債務重組,就會使公司賬面上的盈利數據發生變化,為盈余管理提供了另一條通道。
5.借款費用資本化進行盈余管理
新準則規定了資產資本化的條件,包括固定資產、可銷售的存貨等。我們可以根據新舊會計準則的對比,可以看出,實施新準則后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范圍比之前擴大了。很明顯的隨著這一范圍的擴大,上市公司對資本化支出與收益性支出有更好的駕馭余地,通過調整固定資產和存貨來達到其希望達到的調節狀態。比如,對一般的借款利息支出,可使其資本化后計入公司資產,從而放大公司盈余,還可以通過延長利息支出,將本該支出的計入當前公司資產中,這樣又可以使財務賬目數字更“漂亮”。
6.其他盈余管理手段
除上述的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之外,還有比較常用且有效的手段,分別有:利用企業合并、固定資產折舊的變更、利用存貨計價方法的改變、非貨幣性質資產交換、利用投資性房地產等等。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對自身最有效便捷的管理手段。
三、結束語
人類自有經濟活動以來,經濟領域從來都是變幻莫測的,因此才不斷制定、完善經濟活動中的各項制度。特別是在我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以后,為與國際接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出臺新會計準則對我國經濟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來說更是有重大影響。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對其融資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的盈余管理可以體現企業的發展前景、對公司形象有積極影響。
盈余管理不等于徇私舞弊,過度的盈余管理,對投資者涉嫌欺詐。適度盈余管理是正常現象,面對新準則,各上市公司需要新的方法和手段。同時,新準則的實施,需要專業水平更高的會計人員,還要加強公允計量內部和外部的監管,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盈余管理只是財務管理技術,不能過度依賴,企業只有通過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才能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宇峰,石真強.淺議新會計準則對企業盈余管理的影響及規范[J].時代金融,2006(6).
[2]沈烈,魏承玉.新會計準則盈余管理分析[J].財會通訊,2007(05).
[3]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4]Paul M.Healy & James M. Wahlen撰.王學軍,肖華,譯.曲曉輝,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