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講“禮”重“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它是個人內在道德品質,文化修養的外在表現,提升當代大學生禮儀素養提升對于實現“兩個一百”有著積極作用。高校作為教育主體,在大學生禮儀素養提升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從高校主體出發,對當代大學生禮儀素養提升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禮儀素養 大學生 高校保障
【課題項目】本文為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階段性成果,編號:Y201226263。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04-02
2012年11月以來,習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結合不同工作內容提出中國夢·強國夢,并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中國夢是民族的夢,與每個人的夢想息息相關。要實現中國夢,提升民族素養,培養高素質人才,當代大學生禮儀素養提升首當其沖。高校作為未來人才培養的主體,著先要培養“可為人”的人,這也是高校作為主體可以為中國夢的實現做出的現實性貢獻。那么高校應如何加強當代大學生禮儀素養提升,筆者就此做了以下一些思考。
一、建立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
學生和家長需要什么,高校和社會想要什么?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這四者的需求倒推,尋找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從調查中發現,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亦或學校和社會,最終都希望自己(所培養的人)能有高的素養、扎實的專業技能,四者間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那么如何圍繞“高素質”,提升文明禮儀基礎素養?筆者擬建立“嚴管理、強素質、重實踐”教育管理模式,即以嚴格化的管理手段、靈活性的企業有效培訓手段、針對性的學校育人手段相互配合,三管齊下,構建六大體系作為實施載體,促進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一是目標激勵體系,主要包括發現自我訓練(發現之旅:自我心態、習慣認知、信念養成等);改變自我訓練(蛻變之旅:積極心態養成、感恩、責任、信任、承諾等);成就自我訓練(成功之旅:目標確定、目標強化與練習、人際溝通、職業生涯規劃等)。
二是行為提升體系,主要包括理論修養(禮儀修養、行為修養);日常類軍事化管理及訓練(規范學生的一日生活,從早起、早鍛煉或早自修到晚自習、熄燈抓起,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規范內務衛生);拓展課程(戶外拓展、生存體驗等)。
三是素質拓展體系,主要包括人格教育(國學系列課程,含弟子規、孝經、論語、中庸、人物志、儒商培育等);視野拓展(名企參觀、文化交流等);藝術修養(中外藝術理論講座,包括東西方美術、音樂、戲劇等)和藝術體驗(優秀影片欣賞、中外民情風俗概要、博物館參觀、戶外體驗等);品味提升(服裝搭配學、色彩學、商務禮儀修養等);體育修養(羽毛球、網球、健美操等良好運動習慣養成訓練)。
四是自我管理體系,主要包括團隊建制(以40人左右為一個班級作為基本建制單位,班集體下以10人左右組建班團隊);設立“導生”制度(選拔預備黨員協助班主任和輔導員對以一年級新生為主的低年級學生班團隊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進行引導幫助和組織管理,每個團隊配備1名導生,導生的工作表現是其黨員發展或黨員轉正的核心考核內容);學生干部系統培養(學生干部述職宣誓、學生干部培訓等);團體培養(團隊合作、集體建設等)。
五是技能訓練體系,主要包括企業認知、實習實踐;崗(就業)前人才訂單綜合訓練;職場修養培訓;專業特殊技能培訓。
六是學歷提升體系,主要包括專業課程學習(根據專業教學大綱培養);成才平臺培育(考研培訓、專升本培訓、公務員輔導、項目培訓、出國留學等)。
通過這六大體系構建的“嚴管理、強素質、重實踐”教育管理模式作為保障,將禮儀素養提升作為一項主要內容融入其中,如此形成長效機制,達成人人參與、人人學習、人人提升的最終效果。
二、建設有利于禮儀素養提升推進落實的教育主體
著名教育學家第斯多普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良好的師者形象,將有利于獲得學生的尊重,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關于這一點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大力引入高等教育人才,包括專業教師和學生工作者,努力充實教育隊伍。二是要加大對高校工作者個人素養的重視程度。要對人才引進、職稱職務晉升要著重考察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提升教育主體自身素養提升;將大學生禮儀素養提升作為專業教師和學生工作者的共同任務,緊緊抓住教學環節和日常生活兩個重要環節。特別是要加強教師禮儀素養問題,在自身素養上先下功夫,為在校大學生創造良好學習環境。這不僅能提高教師的威信,而且能夠形成學生對老師良好的“第一印象”,關系著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教育效果的好壞,從而直接影響學生自我形象的塑造。
三、開展“三教育”、“三陣地”、“三合作”的“三三”工程
1.“三教育”即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禮儀素養的提升,是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的結果。要使禮儀教育切實有效,就必須有效促進高校與家庭、社會的有效統一。
首先,要有效促進“家校”互動的實現。雖然當代大學生已錯過最佳的禮儀教育時期,但并不代表就可以忽略家庭教育的作用。在目前以及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高校仍應創造條件與家長共同探討孩子的培養,實施家庭戰略目標,達成家庭、高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孩子在高校中所受到的禮儀教育能延伸至家庭,從而確保禮儀教育的長效性。高校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特點和需求,推出各類互動平臺。如推出“家長微信群”、“家長微講壇”、“家長體驗班”等平臺,相互交流互助,避免在學校一個樣,在家里一個樣的尷尬局面。
其次要不斷引入社會其它力量,消除高校教育的局限性帶來的與社會脫節問題。在這個方面,筆者認為社會力量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是部隊參與機制。目前,高校與軍隊之間的聯系僅限于開學初的軍訓環節,筆者認為,應該將高校與部隊之間的友好合作長期穩定下來,將部隊中的一些優良機制,特別是軍人風采和精神引入到禮儀素養提升中去。在這個方面,臺灣的“教官”制度值地我們引入和借鑒。在自我日常行為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提升自我約束的能力,幫助學生練舉止,習規范,促進文明禮儀素養的提升。二是要加大企業合作力度,只有對照社會需求比照自我,才能使學生正確認知禮儀素養的現實意義,提升學習和養成的動力。
2.“三陣地”即指學習陣地——課堂、生活陣地——公寓、虛擬陣地——網絡。中國人在自我修養中講究慎獨,禮儀素養的體現也是如此,應該不遺漏任何一個地方,不管是現實和虛擬,都表里如一,正確引導。在課堂上,可以將課堂文明表現、是否尊師重道納入學科考核成績依據;在公寓里和網絡中,可以將公寓生活行為素養表現、文明上網,禮儀用詞同時作為特殊必修學分。
3.“三合作”即與學生來的地方合作——實現與中學的對接,開展校校合作,將大學生禮儀素養提升盡可能地延伸至中學,使早學習、早教育、早提升能盡可能地往前走一點點。與學生在的地方合作——實現與高校所在地的對接,開展校地合作,用大學生優秀團體來影響當地群眾,再通過當地文明社會環境來影響大學生群體的文明禮儀素養提升。與學生要去的地方合作——實現與企業的對接,開展校企合作,利用企業現身說法,提升禮儀修養提升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奧爾特加·加來特.大學的使命,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2]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3]顧希佳.禮儀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 2001
[4]彭林.禮樂人生.中華書局2006
[5]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
[6]于欽波、劉民.外國德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7]金正昆.社交禮儀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2005
[8]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9]趙祥麟.外國教育家評傳.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10]樸永馨.特殊教育學.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11]費成康.中國家族傳統禮儀.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3
[12]孟憲承編.孫培青注.中國古代教育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13]周艷波.大學生禮儀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
[14][英]洛克著,楊漢麟譯.教育漫話.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15]現代漢語詞典 中國社會科學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商務印書館
[16]陳海春、周濟博士.成才道路給我們的啟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2(3)
[17]趙昆.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徑.中國農業教育,2006(1)
[18]段大蓉.明禮誠信推進高校學生道德建設.石油高等教育 2002
作者簡介:
魏曉曉(1980年11月-),女,漢族,浙江溫州人,中共黨員,碩士學歷,講師,宣傳部宣教科科長,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禮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