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本邏輯”是資本運行所遵循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資本的本性在于運動,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潤是資本運動的唯一目的。“資本邏輯”產生的根源是物化勞動。“資本邏輯”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資本邏輯”的基本矛盾是其運動的根源。“資本邏輯”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時期產生,并不是永恒的存在,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
關鍵詞:資本邏輯;根源;矛盾
中圖分類號:A81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3-00000-01
“資本邏輯”馬克思本人并未提出這個概念,但是馬克思對“資本邏輯”作出了翔實的表述,并對“資本邏輯”進行了批判。所謂“資本邏輯”,“其實表征的是資本由客體轉變為主體,在追求自我增殖中所展現出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絕對力量。”①資本作為人創造財富的客體或手段,卻被資本邏輯中心主義將其由客體轉變為主體,使人(雇傭工人、資本家)都受到資本的驅使和奴役,充當資本增殖工具,而資本的力量越大,人就越受其支配。在擴張欲望的驅使下,資本邏輯成為統治世界的真正力量。在這種意義上,資本為現代社會立法。本文將從資本邏輯產生的根源以及自身矛盾的運動對資本邏輯進行分析,力圖呈現出資本邏輯的基本規律。
一、資本邏輯的根源
理解資本邏輯產生的根源,需要從資本的屬性入手。馬克思將資本界定為:資本是可以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重性,一方面,資本作為剩余勞動價值,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中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具有社會屬性。另一方面,資本作為使用價值,它是物質生產的要素,即生產資料與勞動力,具有自然屬性。資本的二重性,使資本成為物化了的社會關系力量。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的實質就是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剝削和被剝削的社會關系,即表現為物化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資本與勞動能力進行交換(雇傭勞動)是資本增值的關鍵。運動作為資本的本性,追求價值增殖是其唯一的目的。為實現價值增殖,資本需要購買工人的勞動力,而勞動力作為工人的交換價值成為商品進入生產領域,即勞動能力的使用或者說資本的生產,才能創造出大于勞動力價值的新價值,即剩余價值。資本保持旺盛的增殖力的秘密其實質就是依附和剝削活勞動力,不斷的吸收剩余價值。而資本邏輯是作為物化的生產關系的資本自身運動的矛盾規律,物化勞動就是資本邏輯產生的根源。
二、資本邏輯的矛盾運動
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潤是資本邏輯的基本屬性。資本邏輯對利潤的貪婪,不斷推動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化。與此同時,資本的欲望也不斷被雇傭勞動者的生產所滿足。資本主義私有制是資本邏輯存在的前提,同時也是資本主義社會化生產的前提。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邏輯的基本矛盾表現為,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矛盾,其實質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科學技術的發展是資本邏輯運動重要推動力,貫穿于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資本邏輯在其運動中,表現為資本擴張動力及其自我否定。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資本邏輯推動生產空間的擴大,有利于資本積累,可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可以說,資本作為投入生產過程中的物化的社會關系力量,具有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動力的作用;另一方面,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資本高度積累,大量資本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雇傭工人缺乏商品的購買力,導致經濟危機的頻發,同時大工業中機器體系的使用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束縛,資本擴張阻礙了社會生產的發展。資本邏輯的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資本的擴張過程。資本擴張有著強大的動力作用,但資本邏輯內部有著與生俱來的矛盾,這種矛盾是資本自身擴張的阻力,是作為自身的否定的存在,這種否定的力量是發展危機產生的根源。資本擴張與資本自身的否定是資本邏輯的兩個方面,在一定意義上,這兩個方面決定著資本主義滅亡的歷史命運。
三、資本邏輯的歷史
資本邏輯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時期產生的,是歷史性的生成。在前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是不存在資本邏輯的,進入商品經濟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是為了創造交換價值而非使用價值,生產的自然屬性轉化為社會屬性,在私有制條件下,資本通過雇傭勞動使資本不斷積累,資本邏輯成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邏輯的本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暴露,資本的運動使資本最大限度的積累。資本邏輯所帶來的文明,無法掩蓋其造成了資本主義的“消極的片面性”。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②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資本邏輯內部矛盾會更加尖銳突出,必然成為資本邏輯滅亡的決定力量,可以說,資本邏輯不是永恒的存在。資本邏輯的滅亡,將作為一種對自身的否定存在于未來社會,而未來社會是建立在資本邏輯創造的巨大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之上的。
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對“資本邏輯”進行了批判,并認為,資本的內在限度,最終會使人們認識到資本本身就是這種趨勢的最大限制,因而驅使人們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因為只要消滅了資本,資本邏輯就會自行化解。總之,“資本邏輯”批判構成了馬克思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批判的核心,在馬克思思想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馬克思的“資本邏輯”內涵了現代性思想,其現代性理論是緊緊圍繞資本邏輯的分析來展開的。在馬克思看來,現代性是在現代生產基礎上資本運動的產物,是隨資本運動興起和發展起來的。研究馬克思的“資本邏輯”對現代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注釋:
①龍佳解,蔣紅群.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經濟學話語及對中國當代啟示[J].理論探討,2010(5).
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71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周露平.資本邏輯的哲學性質與歷史限度[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2).
[5]魯品越,王珊.論資本邏輯的基本內涵[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
作者簡介:郭翠榮(1989-),女,河北秦皇島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