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嬌
摘要: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公共必修課發揮著主陣地和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如何上好其下的四門主干課程,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是高校思政課老師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思政課;教學思考;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3-000-02
在2005年3月9日中宣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了本科高校思想政治公共必修課主干課有四門,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四門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如何上好這四門課,圍繞課程教學實際,筆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抓好一個關鍵——上好第一堂課很重要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在《讀通鑒論》中說:“有其始之,則已之也難”,意思是說:凡事開了頭,要使他半途而廢就很難。
對于剛剛從學校畢業,踏上教育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來說,雖然對教育充滿著憧憬和熱情,但在角色轉換上也曾感到迷茫。按照世界公認的教師成長階段來看,第一階段在大學本科期間要有十四周的教學經歷。但對于綜合性大學的畢業學生而言,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都沒有教育實習的環節和經驗。對于師范生而言也很難做到真正有十四周的課堂教學經歷,在教學實習中可能扮演的更多的是班主任的角色,而非課堂講課的教師角色,在研究生階段又沒有相應的教育實習。第二節階段是入職后的兩年職業培訓,也就是職業認定階段。但就我所在的學校,或是其他的一些學校而言,在新教師入職后的兩年不上課,進行專門的培訓,對于老師們的成長,從長遠來看,無疑是非常有益的,但真正落實起來卻存在很大的難度。第三階段是入職后的三十五至四十年,為自主發展階段。也就是說,可能很多老師都是直接從學校碩士或是博士畢業就直接進入到高校工作,他們擁有的是專業知識的訓練和儲備,但缺乏的是教學經歷和課堂管理的經驗。對于年輕的教師來說,在剛步入教師這個行列的最初幾年,最重要的就是站穩講臺。
第一堂課講什么,怎么講,以什么樣的形象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都是老師們在課前要思考的問題。學生對于老師的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影響著本學期后面的課程教學。如果第一堂課老師能獲得學生的認可,在后續的教學中,學生會比較配合,老師也能樹立起自信,正常發揮,形成良心循環。如果第一堂課教學效果較差,學生會對老師形成較低的認識,對于年輕的老師們,會打擊信心,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對于新教師而言如何上好第一堂課就十分重要。除了充分的準備,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課前去聽聽經驗豐富的老師們的課也非常必要。
二、堅持四個原則
1.樹立問題引導意識
有一個清晰的目標,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對于每門課、每個章節、每節課都會有主要問題。在講授一門課時,教師首先要厘清這些問題,并以這些問題作為課程、章節、一節課的引導。
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來說,從目錄看,《原理》課由緒論和七章構成。但從內容看,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組成,這三個部分之下又分別有多個內容。在講解緒論時,就要讓學生從以上三個方面整體把握整門課程的核心內容,幫助學生厘清章節和內容的關系:課本的前三章講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四、五章講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內容;六、七章講解科學社會主義的內容。在后面的課程中,依次講解不同章節的時候,又在這個大的框架中將知識點補充完整。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四大部分:辯證唯物論(含五大觀點:物質、運動、時空、意識、實踐);唯物辯證法(含四個部分:兩個總特征、三大規律、四種思維方式、五對范疇);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圍繞四個問題展開:認識從哪里來?什么是認識?認識的運動的規律?有多少認識是真正的知識?)和唯物史觀(圍繞三個問題展開: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歷史發展的動力?歷史的創造者?)。在不同部分、不同章節的講解中,還要將這些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展示出來,講明白。讓學生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當整門課程結束的時候,一張完整的知識邏輯圖清晰可見。
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有清晰的問題意識,可讓課程條理清晰、內容詳實,同時也能引導學生們樹立起學習和思考的問題意識,避免思路、邏輯混亂,也易于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
2.加強理論聯系實際
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思政課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理論性強。在思政課的四門主干課程中,《原理》課的理論性和邏輯性比其他幾門課程要強。如何把枯燥、難懂的理論講清楚、講生動,成為擺在思政課老師面前的一個難題。如果光講理論,難懂也容易疲憊。
根據馬克思的認識論,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在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就要更多的聯系實踐生活。從實際生活的中案例出發,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比如講辯證法的兩個總特征之一:普遍聯系,可引用的例子有古文獻中的《太子丹獻手》、《箕子見微知著》,現實生活中的多米諾骨牌、蝴蝶效應、桑基魚塘模式等來引導同學們理解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再比如,講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價格波動始終以價值為軸線時,可用六個蘋果和iphone6的價值作比較:六個蘋果價格再漲也不會超過iphone6,而iphone6價格再跌也不會少于六個蘋果的價格。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兩種常見商品價格與價值的比較中明白:價格波動始終以價值為軸線,任何商品的價格在供求關系影響下波動的中心始終是這一商品的價值。從學生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來講原理,學生會有親切感,同時也能更好的融入課堂教學,理解所學內容。
3.增加與學生的互動
教學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包含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作為思想政治公共課,除了理論性強,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大班教學。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只有老師的教,教學效果不佳。其次,隨著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手機的功能在不斷增加,智能機在學生中幾乎人手一臺,如何把“低頭族”、“特困族”變成“抬頭族”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要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要求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在理論講授的同時引入課堂實踐教學的部分,讓學生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環節中。在《原理》課的授課中,可讓學生上講臺講課,并把成績計入平時分。具體操作流程分三個階段:第一,準備階段。將學生以15—20人不等分成一個小組,指定小組長,分配講課內容,講課時間為十五分鐘左右。課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填寫教案、制作PPT。第二,課堂講解。每小組派一名同學在課堂上講解相關問題。教師根據事先制定好的評價標準當堂點評。第三,講課反饋。小組的每位成員根據本次講課的整個過程,寫一段自己的心得體會。通過課堂反響和同學們課后上交的心得反饋,很多同學都認為這樣的講課方式非常好,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在實際中提升了組織、表達能力,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也體會了老師們的辛苦。通過聆聽、評價學生講課,其實也可以促使老師反思自己的教學。
4.了解學生思想動態
知道學生的心理、訴求,才能有的放矢。在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擔任班主任輔導員一職,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接觸學生,了解其所思所想。以我所在的學校為例,作為三本院校,學生的知識基礎相對較弱,一些理論知識的理解不透徹,知識框架結構不完整,這就需要老師在講課時加強基礎、重點理論知識的講解,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厘清不同知識結構內在的邏輯聯系。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應用相關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知識基礎相對薄弱的劣勢相對,學生們思想活躍,參與活動積極。在補足劣勢的基礎上,老師們也應該思考如何發揮學生們的優勢。是否可以考慮在思政課的講授中,以辯論、話劇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同時,在一些同學的思想和實際上課過程中,存在不重視公共課的情況,這就需要老師加強課堂管理,嚴格考試制度。
三、提升兩種藝術
1.手段上的藝術
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教學手段也在現代化。與過去老師們講課寫板書相比,現在我們有了多媒體的教學設備,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設備提高教學效果。可以用投影,將文字、圖片、聲音、圖像等展示出來。不過,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也給老師們增加了教學難度。要制作出合格的、優秀的PPT并不容易,這需要老師們不斷增強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使用的能力。
2.教育上的藝術
學生有的時候就像一面鏡子,學生們的狀態,間接的反映了老師的狀態。當老師全身心投入教學,以飽滿的熱情進行課堂講解時,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老師若是毫無情感的讀課本、理論,學生們則會表現出厭學的態度,甚至會產生昏昏欲睡的感覺,這樣的課堂教學則是低效的或是無效的。
那課堂上飽滿的精神和自信從何而來呢?首先,來自老師內心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其次,來自課下廣泛的閱讀、知識的積累和反復的備課。
與其他專業課下設多門課程相比,思政課的五門課相對少一些。同樣幾門課在不斷循環講。感覺有了課件,似乎就不用備課,老師需要做的就是不斷重復。關注的老師就會發現,思政課有的內容變動小,但有的內容再隨著時事政治的變化而變化。教材變化,需要老師們對教學內容做出調整。其次,就同一個學期,每講一遍都會有不同的體會,之后就需要對課件做修改。同時,伴隨知識的積累,眼界的開闊,對之前的內容多會不滿意,也需要再修改。其實每一次修改課件,也是一個小小的進步。
四、用好三種資源
伴隨人類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也進入了一個知識、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老師們通過網絡獲取資源的同時,同學們也能通過相同的渠道獲取相關的信息。僅僅依靠一本教材講課似乎顯得有些捉襟見肘。老師們要上好一門課,還需充分利用好三種資源。
1.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如果說在信息社會前,老師們的相互學習交流還依賴于出差、考察、培訓、競賽等形式,那在信息社會之下,這種學習借鑒則要容易且便捷得多。就課堂教學而言,老師們可通過網絡視頻,直接觀看到世界著名大學的公開課、國內知名大學的慕課、國家級的精品課程等知名學者、專家的課堂講授。從這些課堂中,不僅能獲得一些新的知識,也能借鑒其教學方法。其次,在面對大量的網絡信息時,如何整合利用資源也是高校的教師們需要不斷增強的能力。
2.充分利用參考文獻
正如之前提到的,僅依一本教材是很難上好一堂課的。老師們在課下需要大量的閱讀。首先是本專業的書籍,就上課使用的教材而言,也需要閱讀至少三個不同的版本。其次是本專業相關的專著,包含知名學者的著作和論文,掌握其對一些問題的主要看法和觀點。最后是養成經常性查閱相關方向論文的習慣,掌握學術前沿。不僅有益于教學,同時對科研也有所啟發。
3.充分發揮團隊力量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尤其是作青年教師,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取得長足的進步。多聽取經驗豐富老師們的課對教學有著直接的幫助。不同老師有同的教學風格和方法。司馬遷力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筆者不敢求成一家之言,但希望博采眾老師之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改善教學方法,力圖從學習、模仿,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自身經驗所作的一些思考,可能還存有一些不足之處。既是總結,也是希望,希望在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教學效果方面再有一些提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6)[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趙曉春.大班小組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運用——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為例[J].南京:文教資料,2015,(1).
[3]楊宏蘭、袁麗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實踐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J].武漢: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12,(6).
[4]龔美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堂實踐教學模式創新探索[J].石家莊:教改創新,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