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蘇曉宇
[摘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影視制作與傳播技術的革新、學校多媒體教室的普及,以及學生自主學習中心的建立,英語教學應充分利用英語影視資源,強化語言的視聽輸入,創設英語語境,激發學生大腦的記憶和聯想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效率和教學效果,從而實現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交際能力,和文化素養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影視資源 英語教學 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0-0200-02
目前,我國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具備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交際能力、綜合文化素養的復合型人才,以適應全球化、信息化時代下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簡言之,即學以致用。在許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競爭激烈時代,精通外語者在就業面試和工作薪資上占有很大優勢。而創建良好的英語學習語言環境是實現英語教學目標的必要條件。然而由于目前在中國的操英語本族語者數量很少,存在各高校英語外教師資短缺、個人聘請外教輔導口語的費用較昂貴等現狀,學生難以經常與英語母語者直接交流,面對面地感受英語語音、語調、節奏、說話者的表情及體態,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文化等。在這種情形下,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影視制作與傳播技術的革新、學校教室多媒體設施的充分配備,以及學生自主學習中心的建立,各高校在英語教學中應靈活充分地利用英語影視資源,強化語言的視聽輸入,創設英語語境,刺激學生大腦的記憶和聯想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效率和教學效果,在互動性、探究式、任務型影視英語教學模式中實現英語教學的培養目標。
一、影視資源
(一)影視資源的歷史發展
電影和電視藝術是繼文學、音樂、舞蹈、繪畫、戲劇,建筑之后的第七和第八大藝術,生機勃勃、前途無限。
我國古代的皮影戲和走馬燈揭示了電影的基本原理,后經絲綢之路傳入歐洲。歐洲人進一步研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發明了電影。1829年,比利時物理學家普拉多發現視覺暫留現象,即物體從眼前拿走之后,它在視覺中的影像還要停留一會兒。1832年,普拉多將圖片畫在硬紙片上,連續轉動形成連貫的動作,取名“詭盤”,標志電影研究進入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發明活動視盤。1853年,奧地利馮烏卻梯奧斯將軍用幻燈播放了最早的動畫片。美國人認為美國電影的鼻祖是愛迪生,他在1888年開始研究活動照片,1893年發明了電影視鏡,建立了攝影棚,拍攝了電影史上的第一個特寫鏡頭“打噴嚏的人”。1896年,發明了維太放映機,使得影片可以在劇場中向廣大觀眾播放,成為大眾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同一時期,1895年倫敦的巴德艾卡和保羅、法國的盧米埃兄弟開始將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引起人們的好奇和熱情,開啟了電影的放映之旅。這個時期的電影,其實是快速攝影或者說是一些活動的照片,沒有聲音,沒有動作,內容以日常生活中的場景為主。1908年,法國拍攝了第一部帶有情節的故事片《杰斯爾公爵的被刺》。1911年,意大利里佐托·卡努杜發表《第七藝術宣言》,標志著電影在人類藝術發展中占有了一席之地。20世紀初期的電影是以卓別林為代表的默片時代。電影播放時,劇場有講評人講解、樂隊伴奏。后在電影中增加字幕來表達人物間的對話。1927年,美國出品了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1935年,又拍攝了第一部彩色電影《浮華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在電影制作中的應用,電影的發展從窄銀幕到寬銀幕到環幕到360度球幕,從2D到3D立體電影,從無聲、有聲到立體聲,從視覺特效到觸覺動感、嗅覺體驗,強烈刺激觀眾的感覺神經,留下震撼感受和深刻印象。
電視的誕生追溯到1930年,英國科學家貝爾德用電視設備轉播意大利獨幕劇。1954年,美國制造出彩色電視。至今,電視在式樣、大小、接受方式和播放質量上都發展迅猛,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影視作為現代人類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大眾文化娛樂方式和信息傳播工具,日新月異,前途無量。
(二)影視資源的分類與特點
影視資源浩如煙海、豐富多彩,有許多優秀電影網站和資源庫供英語教學選擇。影視資源按主題可分為愛情片、科幻片、災難片、魔幻片、戰爭片、犯罪片、冒險片等;按形式可分為動作片、音樂片、劇情片、文藝片、紀實片、偶像片、動畫片、3D影片、微電影等。豐富的影視資源具有以下特點,使英語教學有很大的選擇度,方便開展個性化英語自主學習,成為現代英語素質教育和文化教學的最佳途徑:
1.廣泛性
影視藝術是多種科學技術和藝術形式的有機組合。影視作品中包含了文學、繪畫、音樂、建筑、時裝、舞蹈、戲劇等各種藝術形式,以及歷史、地理、政治、社會、科技等各種人文和自然科學知識,能滿足英語教學的跨領域、闊視野的需求。
2.逼真性,包括真實性和擬真性
影視作品是現實生活的藝術呈現,展示了人類各個歷史時空中或瑣細、或偉大、或溫馨、或慘烈、或浪漫、或恐怖的外在生活和內心世界。科幻、魔幻、災難片等是人類無限想象力的展現舞臺,使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為英語教學提供了真實生活語言交際情境。
3.強烈動作性和語言簡練性
影視作品中人物的刻畫、情節的推動、氣氛的渲染都需要通過畫面的動感和地道簡練的對話來實現,對好奇心強的青年學生有強烈的吸引力。語言簡練、純粹、地道、真實,使學生能夠掌握語言的精髓,擺脫啞巴英語和中式英語的尷尬。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語是現代優秀人才的標簽。
4.娛樂性
作為大眾流行文化娛樂方式,影視藝術使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步入了多姿多彩、光怪陸離、時空跳躍、心理欲望得到極大滿足的光影穿越時代。在給人們帶來喜怒哀樂各種觀感的同時,引發人性、認知、道德、倫理、哲學等層面的深刻思考。影視娛樂性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但在英語教學中要避免過度沉迷于影視中的異國情調和震撼場面,僅看熱鬧,被表象所惑,缺乏深度理解和探究環節。
5.跨越性
影視作品的內涵穿越時空、跨越國家界線、超越民族差異,使全世界的人們在同一部電影中找到熟悉的共性和心靈的共鳴。特別是好萊塢美國電影,在追逐全球利潤的同時,也促進了世界人民的融合和跨文化交流,使學生了解到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慢慢培養起人文素質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二、影視英語教學
(一)影視英語教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影視英語教學有著深厚的語言學和心理學理論基礎。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強調語言的社會功能,認為語言具有工具、調節、互動、人際、啟發、想象,以及表達功能。影視資源是語言的真實表現和文化的傳播載體,影視英語教學可呈現、激發和訓練語言的各項功能。Krashen的語言輸入和情感過濾假說認為,學生必須在接近真實生活的語言情境中,接觸到有現實意義的、生動有趣的、互有聯系的語言,才能實現二語習得。影視資源的廣泛性和真實性滿足了語言輸入豐富和情感過濾度低的要求。心理學對人類記憶持續性的實驗表明,通過聽覺和視覺的雙重渠道獲取的信息在人腦中的記憶效率是單獨視覺信息記憶效率的2.5倍,是單獨聽覺信息記憶效率的4.5倍,且記憶時間更長。影視英語教學的開展有語言學和心理學的理論支撐,也有信息技術發達、國際交流增多的時代背景要求。
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在國際上不斷上升,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迫切需要既掌握專業技術知識、能靈活運用英語語言技能,又了解英語國家歷史文化背景、生活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的復合型人才。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影視藝術的長足進步,影視作品的內容廣泛性、生活真實性、畫面動作性、語言簡練性、文化跨越性、精神娛樂性等特點,正好滿足了我國英語教學的發展形勢和時代的需要。因此說,影視英語教學應運而生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影視英語教學主要內容
隨著學校語言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室的普及,影視資源已廣泛應用于所有英語課程中,包括英語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公共英語必修課、公共選修課等,其形式從圖片、視頻片段,到電影、電視劇、各種電視節目等,多種多樣,精彩紛呈。根據影視資源在教學中的作用地位不同,影視英語教學課程分為兩類:一種是以影視作品為主要授課內容的影視主干課程,如英文影視鑒賞、影視評論,以及影視藝術專業課程等;另一種是以影視為輔助教學手段的影視輔助課程,廣泛應用于英語視聽說、翻譯、寫作、英語國家概況等各種英語技能類、應用類、文化類課程中。在影視英語主干課程中,影視作品作為社會文化載體,其教學內容應包括電影和電視的發展歷史、基本理論與概念,簡單介紹電影的畫面、聲音、鏡頭、剪輯、蒙太奇等純電影問題,重點分析電影的題材、類型、任務、主題等內容問題,并通過實際電影案例分析其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歷史特點。在影視輔助英語教學課程中,一方面,應圍繞教學的核心內容,認真選擇相關影視資源,創設語言交際情境,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和文化素質。如在翻譯課中,影視英語交際語境是使學生明了在特定的交際環境中如何使用恰當、適度的譯語來表達源語者的含義,培養學生建立等效翻譯語境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國大學英語課程實行分層次教學。高級班和普通班在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材、和課程設置上有所不同。因此,影視英語教學應考慮到所教授班級學生的層次水平、年齡特點、性別結構、心理狀況、班風氣氛、專業特征、地域差別等特點,選擇難度適宜、有助于培養學生專業能力、語言能力、文化素質并重的影視資源,并應用在英語教學中。
“電影是我們觀察世界的窗戶,是認識自我的鏡子,是照亮人生旅途的路燈,也是漫漫長夜里的一簾幽夢。對于我們來說,閱讀電影其實就是閱讀生活。”(尹鴻,2005)影視作品是通過人、景、物、聲、光、色等傳達社會交際信息和跨文化交流意義的多模態語篇。全球一體化和信息數字化時代要求我國英語教學建立基于課堂和計算機網絡的參與式、體驗式、案例式、啟發式教學模式,按照正確的方法和原則,將影視資源融于英語教學中,創設自然生動的語言交際情境,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鉆研精神,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交際能力、人文精神、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Krashen S 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 Longman Inc,1985.
[2]Lynn A.尹鴻,霍思亮.英語電影賞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班文濤.文化教學與電影文本闡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05):31-34.
[4]郭蕾.運用英文影視材料提升自主性英語學習能力[J].電影文學,2010(12):145-146.
[5]黃芳,劉芹.多模態環境下大學生英語聽說能力提高途徑研究——基于影視英語教學的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2012(30):91-92.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7]梁鈁.論電影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理由、原則與方法[J].外語電化教學,2011(139):63-66.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