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 要:“互聯網+金融”是“為大眾提供豐富、安全、便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不同層次實體經濟投融資需要”的一項行動。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不斷推動著金融業的創新,因此對傳統的商業銀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變革機會。本文主要以傳統商業商業銀行為例,分析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及商業銀行應如何應對沖擊,從而創新發展,成為普惠大眾的金融企業。
關鍵詞:互聯網+;商業銀行;SWOT分析;創新
2015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強調:“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7月1日,“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布。隨著“互聯網+”日益滲入各行各領域,我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在改變,社會經濟結構及交易規則也不斷發展中。
在金融領域,余額寶的橫空出世,理財通、百發百賺等金融產品的相繼而出,不斷推動著我國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創新與發展。金融也逐漸發展成為普惠金融。然而,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發展,不斷侵占傳統商業銀行的經營領域,給商業銀行的現有業務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商業銀行開始思考金融業務的創新與轉型。
一、傳統商業銀行“互聯網+”發展現狀
商業銀行一般是以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為經營負債為經營對象,以貨幣和貨幣資本為經營商品,從事包括貨幣支付、借貸以及各種與貨幣運動有關的或者與之相聯系的金融服務機構。其主要經營業務有存款、貸款和中間業務。
從發達國家的金融發展歷程,或企業自身條件和業務定位來看,商業銀行依舊是互聯網金融無法撼動的存在。然而,當前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國家發展的不斷變革,金融消費日益增多,生活也逐漸互聯網化,使得商業銀行開始加大資源投入,借鑒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彌補自身“短板”。目前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強化傳統電子銀行業務
自1998年4月,招商銀行推出網上支付業務以來,各大銀行開始利用計算機對銀行基礎業務,包括支付、結算等進行網上辦理。目前,各銀行的大多數業務都在網上辦理,柜臺業務只占百分之十幾。
但傳統的網銀主要是對銀行柜臺服務和金融產品業務的線上延伸,服務對象主要是銀行原有的客戶。因此,商業銀行不斷進行技術開發和業務推廣,通過打造應用場景、簡化網銀操作流程、開發具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等,來加強網銀獲客能力,提高客戶的滿意程度。網絡銀行由原來的封閉狀態向開放生態圈轉變。
2.搭建開放平臺積極獲客
2012年起,各大商業銀行開始進軍電商領域,打造新型電商平臺來延伸金融服務,如交通銀行的交博匯、建設銀行的善融商務、工商銀行的融e購和農業銀行的e管家等。商業銀行發展電商業務,并不是想在其中獲取交易利益,而是希望能夠得到更高的客戶市場占有率。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人們越來越喜歡在電商平臺上購物,商業銀行搭建電商平臺,便可以從中獲取掌握客戶交易過程中的信息,并充分分析并利用這些數據,為客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這也可以擺脫商業銀行在有些地區網點不足的限制,擴大其服務范圍。
3.開展互聯網融資業務
近年來,各商業銀行紛紛推出開放式的、綜合化的線上融資服務平臺,為客戶提供多種線上融資服務。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推出線上貸款業務,直接在線上進整個流程的審核與發放貸款,這樣便提高了商業銀行放貸的效率,提高了客戶的滿意度。如建設銀行的快貸。二是搭建P2P平臺。商業銀行利用自身優勢,即較強的信貸風險控制能力和較高的信譽保障,建立P2P平臺,從而使投融資雙方的交易順利進行。自2013年10月上線以來,招商銀行小企業E家聚集小微企業客戶增長迅速,獲客效果也很好。
二、“互聯網+”下商業銀行的SWOT分析
1.內部優勢分析
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總體資產規模大,實力雄厚,其基礎設施完善、服務網點分布廣泛,在國民中有著普遍認識度、高度忠誠度以及良好的信譽。政策上,商業銀行擁有國家的扶持,面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崛起,商業銀行可通過對轉賬額度等的調整,對互聯網企業進行反擊。此外,商業銀行在國際化金融環境的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和歷年來建立的征信系統可以使其不斷完善風險管理和控制。
2.內部劣勢分析
商業銀行過于強調執行企業內部的制度,把銀行或部門的利益作為工作的重心,造成其業務流程繁瑣,效率大幅降低,資源浪費嚴重和顧客的差評體驗。在科技系統的技術力量上和技術運用能力上,商業銀行的運用能力不足,不能滿足客戶的體驗。其金融產品也缺乏創新,在互聯網的急速發展下,客戶更注重從多樣的產品中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金融產品,而商業銀行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3.外部機會分析
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開放平臺、交互式營銷、特色產品、便捷流程,攪混了傳統金融企業的一潭死水,使得商業銀行開始注重發展中小企業客戶和個人客戶,重新有了活力。社會化媒體的交流平臺也日益的豐富,使得商業銀行對客戶的消費習慣,產品需求,服務反饋等方面能夠得到更加有效的了解,面對客戶的需求,商業銀行可以迅速做出回饋。現如今,供給側改革政策的出臺下,商業銀行可以根據不同經濟實體需求,提供理財、現金管理、財務顧問等“融資+融智”“商行+投行”的差異化服務。
4.外部威脅挑戰
商業銀行傳統的以大中型企業、政府機構等為目標客戶的定位,在互聯網金融企業利用方便快捷的客戶體驗和個性化服務中受到沖擊,越來越多的客戶資源涌向互聯網企業,商業銀行的收入來源也將受到威脅。而社交網絡的大數據收集以及深度加工,使得資金的供需雙方能夠直接匹配,商業銀行的中介角色也被逐漸弱化。
三、“互聯網+”下商業銀行的發展思考
1.培養具有勝任力的人才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正處于發展初期,對人才的需求大,質量要求也高。在人才選用方面,銀行不僅要著重于擁有高端金融產品研發、金融法、金融風險防控等方面的人才,還需要其掌握信息安全技術等互聯網知識。即既具有金融知識又懂得互聯網技術的高端復合型人才。由于互聯網信息更新速度快,選擇人才后,商業銀行還需要組織定期的培訓,使其知識可以與時俱進。商業銀行可以利用自身各種優惠政策,多多吸引和留住所需人才。
2.注重大數據分析
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相比,商業可以直接對接中央銀行的征信體系。在此基礎上,商業銀行通過打造的新型電商平臺,可以掌握更多的客戶交易信息與數據。然后,借助云計算技術等,對取得的金融數據與信息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即可以達到風險分析與預測的目的,還可以獲取自身的目標客戶需求和市場結構,制定出更加精準的營銷策略與最優的金融服務模式。
3.引用“移動金融+”戰略
手機的普遍使用使得移動金融成為商業銀行發展的模式之一。商業銀行在現有手機銀行的基礎上,可以多開發如公私賬戶集中管理、大額匯款、小微貸款、回單驗證等特色功能,提高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在如微信等移動社交平臺的使用上,可以與用戶直接進行信息交互與在線社交服務,并收集用戶對金融服務或產品需求的反饋,為改善產品與服務提供基礎。并推出社交銀行,實現網點查詢、轉賬支付、交易提醒、無卡取現等功能,從而提高銀行的辦事效率。
4.線上線下開展普惠金融
中小企業是商業銀行的重要客戶。但由于征信信息的不完善等,中小企業的融資通常不易。而商業銀行擁有遍布全國的網點,可以利用網點和客戶經理的優勢,在線下辦理盡職調查、抵押擔保、貸后管理等服務,線上搭建入口多樣化的獲客平臺,優化業務流程,提高審批和放款效率。并通過專業化的金融商業模式,積極推動小微金融與社區金融業務聯動,為小微企業和社區居民提供更加便利、高品質的金融服務和增值體驗。
5.與互聯網金融企業合作共贏
互聯網金融和傳統商業銀行并非簡單地摧毀與替代,商業銀行可以在相互的博弈中,加強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互惠合作。同時,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金融企業體驗出的優劣勢為雙方的合作提供了必要性與可能性。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服務范圍與成本、客戶體驗、信息處理能力、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優勢以及移動支付、云計算、搜索引擎為代表的技術是商業銀行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在新形勢下,商業銀行應圍繞其優勢,在線上融資、線下理財、第三方支付等方面與互聯網金融企業開展合作,以競和思維、培育產業鏈和商業生態系統,共創互聯網金融生態圈。
四、結束語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跟上時代潮流,深化內部改革是大勢所向。本文圍繞我國商業銀行“互聯網+”下的發展現狀、SWOT分析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從而提出自我對商業銀行創新的方法。愿此文能為商業銀行提供適當的參考意見。
參考文獻:
[1]邵素軍.透視“供給側改革”反思“互聯網+”[J].商場現代化,2015,(26).
[2]王京朝.權益乘數在商業銀行財務分析中的運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4).
[3]王若晨,王桔子.淺析商業銀行應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競爭的SWOT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8).
[4]鄭萬春.工商銀行鄭萬春:商業銀行如何做好互聯網金融[J].金卡工程,2015,(9).
[5]洪崎.供給側改革中的銀行機遇[J].中國金融,2016,(1).
[6]王招治.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傳統商業銀行的合作博弈分析[J].海南金融,2015,(5).
[7]劉媛媛,胡敏華.我國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發展困境及對策[J].長春大學學報,2015,(1).
[8]莫扶民.商業銀行公司金融業務的創新與轉型[J].銀行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