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紅
摘要: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大力支持,精準扶貧工作更需要縣域金融業的大力支持。但近年來縣域金融機構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縣域信貸管理體制也出現了僵化現象,使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力度有減弱跡象。本文從目前縣域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入手,基于筆者多年金融工作經驗,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幾點建議,即現階段縣域經濟必須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面向縣域精準扶貧工作,營造社會誠信氛圍,打造城鄉優秀金融環境,最終提高縣域金融市場活力,為2020年全面小康做出貢獻。
關鍵詞:縣域經濟;金融;扶貧;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3-000-01
一、縣域經濟金融現狀
我國力爭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精準扶貧工作是重中之重。而就縣域經濟而言,縣域經濟金融機構要積極發揮金融扶貧主力軍作用,助推精準扶貧攻堅戰目標順利實現。進入21世紀以來,在縣域金融迅猛發展的大趨勢下,我國縣域經濟得到了快速而持續的發展。換言之,縣域經濟發展也需要金融業的大力支持。發展縣域經濟必須首先發展縣域金融,縣域金融是保證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但最近幾年,縣域經濟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越來越多感受到“融資難”的問題,而小微企業、民營企業也是我國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依靠,解決好其融資問題尤為關鍵。2010年央行工作會議提出要“全面提升金融服務水平,進一步發展面向農村和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在全國范圍全面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全面落實支持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政策”,這無疑讓金融業給發展縣域經濟、助推金準扶貧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二、“精準扶貧”視角下縣域經濟金融問題
(一)面向貧困人口的金融知識宣傳工作力度不夠,金融機構為貧困人口服務意識不強
精準扶貧工作關鍵要受眾準確,在目前城鄉二元化結構框架下,多數貧困人口集中在農村基層,而農村基層群眾對最近的金融政策法規不夠了解,對金融信貸產品更是了解不多、接觸不到,無法享受金融信貸服務的便潔便利;同時,金融機構在思想觀念上還沒有轉變,服務跟不上經濟發展及扶貧工作的需要,部分工作人員存在錯誤認識,認為農村地區小微企業、集體企業、農民合作社投資是蠅頭小利、農村地區沒有商機、貧困人口信用不好等,導致其工作積極性不高,影響了金融扶貧的進程。
(二)面向精準扶貧的金融服務產品滯后,針對扶貧的金融創新嚴重不足
就面向農村、農民、農業的三農金融服務而言,縣域金融服務遠遠無法跟上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不僅新型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林權、水域、荒山、荒坡等抵質押貸款沒有大范圍或還沒有開展,甚至部分銀行金融服務網點從鄉鎮農村地區撤回;另一個就是面向三農和扶貧的金融服務功能和服務手段很難適應縣域新型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村群眾較難受到金融服務支持。
三、“精準扶貧”視角下縣域金融問題原因分析
一是信貸管理體制嚴格引發了鄉鎮企業融資難,而貧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農村地區,無疑農村貧困人口較難受到縣級金融服務支持;二是面向貧困人口的金融產品種類較少,國有商業銀行機構金融網點(如中國農業銀行等)逐步從縣域服務中淡出,部分基層金融網點遭到撤并,更有部分落后鄉鎮甚至成為金融服務盲區;三是商業銀行貸款審批管理不適應鄉鎮小微企業、農民合作社貸款急、頻,小的特點;四是面向鄉鎮小微企業、農民合作社的信貸品種較少,金融服務也不如意;五是貧困人口因償還能力有限,金融機構提供服務意愿不高。
四、“精準扶貧”視角下縣域經濟金融對策
金融機構要在支持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的同時,在扶貧工作中看到商機,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做到抓大不放小;為農村小微企業、農民合作社提供優質、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助推精準扶貧工作順利開展,既是金融業的職責所在,也是金融服務機下一步努力擴展業務的方向。
(一)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建立完善適應精準扶貧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一是處理好 “扶貧”與“脫貧”的關系。 二是處理好“輸血”與“造血”的關系。“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實施精準扶貧、為貧困地區 “輸血”的同時,更要注重強化自身“造血”功能,加快聯社到農商行的轉變,加快推動農商行上市轉型,加快推進全國農村金融改革創新試點進程。 三是處理好“粗放”與“精準”的關系。要改變過去粗放的扶貧方式,確保真正實現扶貧到村、脫貧到戶。四是在金融服務機構方面,要繼續深化改革,努力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完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法人治理,轉換經營機制,有效消化歷史包袱,開辦小額信貸業務,將其吸收的農村資金盡快回流;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性銀行支農功能,繼續開拓商業性支農領域;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投放力度;發揮對農產品出口信貸支持力度;要發展小額信貸組織和互助合作金融組織。更好地為精準扶貧工作服務。
(二)進一步改善農村地區金融的生態環境
農村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和改善: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更好的經濟基礎;強化法制建設,構建農村金融生態的制度基礎。必須盡快制訂適合地方實際情況的規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引導輿論監督,創造良好的金融輿論環境;加大執法力度,切實維護金融債權,為金融機構提供安全保障;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充分發揮金融在支持“三農”中的作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加強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逐步推進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工作,引導涉農企業個人誠信致富,實干脫貧,努力營造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創新面向精準扶貧的農村金融機構服務方式
農村地區金融需求具有不同于城市金融的特征,具有單筆小、品種多、分布廣、總額大的自然屬性。以江蘇省為例,其省級金融機構出臺了《扶貧小額貸款實施意見》,指導轄內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加強扶貧小額貸款業務管理,與此同時相關銀行業機構也結合自身實際,制訂實施辦法,單獨研發產品,滿足貧困地區特殊的金融服務需求。另外,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在有條件的村鎮可以發展“村鎮銀行”,采用“無需抵押、多戶聯保、整貸零還”的經營模式,將資金最快地投放到農戶家中。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王秉安.縣域經濟發展戰略[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劉瑞清.對欠發達地區縣域金融信貸支持的思考[J].華北金融,2010,(3).
[4]韓建軍.金融商業化與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矜持的對策研究[J].華北金融,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