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劍明/文
?
史林散葉 (八十一)
■俞劍明/文
自古以來,人們都認同快樂是長壽的一個重要因素。快樂去病,即便不是主藥,也是輔藥。
怎樣才能長存一顆快樂之心呢?養生專家洪昭光開的處方是《養心八珍湯》:“慈愛心一片,好肚腸二寸,正氣三分,寬容四錢,孝順常想,老實適量,奉獻不拘,不求回報。”
這個方子,是從古人那里學來的。唐代著名禪師石頭希遷,世稱石頭和尚,九十一歲時無疾而終,謚號天際大師。他開過一個《心藥方》,有十味藥:“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一片,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陽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方子還談了此藥的制作和服用方法:“寬心鍋內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內研碎,三思為末,六波羅蜜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進三服,不拘時候,用和氣湯送下。依此服之,無病不瘥。”
《八珍湯》里有些藥是和《心藥方》相同的,比如慈愛、好肚腸、孝順、老實、寬心等等。但《心藥方》的涉及面更廣,果能依此服之,不但快樂,且幾成完人,“立地成佛”。完人哪有不長壽的?
明代醫學家徐春甫,嫌《心藥方》有點啰嗦,弄了一個簡便的方子,叫《和氣湯》:“先用一個‘忍’字,后用一個‘忘’字。專治一切客氣(虛偽)、怒氣、怨氣、抑郁不平之氣,消痰化瘀,清氣益脾。”
簡是簡了,但可操作性不強。以心對心,以虛對虛,靠這種“心藥”讓人改變心態,很是脫離實際。
相比之下,清代學者李密庵的《半半歌》,就顯得實在得多。“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之歲月盡悠閑,半里乾坤寬展。半廓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衾裳半素半輕鮮,肴饌半豐半儉。童仆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半思后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酒飲半酣正好,花開半吐偏妍。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參,會占便宜只半。”
《半半歌》中有舍有得;有性情,有思量;有適可而止,有兼容并蓄。當年林語堂就很欣賞這種“半半”心態,認為這是人性道義的哲學。如此快樂人生,既不必逃避社會現實,又能保持應有的本性。琢磨琢磨《半半歌》,很有一點“一分為二”的味道。這樣的“快樂處方”無疑更“廣譜”一些,既是“良藥”,又不“苦口”。與《心藥方》、《和氣湯》相比,服之可能效果更佳。
湖北黃梅五祖寺,是著名禪宗寺廟,惠能曾在此受戒。寺前有一道山溪,終年流水淙淙。游人欲進寺門,必先經過一座古老的廊橋。走近廊橋,只見三個大字赫然在目——“放下著”。
“放下著”是一句禪詞。《禪意與化境》道:“放下你的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直舍去,舍至無可舍處,是汝放生命處。”
禪意并非人人都能感悟,游客中有人在禪房向方丈請教何為“放下著”?方丈講了一個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拿了兩瓶花要獻給佛,并請他開示佛法。佛說:“放下。”黑指放下了左手的花瓶。佛又說:“放下。”黑指放下了右手的花瓶。佛還是說:“放下。”黑指茫然道:“我已經兩手空空,還讓我放下什么呢?”佛說:“我不是讓你放下手中花瓶,而是要你放下六根、六塵、六識。當你把這些都放下時,你就再也沒有什么對待,沒有什么分別,甚至你將從生死的桎梏中解脫出來。”
佛經說的“放下”是一種大境界。然而,大千世界,充滿誘惑,蕓蕓眾生,六根不凈。塵世中人,又有幾位能悟出這種境界呢?唐代詩人孟浩然,曾被人稱為是“洗削凡塵,超然獨妙”的大才子,本來多年潛居鹿門,自詡“此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飛逐鳥滅”。何其清高,何其飄逸。然而,終因放不下心中的功名利祿,熬到四十歲的光景,還是下了山,跑到長安摸路子、托門子,一門心思圖個平步青云,衣紫著緋。
唐代還有一個更有名氣的詩人李白,看上去似乎比孟浩然更為瀟灑狂放,他吟誦過“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這樣的詩句,但他說的不是心里話,骨子里仍放不下“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的黃金夢。
權勢、名利、金錢、美色,這些世俗的東西,你蔑視它,反對它,抨擊它,口口聲聲要與之決裂,信誓旦旦要與之斷絕,全是因為你心中裝著這些東西,割不掉、放不下。反之,一個心中了無一物的人,幽微的心湖波瀾不驚,一片寧靜。西晉時期,軍事家羊祜文韜武略,才華蓋世,升任尚書左仆射、衛將軍。到了晉泰始五年,都督荊州諸軍事,為統一中國立下大功。正當功勛鼎盛之時,他卻認為國家太平,自己應急流勇退。有人勸曰,此正乃青云直上之際,為何放下功名利祿?羊祜說:“大局已定,我以角巾裝束回歸故里,享受田園日月,不亦樂乎。”羊祜的“放下”,贏得了“成功弗居,幅井窮蒼,落落風飚”的美譽。
放下是一種智慧,一種豪氣,更是一種境界。我們有時之所以舉步維艱,是因為背負太重;之所以背負太重,是因為不懂得放下。功名利祿常常于微笑中置人于死地。詩人泰戈爾說“當鳥翼系上黃金時,就飛不遠了。”只有學會放下,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才能更加充實、坦然和輕松,步入超然的境地。
50%的人是被活活氣死,如情緒激動導致腦溢血;30%的人是被活活吃死的,如肥胖帶來的系列疾病;還有20%的人,是被活活累死的,因為沒有勞逸結合……中國傳統醫學亞健康標準起草委員會委員、著名中醫養生專家常海滄帶來了這樣的一組數據。
真的有一半人是被氣死的?常教授解釋說:“每生一次氣,就好比在肝上劃一道‘傷口’,傷口愈合是需要時間的,日積月累,你的肝上就會傷口累累,難以愈合。”他建議:大家要時不時地靜下來想一想,最近生了幾次氣,尋找導致生氣的原因,努力減少生氣的次數。
“氣傷肝”。古人為了不讓自己生氣,流下了不少詩作,其中流傳最廣的,當數清代閻敬銘的《不氣歌》。
閻敬銘是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理財專家,有“救時宰相”之稱。他為官清廉,但正因為他出奇的儉樸,與周圍的人關系相當尷尬。做山東巡撫時,因為自己廉潔,手下人也不敢貪腐,但一個個都心有不甘。于是向他嚷道:“我們都窮死了,連飯都吃不上。”閻敬銘從懷里掏出燒餅,對他們說:“不是沒飯吃嗎?給!我請客。”手下一看不做聲了,而閻敬銘旁若無人,大嚼大咽。以致后來,在閻敬銘要調到軍機處的消息傳開后,軍機處的很多人不愿與他共事,集體要求調走。
據《南亭筆記》記載,閻敬銘做軍機大臣的時候,見內務府承辦一百個皮箱,每個報價銀子六十兩。他大為驚訝,便上奏慈禧太后說:“外間購買皮箱,每個至多不過六兩,內務府浮冒之弊,可想而知。”慈禧太后說:“既然如此,半月之內,你就代我去買一百個。”第二天,閻敬銘拿著銀子去市場上購買,不料皮箱店全部關門。閻敬銘好生奇怪,問皮箱店老板怎么回事?老板說:“昨天有太監來吩咐,半個月內不準開張交易,否則將貨物砸個粉碎。”閻敬銘無奈之下,只得讓人帶信到天津趕緊買了送到北京。不料半個月后,竟然事情沒買成,原來送信的親隨也被內務府用一千兩銀子買通,早已逃之夭夭。
慈禧要修圓明園,可閻敬銘認為國家正困難,便上奏力阻,說“治以節用為本”。這讓慈禧很不高興,找了個小茬,就將閻敬銘罷官了。后來,怕對天下臣民交代不過,又給他官復原職。可閻敬銘知道自己已經完全失去了信任,還有什么好干的呢?除非事事順從。可這實在窩心,還不如眼不見心不煩,于是遞交了辭呈,回老家養老去了。
回到老家,也不得清凈,因為拒絕了一些親友的非分要求,常受他們的埋怨和記恨。一天夜里,他輾轉反側,無奈之下,寫了一首《不氣歌》:
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
倘若生病中他計,氣下病時無人替;
請來醫生把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
倘若不消氣中氣,誠恐因病將命棄;
我今嘗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
每當氣不順之時,他便默默吟誦自己那首《不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