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長存+韓越
摘要:精準扶貧是我國扶貧戰略思想之一,精準扶貧也是提高扶貧質量的必然要求。農村地區的精準扶貧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縮小貧富差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本文對現階段遼寧省農村貧困人口現狀進行了分析,并結合遼寧省貧困地區實際狀況,提出了建設性的扶貧對策,為精準扶貧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農村扶貧;精準扶貧;扶貧對策
精準扶貧,是實現城鄉一體化、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共同的理想,而實現這個目標和理想的路徑就是精準扶貧。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扶貧方針。
減少貧困和消除貧困是檢驗社會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標準,正確的認識貧困的內在機理、特征體現及分布規律情況,可以幫助扶貧工作的順利進行。部分貧困地區對于扶貧投入相對較多,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并不是很理想,原因之一在于對扶貧對象的精準性不夠、扶貧對象指向明確度不夠,而精準扶貧則是科學扶貧的重要體現。扶貧要義在于精,徹底消除貧困的制勝之道則在于準。因此,本研究針對遼寧省貧困地區的自身情況,通過精準分析目標靶向人群,分析貧困特征,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對于遼寧省農村扶貧貧困問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遼寧省貧困人口現狀
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背景下,遼寧省經過多年的減貧開發工作,取得巨大進展,貧困人口的數量已經大幅度減少,現階段的扶貧工作面臨的問題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和結構性的深層次矛盾。帶動落后地區的貧困人群脫貧致富,關乎戰略全局,不僅是政治經濟問題,更是備受矚目的社會民生問題。
消減貧困是遼寧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體現,消除貧困,城鄉協調發展、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對貧困居民來說,扶持真正貧困人群,做到科學化系統化的扶貧方式。而精準扶貧就是先富帶動后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直至共同富裕的直接路徑。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全面的認清實際并有針對性對一個時期一個地區的貧困問題提出“一攬子”計劃,不僅對鄉鎮發展水平邁上一個新臺階有所幫助,更有益于從全局上推進脫貧攻堅的實現,實現共同富裕。
縱觀遼寧省的農村扶貧工作,涉及農工作的各個體系,扶貧工作越到最后越是難點和重點。因此,必須堅持由上及下,逐層落實,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基礎上來謀劃,根據各地區的實際貧困情況,做好扶貧工作的規劃;堅持統籌推進,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人而異,做到要素先導,加大保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多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和整合區域資源建設資源積極支持扶貧工作;并建立嚴格科學的考評體系,確保扶貧工作干出實績,堅持以人為本,解決貧困人口的切實需求,在遼寧省新農村建設的路中,扶貧開發工作的意義尤為重大。
“十二五”期間,遼寧省的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遼寧省貧困人口從2011年的214萬人下降到2015年的81萬人,遼寧省的貧困發生率從9.3%降為不足3.5%。遼寧省貧困地區居民年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基本實現了村村三通(電、電話、電視),新農合實現大病醫療保險全覆蓋。
在扶貧工作取得較大進展的同時,遼寧省扶貧工作的形勢依然嚴峻,貧困人口規模依然較大,分布較為分散,貧困人口年齡結構問題,各地致貧原因不盡相同等等,因此,精準扶貧指針對不同的貧困地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面對不盡相同的致貧原因和貧困現狀,運用科學方法,做到精確識別、精確管理、精確脫貧的幫扶對策,才能使得真正貧困的人群得到幫助,因此必須做到靶向明確,去除貧困根源。
二、遼寧省貧困問題分析
(一)自然條件差
遼寧省的絕大多數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地理條件惡劣、基本公共服務較為薄弱、經濟不發達的遼寧省西北部和遼寧東部山區,貧困人口的科學文化水平較低、無業人員較多、并且老齡化趨勢嚴重。絕大部分的貧困人口因病致貧返貧、因學致貧、缺乏生存技能等原因無法自己走出貧困。
在遼寧西北地區和遼寧東部山區集中分布著遼寧省的大部分貧困人口,絕大多數貧困人口位于土地沙漠化、偏遠山區以及國家明令禁止開發的自然保護區內,道路交通閉塞、居民住宅相對分散、經濟發展水平嚴重滯后于發達地區、基本公共服務較為薄弱、地理和氣候條件比較惡劣。[1]由于地方政府和基層群眾的投入能力不足,基層組織有限的能力不足以改善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靠天吃飯”,成為常態,因此,脫貧之路十分艱難。
(二)貧困老齡化
遼寧省中老年人中貧困人口比重高,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2015年遼寧省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837萬人,占總人口的19.7%,老齡化程度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并且伴隨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貧困老人的問題顯現出來,例如失能化、高齡化、空巢化等等。全省老年人口增長率達6%。老年人的貧困問題與養老問題交織在一起,客觀上加劇了扶貧的難度。
(三)少數民族多
2015年,遼寧省扶貧工作重點縣15個,其中含自治縣6個,少數民族聚居縣2個,民族地區占全省扶貧工作重點縣總數的53%;建檔立卡少數民族貧困村760個,占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村總數的42%,其中自治縣建檔立卡少數民族貧困村405個,聚居縣建檔立卡少數民族貧困村267個,其它地區建檔立卡少數民族貧困村88個。全省少數民族貧困人口295741人,占全省貧困人口總數的37.1%,其中自治縣少數民族貧困人口113334人,聚居縣少數民族貧困人口87216人,其它地區少數民族貧困人口95191人。
相對于遼寧省其他地區而言,遼寧省民族貧困地區較多、貧困發生面積大、扶貧開發難度大,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占比大、少數民族的貧困程度更深、相對于其他地區來說,少數民族地區扶貧成本高。
三、針對上述貧困特征提出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