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閑 復旦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
?
銀保發展遇冷的深層次原因
——基于資金運用效率的新視角
許閑復旦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

許閑,復旦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加州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Fudan-UC Center)中方主任;中國保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會計學會高級會員、財政部全國會計領軍學術(后備)人才、上海市保險學會中青年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德國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研究員、韓國成均館大學(SKKU)訪問教授、留德華人經濟學會海外顧問、美國圣地亞哥加州大學訪問學者等。
“銀行保險”歷來備受多方關注,近期中國保險市場的發展更是將“銀保產品”再次推向風口浪尖。2016年保險行業數據顯示,中國2月份各壽險公司銀保保費出現環比下降(下降率34.2%),11家壽險公司的銀保保費收入下滑幅度超過70%。在市場發展遭遇逆境時,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重拳出擊,于2016年3月18日發布《關于規范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使得中國保險市場上大部分投資理財特征明顯的銀保產品首先受到沖擊,導致許多銀行推出的高收益率銀保產品紛紛下架。市場對未來我國“銀保產品”的發展出現悲觀情緒。近期許多梳理我國銀保發展遇冷的觀點見諸報端,但是尚未有從資金運用效率視角的深層次思考。本文對我國銀郵系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效率進行測算與分析,從資金運用效率的視角分析我國銀行保險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銀行保險當前在中國的發展遭遇尷尬境況。一方面,我國過去保險業的飛速發展,離不開銀行保險渠道的貢獻。目前銀保業務已經成為我國壽險業舉足輕重的營銷渠道之一,僅2015年便有超過20家保險公司銀保收入占總保費的80%以上。然而,銀行保險在拉動我國保險業保費收入的同時,近年來也因為銷售誤導、違規經營等問題使保險行業聲譽受損。
于是乎我國銀行保險的發展出現了分化,類似中國平安、中國人壽等第一軍團保險公司紛紛減少銀行代理網點,增加其他營銷渠道的投入;同時,中小保險公司對銀行保險趨之若鶩。在《關于規范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出臺以前,許多壽險公司甚至出現了銀保銷售的怪圈,通過“借舊債還新債”的模式銷售高收益銀保產品。這種模式的隱患就是如果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無法滿足現金流缺口,保險公司就會出現財務困境。這一表象實際上已經說明了銀行保險在資金運用上的低效率。
為了檢驗我國“銀行保險”發展現狀與資金運用的效率,我們采用國際上主流用來檢驗效率的數據包絡方法(DataEnvelopment Analysis,DEA),結合網絡DEA模型和交叉效率DEA模型各自的優點,構建兩階段交叉效率DEA模型比較分析“銀行保險”在籌資和投資上的效率差異。由于2014 年1月份銀監會和保監會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銷售行為的通知》,規定銀行不允許保險員工到銀行駐點,并且每家銀行網點不得與超過3家的保險公司合作銷售銀保產品,所以保險公司通過銀行保險渠道獲取保費實際上也存在一定的限制。為了建立對照組,我們選取了銀郵系壽險公司和其他非銀郵系壽險公司進行對比分析,因為銀郵系壽險公司在銷售“銀行保險”上不僅具有天然的優勢和動機,客觀上銀行保險也是此類公司主要的營銷渠道之一。
我們將中國的壽險公司分為兩類,一類是股東背景包含銀行、銀行控股集團和郵政儲蓄機構的壽險公司,主要包括(括號內為銀郵背景股東):工銀安盛(工商銀行)、農銀人壽(農業銀行)、建信人壽(建設銀行)、交銀康聯(交通銀行)、平安人壽(平安銀行)、招商信諾(招商銀行)、信誠人壽(中信銀行)、民生人壽(民生銀行)、中郵人壽(郵儲銀行)、光大永明(光大銀行)、中荷人壽(北京銀行)和匯豐人壽(匯豐銀行);其他的壽險公司歸為一類。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可以拆分成籌資和投資兩個階段,籌資是保險公司通過擴大保費收入等形式提高資金運用效率,投資是保險公司通過對金融工具的使用等提高資金運用效率。下圖顯示了銀郵系壽險公司相較于非銀郵系壽險公司的效率優勢。


從圖中可以看出,銀郵系保險公司的籌資效率自2013年開始為正,但是投資效率在2009-2014年均為負數。這表明隨著我國銀行保險監管的加強,銀郵系保險公司利用銀行保險這一銷售渠道的優勢進一步明顯尤其是2014年1月由保監會和銀監會聯合頒布“銀保新規”之后,銀郵系保險公司的籌資效率比達到近年來最高,為0.063。但是銀郵系壽險公司的投資效率卻低于非銀郵系壽險公司,這與上一部分所指出的許多保險公司采用“借舊債還新債”的模式銷售高收益銀保產品有關,說明保險公司利用銀保銷售渠道所獲取的保費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還停留在追求保費粗放型增長的原始階段。實際上銀郵系保險公司籌資效率和投資效率上的差異,還說明銀郵系保險公司在籌資階段的優勢更多是因為特殊的股東背景而獲得,這種優勢并沒有很好地傳遞到投資階段。
2016年4月1日,復旦發展研究院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聯合《中國保險報》共同發布了“第三期中國保險景氣指數”。實際上通過對中國保險業高管的調研發現,盡管新聞媒體上對銀行保險未來的發展存在著悲觀的情緒,但是業界精英們對未來銀行保險的發展卻充滿信心。第三期中國保險景氣指數關于“銀行保險的營銷渠道預測指數”均顯示出上漲,未來6個月銀行保險營銷渠道在壽險業的景氣指數為31.03,在非壽險的景氣指數為29.17,均高于上期的25.81和15.63。
銀保渠道將在未來一段時間里仍然成為壽險公司保費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保險公司應該重視這一來源,除了注重該渠道所能帶來的保費收入增長以外,還必須重視對獲取保費的價值再創造,提高公司的經營效率。此外,財產險公司也應該重視銀保銷售渠道,獲取優質客戶,實現銀行與保險業的優勢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