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森/文
?
建設古茶場文化小鎮促進茶產業轉型升級
■陳新森/文

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茶葉是磐安傳統特色產業,先后獲得“中國生態龍井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文化之鄉”稱號,更是擁有一座歷經千年、澤被后世的宋代古茶場。加快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小鎮,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推動全省經濟轉型升級和城鄉統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舉措。依托磐安茶這一歷史經典產業和全國獨一無二的古茶場,打造集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為一體的古茶場文化小鎮,推進茶產業、茶文化、茶旅游“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可以為磐安經濟行穩致遠拓展出發展空間平臺。
磐安生態環境優越、產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產業基礎扎實,其古茶場的歷史、人文、經濟價值無可比擬,建設古茶場文化小鎮具有明顯的優勢。
(一)磐安茶是產在“中國森林氧吧”中的生態好茶
磐安是國家生態縣、中國森林氧吧、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素有“群山之祖、諸水之源”之稱,森林覆蓋率高達80.1%,森林環境空氣負氧離子平均達18060個/立方米,境內大氣、水質常年保持國家一級、Ⅰ類標準。優越的環境孕育了生態好茶。全縣8.8萬畝茶園處在山清水秀、云遮霧繞的群山之間,磐安云峰、生態龍井色澤翠綠,清香馥郁,品質優異。水浸出物含量高達47%,比國家標準高出11個百分點,鉛含量0.74毫克/千克,遠低于國家無公害茶標準的5毫克/千克,具有典型的生態好茶特質。磐安年產茶葉2150余噸,產值3.4億元,全縣有1/4人口從事與茶葉相關的生產經營,產業基礎扎實。
(二)玉山古茶場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的一塊活化石
據傳1700多年前,晉代道士許遜傳播道教文化游歷到玉山,研制出“婺州東白”,后被收入陸羽的《茶經》之中,唐代被列為貢品,朝廷專門派人采集此地茶葉。宋代,玉山茶農為感謝許遜的恩德,在茶場山建造了茶場廟,每年設春社、秋社祭祀,開辟了茶文化的先河。古茶場成為榷茶之地,就是官府專營茶葉的地方。現存有茶場廟、茶場管理用房、茶場三大部分,是國內唯一僅存的古代茶葉交易市場。我國著名的權威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呂濟民、謝辰生等考察論證后,一致認為具有古代市場功能的古建筑十公罕見,特別是茶葉市場的古建筑更是僅此一家,堪稱是我國茶葉發展史上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三)保護開發好古茶場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
2006年6月13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視察了玉山古茶場。在視察中,習書記在現場品茶后說:“這里的茶葉很好,水也好,還有點甜味。這個點,我看了后開了眼,很受啟發。一定要保護開發好。”隨后,又做了專門批示。省財政安排了500萬專款用于古茶場的維護、修繕。如今的古茶場古韻新生、游人如織,已成為浙江茶文化尋根之旅的重要景點。
(四)玉山臺地具有濃郁的茶經濟發展氛圍
玉山臺地地處婺、越、臺三州交匯之地,省道磐新線和懷萬線等干線公路穿境而過,正在建設當中的杭紹臺高速公路也將過境臺地,區位優勢不斷顯現,為玉山臺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玉山臺地平均海拔500米,擁有連片規模茶園6.8萬畝,占全縣茶葉總面積的85%,畝均產值達5000余元,茶葉銷往全國15個省40多個大中城市,當地農民茶葉收入占年人均收入60%以上。自然人文交相輝映,趕茶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依托茶產業的發展以及趕茶場、豎大旗、迎花燈等茶民俗活動,利用古茶場周邊村莊保護完好的古民居、古道、古樹、茶亭等旅游資源,鄉村休閑旅游業蓬勃興起,皇家茶場馬塘村、管頭烏石村、陳界藥園村吸引了滬、杭、蘇等地眾多游客。品好茶、住民宿、游鄉村,不僅讓城里人記住了鄉愁,也成就了鄉下人的小康夢。
作為全省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磐安縣主動適應新常態,確立新目標,謀求新發展。2015年6月,磐安江南藥鎮被列入全省首批37個小鎮之一。而磐安南部是藥鎮,北部是茶鄉。磐安地圖恰如一片茶葉,玉山臺地早在唐宋時代就是著名的茶鄉,長期以來塊狀經濟的格局,完全有能力通過特色小鎮建設實現轉型提升、鳳凰涅槃。縣委縣政府搶占時機,及時部署推進“古茶場文化小鎮”創建工作,相繼召開了創建座談會和專家研討會,形成了共識,明確了路徑。古茶場雖屬國保單位,但未能散發光彩,建設古茶場文化小鎮,具有多重的現實意義。
(一)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需要
多年來,磐安重視茶產業發展,不斷優化茶類結構,精心培育經營主體,實行標準化生產,推進品牌化經營,茶產業成為農村經濟主導產業。磐安產好茶,但沒有上檔次的茶葉交易市場,茶農賣的基本上是源頭茶,賣不起好價,賺的是工資錢和辛苦錢,高額利潤都被茶商所得。
磐安有一流的炒茶師,但沒有一流的茶葉生產加工企業,形不成規模化、品牌化效應。磐安有世界獨一無二的古茶場,但沒有發揮出獨一無二的價值,至今“獨居臺地無人識”,項目、人才、資金沒有向這里集聚,其經濟、人文價值有待挖掘利用。建設古茶場文化小鎮就是要利用磐安的產業、資源、山水、人文等比較優勢,通過引進人才項目、擴大有效投資、整合各種資源、提升產業層次,促進茶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推動茶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
特色小鎮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鎮。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功能疊加,是特色小鎮的內涵和特點。磐安擁有連片規模的萬畝茶園,但經營管理方式粗放,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滯后,沒有形成生產、加工、觀光于一體的互動互聯產品,美麗茶園沒有充分發揮其特有的經濟效益。農家樂特色不鮮明,茶元素融入不夠,茶保健、養生功能旅游產品有待深度開發。古茶場、茶博館、茶文化商業街等項目以觀光為主,游客參與性較弱、滯留時間不長,無法滿足游客多樣性需求,旅游開發處于初級狀態。通過建設古茶場文化小鎮,吸引優質民資投入,開發建設集產業、旅游、文化功能于一體的重量級項目,實行串點成線,孵化融合新業態,延長產業鏈條,實現產業聯動,從而帶動小鎮及周邊地區旅游業發展。
(三)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創新實踐
玉山臺地村莊歷經農房改造、示范整治、秀美鄉村建設,并組織實施農村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等工程,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玉山臺地村莊布局總體集中、特色鮮明,但村莊內部新老房屋穿插交錯,風貌參差不齊,環境狀況與“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要求還有距離。道路交通對外便捷,新懷萬線穿境而過,但片區村落道路體系比較零亂,交叉口多,識別性差,安全性、可達性有待提升。區內游客中心、衛生公廁、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不夠完善,市政配套設施較為陳舊,難以適應旅游產業發展需要。以古茶場文化小鎮建設為契機,推動資源要素集聚,加快項目組合建設,提升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公共服務水平,推進臺地城鄉一體化發展。
建設特色小鎮,是磐安發揮產業優勢,轉變發展方式,助推轉型升級的重大決策。保護利用好古茶場,最好的抓手就是創建古茶場文化小鎮。磐安要以產業轉型和產業融合為目的,搶抓戰略機遇,圍繞特色化、集聚化、規模化要求,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引進“互聯網+”、眾籌等新模式,積極探索產業升級、產業集群、產業融合的發展途徑,集聚發展新優勢,加快形成新業態,努力將古茶場文化小鎮建成產業特色鮮明、體制機制靈活、人文氣息濃郁、生態環境良好、多種功能疊加的“復合型小鎮”“示范性小鎮”。
(一)科學編制規劃,精心繪好小鎮藍圖
科學發展必須以科學規劃為前提。按照“轉型升級、多業融合”的要求,堅持以規劃為引領,科學合理規劃產業、生活、生態空間布局,為特色小鎮建設繪好藍圖。一是明確目標定位。以玉山古茶場為核心,依托區塊內深厚的文化資源和臺地秀美的生態環境,以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為基礎,以茶文化、茶影視、茶創意為特色,兼具茶科普、茶保健、茶養老等功能,創新發展茶產業,建設集休閑度假、民俗體驗、文化創意、康體養生、茶主題鄉村游為一體的江南茶文化特色小鎮。二是明確總體布局。規劃總面積3.9平方公里,核心區約1.1平方公里,總體布局為“一核、兩帶、五區”,“一核”即古茶場文化核;“兩帶”即茶產業帶、茶文化帶;“五區”即茶文化商業區、創意園區、康體養生區、民俗體驗區、茶葉研制區。三是明確建設方向。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思路,以“特色發展、融合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為方向,集聚項目、資金、人才等要素,通過前期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后期引進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方式,加快推進茶產業、茶文化、茶旅游“三位一體”發展,培育一二三產聯動、生產生態生活共融、宜居宜業宜游的新產業,通過3-5年時間,將古茶場文化小鎮建成3A級以上景區。
(二)調整優化結構,不斷夯實小鎮基礎
茶葉是磐安最具基礎、最具潛力、最具特色的產業之一。小鎮建設離不開特色產業支撐。必須堅持產業先行理念,順應發展趨勢,突破傳統模式,調整優化結構,提升發展水平,促進茶產業提質增效。一是建設標準化茶園。全面實施老茶園良種更新改造工程,推進茶園良種化改造,優化茶園結構,力爭到“十三五”期未良種化率達75%以上。鼓勵推進連片標準茶園建設,轉變經營管理方式,推行標準化生產,大力實施“機器換人”,新增標準茶園8500畝,力爭全縣茶園總面積達10萬畝。以建立質量追溯體系為重點,健全茶壟到茶杯的全方位質量監管體系,提升產品質量水平。二是延伸產業化鏈條。支持工商資本參與茶葉經營,采取聯合、兼并等方式,培育實力強、品牌響的龍頭企業。積極引導茶園流轉,采取轉包、租賃、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推動茶園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經營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促進茶園向集約管理轉變。組建茶葉科技創新平臺,加大研發力度,調整優化茶品結構,豐富烏龍茶、紅茶等種類,開發茶食品、茶藥品等衍生產品,提高茶葉資源利用率。三是提升品牌化效應。發揮生態龍井地理保護標志影響力,實行品牌、包裝、標準、質量、宣傳“五統一”管理模式,整合優化茶葉品牌,提高磐安“玉山龍井”市場影響力。積極調整營銷方式,引導發展茶葉電子商務,帶動實體市場、虛擬市場、資本市場同步發育、同步繁榮,提高磐安茶產業話語權、掌控力。以茶博會、展示展銷會、產品推介會等為平臺,加大推介拓市力度,提高市場占有度和產品美譽度。
(三)加速產業融合,有效提升小鎮品位

茶的清凈淡泊、樸素自然、韻味雋永,是現代人快節奏生活之余追求的慢意境。特色小鎮建設關鍵在“特”,要有特色和亮點。古茶場文化小鎮不同于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將優美的臺地山水環境、豐富的古茶場文化納入小鎮建設范圍,與自然更融合,更體現田園的空間意境,更符合游客的休閑體驗要求。一是發展以茶體驗為重點的休閑觀光游。依托玉山臺地高山茶園,實施提升改造工程,建設茶園騎行道、休憩小品、茶亭等配套設施,茶園間隙套種櫻花、桂花等樹種,開辟茶物種園,把茶園建成旅游景點,發展茶園觀光游。以滿足城市游客尋根、求知、參與、體驗等心理需求為導向,開辟專門體驗區,組織茶事采摘體驗活動,讓游客在參與體驗中享受快樂、回歸自然。探索建立茶葉制作技藝體驗中心,讓游客體驗制茶技藝,感受茶葉制作過程,見證從鮮葉到舌尖清香的蛻變。二是發展以茶家樂為主題的鄉村休閑游。借鑒“社區營造”的模式,合理控制新建住宅,拆除不協調建筑,恢復鄉土自然風光,推進村莊有機更新,結合美學、感性、游憩與創意,引導小鎮核心區內的馬塘村、孔宅村、鐵店村發展以“茶家樂”“農家茶樓”“茶民宿”“茶養生館”為特色的鄉村休閑產品,保持與延續茶鄉風貌。以玉山臺地農家樂集聚示范區建設為重點,開發茶飲、茶膳、茶療等項目,讓游客通過“逛茶村、賞茶園、沐茶香、品茶膳”,感受茶鄉生活韻味。三是發展以茶文化為特色的鄉土風情游。古茶場文化是小鎮最大的文化支點和市場賣點。開發具有鄉土特色的茶人街,開設以各種茶來命名的茶室茶鋪。改善公共開放空間,增加茶文化主題小品。深度挖掘并激活古茶場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將文化創意滲透于小鎮建設,以文化元素展示鄉村面貌、風土人情,凸現小鎮文化魅力。發掘整理茶歌、茶舞、茶詩、茶畫等茶文化系列,開發茶民俗文化匯演、茶藝表演、茶舞臺劇等項目,建立茶具、手工藝品茶文化創意基地,多層次展示茶文化的豐富內涵。繼續舉辦云峰茶文化節,策劃舉辦斗茶大賽、茶藝比賽,打響磐安貢茶文化游品牌。
(四)推進項目建設,做大做強小鎮經濟
項目是特色小鎮建設的支撐。磐安必須積極謀劃項目,依托重大項目,集聚特色資源,擴大有效投資,產生凝聚放大效應,帶動產業發展。一是高起點引進項目。樹立“招大商、招好商”理念,引進與茶產業關聯度高、帶動力強、效益好、具有較強產業競爭力和經濟輻射能力的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圍繞打造產業鏈、創新鏈,突出茶生產、茶銷售、茶加工、茶研發、茶文化、茶保健等重點領域,開展精準招商、專項招商,引進優質項目,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提高產業集聚度。二是高質量建設項目。建立健全項目設計評審制,突出茶元素、茶主題,把好設計關口,提高建設項目與小鎮風貌的契合度。嚴格落實項目法人制、項目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和質量終身負責制,加強原材料和項目監管,提高項目建設質量。加快推進茶民俗文化廣場、茶葉交易市場、茶主題公園、茶文化一條街等重點項目建設,集中協調解決“卡脖子”問題,確保如期完成建設任務。三是高標準服務項目。根據古茶場文化小鎮目標定位,調整優化茶產業發展規劃,制定并落實政策,培大育強茶產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化審批事項,優化審批流程,縮短項目前期工作和開工建設時間,提高服務企業發展能力。探索實施“茶葉+”模式,積極提供融資、培訓、技術等服務,扶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努力把古茶場文化小鎮打造成為眾創平臺。
(五)堅持改革創新,破除制約小鎮瓶頸
特色小鎮以產業轉型和產業融合為目的,區別于行政區劃和產業園區。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難免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堅持改革創新,積極探索,勇于實踐,破解瓶頸要素制約,全面推進特色小鎮建設。一是整合資源,解決力量不足的問題。建立古茶場文化小鎮建設指揮部,抽調縣發改、農業、旅游、文化等業務骨干集中辦公,協調推進項目建設,做到有人辦事、有人干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加大優秀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為小鎮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嚴格落實目標管理責任制,任務分解到崗,責任細化到人,建立健全考核、評比、表彰機制,確保各項目標任務按照按時間節點和計劃要求有序推進。二是優先保障,緩解用地緊張矛盾。優先安排小鎮用地指標,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額外新增上年度新增建設用地專項指標50%獎勵。對小鎮建設中確需新增建設用地的,實行小鎮建設用地“三優先”,即優先統籌安排、優先辦理農用地轉用手續、優先辦理供地手續。積極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城鎮低效建設用地再開發和“三改一拆”再利用土地開展特色小鎮建設。三是創立平臺,破解資金緊張難題。發揮政府先期投資的導向作用,創新財政支持經濟發展方式,設立政府產業基金3億元,重點用于古茶場文化小鎮等重點領域建設,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吸引國有資本、社會資本、金融資本等參與、支持小鎮建設。推廣PPP融資方式,鼓勵有較強實力的民營企業與政府合作,參與小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作者單位:浙江省磐安縣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