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銘:為留守兒童及其父母說幾句話
首先,在討論留守兒童問題的時候,先要從政策和制度的背景來理清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每一個家庭做出選擇,都是在各種利弊權衡之下的結果,但是每一個家庭的選擇也都必然是在既定的制度和政策背景下做出的。中國的留守兒童問題不是農民工比別人更不愛子女,而是因為人口流入地既需要農民工來提供就業和經濟發展的動力,同時,從來沒有真正做到過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這一次,在“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的第五條里說道,要“從源頭上逐步減少兒童留守現象”,首先是“為農民工家庭提供更多幫扶支持。各地要大力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為其監護照料未成年子女創造更好條件。符合落戶條件的要有序推進其本人及家屬落戶。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要納入保障范圍,通過實物配租公共租賃住房或發放租賃補貼等方式,滿足其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不符合上述條件的,要在生活居住、日間照料、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提供幫助。倡導用工單位、社會組織和專業社會工作者、志愿者隊伍等社會力量,為其照料未成年子女提供便利條件和更多幫助。公辦義務教育學校要普遍對農民工未成年子女開放,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農民工未成年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完善和落實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子女在輸入地參加中考、高考政策?!薄N艺J為,這一條雖然在文字上是第五條,但在邏輯上應該是第一條,體現政府的擔當。放在第五條講這些道理,容易讓人們把問題僅僅歸結為農民工家庭自身的責任。
全世界的普遍做法是,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需覆蓋到常住人口,這本來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道理非常簡單,常住就業人口是為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那就應該對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而最為重要的基本服務,就是子女教育。即便是對于外國移民,如果你不需要他,可以不給他發工作簽證,如果你給他發了工作簽證,就說明你需要他,那么,即便對于合法的外國移民,都需要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自然也包括子女教育。
換句話說,在討論留守兒童問題的時候,先不要說父母的選擇導致了什么樣的問題,而應該先討論父母的選擇是在什么樣的制度和政策背景下做出的。如果要真正解決問題,就先從構建制度和完善政策角度入手。先看看如果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問題能解決多少,然后再來討論其他問題,不能本末倒置。
從尊重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的規律來說,人口的城市化和向大城市的集中,是全世界的普遍規律,因為經濟發展和教育等公共服務的提供,本身就是有規模經濟的。因此,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出路,是讓他們在父母就業地生活,并且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包括教育)。其他的政策,包括鼓勵農民工返鄉、農村對留守兒童的監測、托底、關愛,這些都對,但是這些都僅僅是在現有留守兒童問題難以在一夜之間立即解決的背景之下的救急政策,而不是根本出路。即使是在現有的制度之下,真正在農村既無父母照看,又無親友托管的獨居兒童數量僅僅是全部留守兒童的一個很小的比例。也就是說,如果留守兒童獨居,就可以取消其父母的監護權,寄希望以此來解決問題是舍本逐末。
(來源:2016年3月1日《東方早報——上海經濟評論》,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