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舒萱+張世曉



摘 要: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發展越來越快,在各方面都對傳統金融有著一定的影響。在互聯網金融不停發展的今天,對人們影響最大的當屬于第三方支付,其中支付寶支付和微信支付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支付方式。一直以來都有國內外學者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進行研究和討論并提出相應的監管建議,本文將在各位學者研究的基礎之上,以第三方支付為例,結合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具體闡述互聯網金融中第三方支付對傳統支付的影響,所面臨的風險及相關監管措施,為以后進行相關研究做鋪墊。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三方支付;風險;監管
一、前言
1.研究的目的
隨著互聯網金融越來越快的發展,其面向的消費者群體不斷在擴大,互聯網金融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微信支付或是支付寶的高頻率使用都得益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但發展必定伴隨著弊端的產生,如果我們一味地鼓勵金融創新而忽略了對消費者的權利保護,就會產生嚴重的風險問題。但如果在所有細微末節都過度監管,則會阻礙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所以很多學者都在研究去尋找到合適的針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管方法,筆者在本文中以第三方支付為例(主要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進行分析,旨在對近幾年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結果進行整理歸納,以求啟發。
2.研究的意義
在互聯網金融一直發展和翻新的今天,對日常生活影響最大的應該是第三方支付,其中支付寶支付和微信支付已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么多年以來不乏國內外學者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類型和監管措施進行研究與討論。而本文將在各位學者研究的基礎之上,以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為例,具體闡述互聯網金融中第三方支付對傳統支付方式的影響,所面臨的風險及相關監管措施,為以后進行相關研究做鋪墊。
3.研究的思路
本文的主要內容是:
第一章的內容是筆者在提筆之前要說的話,主要講述了寫作論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義還有本文寫作的大體思路。
第二章是對以往研究進行回顧,歸納整理國內外學者對互聯網金融及第三方支付風險的研究成果。通過回顧提煉出有效信息,以供后文論述。
第三章主要是對互聯網金融中的新型支付方式做一個風險研究,先大致了解新型支付方式,研究其對傳統支付的影響。然后以微信支付與支付寶為例,談談二者的優劣和風險,以小見大,總結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風險。
第四章是認真研究所得資料,根據資料及相關政策對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風險提出監管建議及措施。
二、文獻綜述
1.國內學者研究成果文獻綜述
(1)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出現了一種新的金融產品類型——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對人們日常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在改善企業融資環境、優化資源配置方面也有不小的貢獻。對此有研究的學者認為正是因為有了強烈的市場需求才會產生互聯網金融。劉越、徐超、于品顯(2014)就提出了這一觀點,他們指出互聯網金融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比起不能夠滿足此條件的傳統金融有太多的方便之處。李淼焱、呂連菊(2014)認為當下社會正在迅速發展著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對我們國家的傳統金融行業產生著非常大的沖擊力。銀行里的三大核心業務是存款、貸款和支付,但目前互聯網金融在這三個方面正迅速搶占著傳統銀行業的市場份額。韓京芳、王堯(2015)指出互聯網金融的形式主要有傳統金融業務的網絡化、第三方支付、大數據、P2P網絡借貸、眾籌和第三方金融平臺。梁爍(2014)對未來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作出了判斷,他認為傳統支付將退出歷史舞臺,移動支付成為新的支付方式;傳統的金融機構將推出大量的互聯網業務,成立網絡分行;在證券交易方面也會電子商務化。
目前國內學者主要從信用、安全、技術、法律法規和監管幾個方面對互聯網金融風險進行研究。
針對信用風險,大都集中在網絡借貸和金融產品方面。徐慶煒、張曉峰(2014)指出如果長時間對此類風險不夠重視,就會使市場產生麻痹的心理,放松對風險的監管,有可能會變成更嚴重的系統性風險,這兩年國內眾多網貸公司“跑路”事件就是這樣造成的。王瑩(2015)指出現在有許多投資人都是被一些有非常高的預期收益的理財產品所吸引,但實際上這些理財產品并沒有精確的信用擔保。而往往提供這些理財產品的互聯網公司也不一定有能力對他們的產品做出有效的風險信用擔保,所以就存在著信用風險。
對于技術風險,熊歡彥、劉劍橋(2014)認為目前系統性風險、技術選擇風險和技術支持風險是互聯網金融存在的技術風險。王瑩(2015)表示互聯網金融的運作主要是依靠可以聯網的計算機,所以它存在的技術風險也是和電腦程序或者軟件有聯系的。這對計算機系統的安全性,比如防火墻等安全防護功能的要求就會大大提高,最終目的就是要增強其安全性,防止黑客的入侵。程艷(2015)指出計算機的技術安全對互聯網企業長期穩健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針對安全風險,屈援、李安(2014)表示開放程度較高的網絡支撐了互聯網金融,所以互聯網金融平臺暴露程度很高,安全性風險是對金融企業技術的極大考驗。
針對政策法規方面的風險,程艷(2015)認為出現時間較短、還處于發展初期的互聯網金融與我們的傳統金融相比較,在法律法規上不是很健全,可以說在監管層面是處于真空狀態的。喬玉梅(2014)指出因為監管不足,經常有私自突破業務領域、觸碰法律底線的現象發生,潛在的金融風險不可以大意,這會嚴重阻礙以互聯網為依托的金融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劉思玢(2015)則指出人們目前只是知道互聯網金融的存在,但沒有人能明確說出互聯網金融真正的定義,互聯網金融機構也沒有標準的準入門檻,就形成了比較混亂不是很清晰的局面。
針對監管風險,王瑩(2015)指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與法律的缺失,還有行業內部自律性不夠,對于資金的監管也不嚴,這些問題都屬于監管方面的風險。
(2)對互聯網金融監管
何文虎(2014)從制度層面和非制度層面兩個方面進行描述。重視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并立法,針對不同業態的互聯網金融業規定程度不同的信息披露制度,這都是制度層面的監管方式;加強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技術水平,培養復合型人才,加快網絡征信體系的建設,建立健全的事前征信體系,這都是非制度層面的措施。
魏鵬(2014)指出為了改善目前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現狀,我們應該有明確的監管原則和辦法,但也要適度監管和協調監管并重;讓行業自律組織的作用充分發揮,經過立法讓互聯網金融機構明白其社會性質和法律地位,從而更好地去發展。
除了上述學者的觀點,伍旭川(2014)還指出了應適度創新金融監管方式,更加突出安全穩定協調監管,加強市場參與主體的保護等措施。
韓京芳、王堯(2015)表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那么政府就有責任對其進行規范,最有效果的應該是政府出臺有關監管互聯網金融的政策,政府的鼓勵、監管和政策性引導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起很大作用;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平臺信息監管,應明確平臺業務范圍,平臺必須將自有資金與客戶資金進行隔離;加大力度去規范互聯網金融,現在這個階段我國的互聯網金融體系還存在著許許多多很不完善的問題,這時候就應該明確互聯網金融的監督主體,有方向的去監管。
2.國外相關文獻綜述
美國對第三方支付實行功能性監管。在立法方面,并沒有特別針對第三方支付的法律法規,僅僅將其看做傳統支付功能的延伸;在監管的體制方面,由于行政區域級別的原因,聯邦和州將采用分別管制的方法,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對第三方支付負責監管,而在第三方支付企業不違反本州法律的基礎之上,各州的監管部門可以對他們做出一定的約束。
Allen(2002)表示現在的互聯網金融可以看作是互聯網與傳統金融相互結合的新型產業,但它并不僅僅是以互聯網技術為主要的金融,更多的是以互聯網思維作為支撐的金融。
Klafft(2008)認為在互聯網這個匿名的網絡環境下,一切都會變得很模糊,而很多貸款人在互聯網環境下進行貸款的經驗并不足,所以面臨的資金交易方面的風險就會比傳統金融業務高出很多。還有政府需要對互聯網金融進行強力監管,因為互聯網連接著外界,如果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發生了金融危機,就會對周邊國家產生很強烈的影響甚至這種影響會遍及全球,就像20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對很多國家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所以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不僅是要一國政府加強宏觀監管,更需要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通力合作。
三、以第三方支付為例的新型支付方式的風險現狀
1.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分類及對傳統支付方式的影響
第三方支付是指當我們消費后需要支付的時候,可以不用隨身攜帶銀行卡或者現金,在網上通過第三方支付公司進行支付,這就需要第三方支付公司與銀行進行業務聯系,讓客戶通過互聯網迅速完成支付。第三方支付可以讓人們不用與銀行直接進行業務往來,所以方便了許多也有著以下優勢:一是人們可以不開通手機銀行或者網上銀行,因為第三方支付系統匯集了眾多銀行,客戶可以在一個軟件上任意挑選結算銀行;二是第三方支付能夠起到擔保作用,比如支付寶,在人們購買商品后如果對收到的商品滿意再去確認支付,如果不滿意可以從支付寶申請退款,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消費者的利益;三是可以節約時間成本。
在日常生活中,第三方支付有四種支付方式,分別是手機支付、互聯網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和POS收單。往下細分,互聯網支付包括網關支付和賬戶支付,像大家熟知的銀聯在線支付就屬于賬戶支付,而PayPal則屬于網關支付;手機支付包括通信賬戶支付、遠程支付、類Square、近場支付(NFC),剩下兩個都是銀行相關業務。大眾使用較多的支付寶既是互聯網支付又是手機支付,滿足了各類客戶的需要,所以在市場中占比較多。
第三方支付會對銀行存款業務產生沖擊。以支付寶為例,自從支付寶橫空出世到目前為止,注冊用戶已經高達8億,日均的交易額也超過了45億,自從2013年11月份以來,支付寶的手機支付每天的交易量達到1200萬,接著2014年增加到1800萬,這在全球的手機支付領域屬于表現最好的廠商了。在人們覺得很方便的同時支付寶也在方便著自己的企業,支付寶推出了“余額寶”,假設在支付寶中每筆交易的周轉天數是5,那么算下來平均在支付寶里面的資金規模就在200億以上,這在我們看來相當于很容易的賺錢方式,就算賺的不多,但也沒損失,只是把一筆錢放在里面讓錢生錢,但對于阿里巴巴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資金。銀行為了找回市場,也推出了類似的“寶類”產品,這些產品在各方面應該都比余額寶有優勢,而且畢竟是老百姓信任的銀行,然而由于起始金額較高,像很多個人客戶群是沒有能力購買的,這就相當于銀行損失了很多存款。從這方面看,第三方支付業務對銀行存款還是有很大沖擊的。
第三方支付對銀行的支付業務也有很大的影響,商業銀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盈利,而其盈利的重要來源之一就是中間業務的收入,但是第三方支付公司會以較低甚至免費的價格提供此類服務。同時,一些第三方支付平臺漸漸擠占了商業銀行傳統的線下支付業務,他們會推出很多現金充值或者線下收單的業務,成為商業銀行強勁的競爭對手。
第三方支付還會分走一些銀行的潛在客戶。第三方支付企業更加方便快捷、更人性化的服務特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一旦和客戶建立了聯系,就會有較強的客戶黏性。這就讓傳統銀行在客戶爭奪方面處于劣勢。這樣說,本來銀行能夠直接獲得客戶資源,但是現在就變成了客戶與銀行之間存在著第三方支付公司,那么第三方支付公司就在一定程度上分走了銀行的客戶。還有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可以僅通過手機完成,那就大大降低了銀行卡的使用頻率。又因為第三方支付平臺對客戶提供了信用方面的擔保,在網上購物的安全性大大增加,也比銀行卡支付更安全,不會存在銀行卡丟失或者磨損之類的影響人們使用的情況。這些都增加了在線的交易量,那么銀行卡的使用量就會減少,漸漸地銀行的客戶就會流失。
2.我國第三方支付發展總體狀況
下面是關于我國第三方支付發展的一些數據
3.微信支付與支付寶支付
在用戶使用微信支付的時候,首先要在個人資料里面添加一張銀行卡,將自己的微信賬號與銀行卡綁定。在綁定銀行卡的時候需要輸入用戶的姓名、身份證號碼、銀行卡卡號以及手機號,然后會有短信進入手機來驗證用戶的真實身份,如果信息準確無誤,就算是完成了綁定,接著用戶要設置一個微信的支付密碼,并且這個密碼要與銀行卡的支付密碼不一樣,這些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微信支付的安全性,客戶在操作過程中心理安全需求能得到滿足。
支付寶就屬于第三方支付平臺,充當了買方與賣方的中間人的角色。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拍下商品后先把錢付給支付寶,再由支付寶告知賣方錢已經到賬,賣方根據買方的要求發貨,買方收到商品確認內容質量都是自己所拍之后,會有確認收貨的選項,當買方確認收貨之后,支付寶才會把錢打給賣方,這就是交易的一整套流程。如果過程中無論是賣方還是買方其中一方出現問題,支付寶都會把錢暫時扣押,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買賣雙方的權益。
4.兩種支付方式的比較及面臨的風險
雖然二者都主攻線下,但在某種程度上又會有不一樣的地方。
支付寶在支付方面具備優勢,金融屬性更強,不僅能代替用戶手中的實體錢包,還定位于個體的財富管理,用戶能夠用該軟件進行金融支付和理財,對安全性的認可度較高,更適合銀行機構參與進來,但另一方面,它并沒有與用戶的社交生活聯系起來,只是一個支付的工具。
微信支付在用戶黏性方面更有優勢,微信支付是現在各類社交軟件中活躍度最強、用戶粘性最高的,大家都會和家人、朋友保持實時聯系,所以使用頻率較高,再者盡管微信支付更單純地傾向于支付功能,但不可以由此判斷將來微信不會開發理財功能,因為微信已成為人們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后在線下支付中會存在更多的可能性。
但不可避免的是三方支付同樣面臨著一定的風險。第一就是個人信息安全方面。三方支付要求用戶綁定手機號碼、身份證還有銀行卡號,但這也讓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完全暴露在互聯網中,而且現在的智能手機并沒有很高的安全系數,一旦手機丟失或者被盜,那么用戶的個人信息將被泄露,嚴重的可能會作不法用途。第二在支付過程中也存在著信用風險,比如類似于“余額寶”的一些理財產品,對客戶宣傳能夠獲得較高的收益,但實際上近年來各種“寶”類產品獲得高收益的基本沒有,還頻頻曝出“跑路”事件,造成客戶的虧損。第三是政策風險,這兩年國內出現的“跑路”事件有上百起,有的網絡平臺上午在線下午就卷款跑路了,投資者的權益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造成這種情況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制度的不完善,公司運作不規范,沒有較強的法律約束。第四個就是監管風險,就目前而言,雖然國內有很多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業務規模也一直在不斷擴大,但整體來看互聯網金融還處于起步階段。然而在監管方面并沒有緊跟上,這就會影響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
四、針對風險監管的建議及措施
1.信息安全監管
增強個人信息安全保障要建立信息嚴格保密制度,有效地保護用戶的個人隱私和合法權益。如果要查詢用戶的個人資料,凡是涉及到用戶隱私的情況,必須一律獲得相關部門的授權,就像銀行非本人無法獲得個人信息一樣。這樣可以充分保護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還有就是要加強與用戶的聯系,通過電話回訪或者郵件、短信的形式對用戶的網絡支付情況做一個了解,還可以定期對用戶進行風險提示,簽署風險揭示書。
2.信用風險監管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大數據分析在信用風險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信用評估中的時候,最基本的就是還款意愿與還款能力。如果能夠事先把握還款人的收入與所背負的債務,再研究其還款習慣,那么企業的信用評估就會比較準確。所以應該將企業內部信息與客戶信息進行整理與分類,利用所有數據與互聯網來建立好的信用防范體系。
3.政策風險監管
針對政策風險方面,日前,央行頒布關于向社會公開征求《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意見的公告。新規對賬戶管理和跨行清算進行了規范和梳理。目前很多人習慣用支付寶轉賬,但新規施行后,支付賬戶向別人借記銀行卡轉賬的功能將難以實現。同時,針對于支付賬戶,所有的余額付款交易年累計額最高不能超過20萬元,超出限額的付款交易需要通過客戶的銀行賬戶辦理。這意味著不能再用支付寶等支付平臺進行免費的跨行轉賬。這些政策都是對互聯網金融、三方支付的有效監管。
4.監管風險監管
針對監管風險,一個是要有明確的監管形式,對所監管的內容進行詳細的劃分,確定一個監管主體。還有就是在組織結構認證、行業人員資質以及注冊資本等方面要根據互聯網金融的特點設置行業準入門檻,以確保之后互聯網業務順利開展。
五、結語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越來越快、越來越好,以后互聯網金融也會逐漸變成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于我們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互聯網金融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更需要一個完善的監管體系來支持其發展。今后在互聯網金融監管方面還會遇到更多問題,距離健全的互聯網體系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但路總是人走出來的,今后如何適應其變化,如何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就是我們要一直探討的問題,這也取決于我國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各類金融機構以及政府的舉措了。
參考文獻:
[1]劉越,徐超,于品顯.互聯網金融:緣起、風險及其監管[J].社會科學研究,(2014).
[2]韓京芳,王堯.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監管研究[J].金融與財經,(2015).
[3]梁爍.分析互聯網金融現狀與發展趨勢[J].商場現代化,(2014).
[4]鄭良芳.加強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管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14).
[5]程艷.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監管研究[J].武漢商學院學報,(2015).
[6]伍旭川.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方向與路徑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4).
[7]李淼焱,呂連菊.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現狀及監管策略[J].經濟縱橫,(2014).
[8]徐慶煒,張曉峰.金融理論與實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4).
[9]王瑩.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風險管理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
[10]熊歡彥,劉劍橋.互聯網金融風險及風險防范研究[J].金融視線,(2014).
[11]屈援,李安.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特征、監管原則與監管路徑[J].金融與財政研究,(2014).
[12]喬玉梅.互聯網金融發展與風險管控研究[J].海南金融,(2014).
[13]劉思玢.關于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的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15).
[14]何文虎.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4).
[15]魏鵬.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監管研究[J].金融論壇,(2014).
[16]鄭聯盛.中國互聯網金融模式、影響、本質與風險[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4).
[17]廖愉平.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及其監管研究——以P2P平臺、余額寶、第三方支付為例[J].經濟與管理,(2015).
[18]張松,史經偉,雷鼎.互聯網金融下的操作風險管理探究[J].NEW FINANCE,(2013).
[19]陳健.論互聯網金融創新——基于第三方支付支付寶視角[J].中國市場,(2014).
[20]夏林艷.第三方支付風險研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5-08).
[21]孫英雋,趙喜.第三方網上支付風險控制與監管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
[22]歐陽思萌,曹伊.我國微信支付模式發展中存在的風險及規避策略[J].對外經貿,(2015).
[23]葛競言,王喜.我國第三方網上支付平臺風險問題及對策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5).
[24]Allen F.E–Finance: An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02 ,22 (1/2) : 5–27.
[25]Scholtens B and Wensveen D.V.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 Essay On What It Does (not) Explan. Working Paper ,2003.
[26]Berger S. and F .Gleisner .E mergenc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on Electronic Markets : The Case of Online P2P Lending . Working Paper , University of Frankfurt.2008.
[27]Agrawal.et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ith Big Data. Cyber Center Technical Reports. 2012.
[28]Jorgoisoii.D.W.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US econom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
作者簡介:馬舒萱(1993.11- ),女,新疆,本科,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湖北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