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普及,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與日俱增,與此同時伴隨的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為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本文分析了大學生的擇業心理,總結了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普遍會出現的問題。此文對于促進新形勢下大學生擇業觀念的轉變、提升高等教育德育教育質量、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 擇業心理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19-01
一、擇業形勢
自從我國1999年第一次實行高校擴招后,據統計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從2001年114萬,到2015年的749萬,在就業崗位有限,就業人數激增的情形下,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畢業生就業壓力巨大。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由于從學校人到社會人的轉變,不可避免會遇到困難、挫折和沖突,引發各種心理問題,既不易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求職成功。在此情形下,深刻分析大學生擇業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順利擇業。
二、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探析
(一)焦慮心理
焦慮是由于對未知世界的不確定和感覺無能為力。絕大多數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都或多或少表現出焦慮癥狀。他們常??浯笞约貉矍暗睦щy,對前途感到擔憂,甚至感到大學幾年的學習在能力上并未讓自己提升,也不知道自己擅長什么行業。因此,對未來做出選擇的時候表現出茫然和不知所措。適度的焦慮可以讓學生動力十足,增強人的進取心。但如果焦慮長期無法緩解和調節,則有可能會向病態發展,如情緒紊亂、注意力無法集中,身心疲憊、心悸、失眠等。這種情況不但干擾了大學生正常的生活、學習,還成了擇業的絆腳石。
(二)自卑
自卑是大學生求職擇業的最大障礙。自卑的學生不敢正視現實,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的長處估計不夠,懷疑自己的能力,考慮問題總是從最壞的角度出發,不善于發現適合自己的職業崗位,容易在對自己的抱怨、貶低中失去求職的勇氣。
(三)自負
相反,如果畢業生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好高騖遠,一味把目光鎖定在高薪水、高職位、高起點,其結果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遲遲難于落實單位。看到比平時不如自己的同學都成功簽約,他們常常有懷才不遇、怨天尤人的心理,對社會學校和他人都懷有不滿情緒。嚴重者還有可能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出現自卑心理,消極避世,不敢去應聘。
(四)依賴
有的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對自己缺乏清醒的認識,信心不足,猶豫觀望,過分依賴父母、朋友、老師。在人才市場上,父母代替子女去面試、咨詢用人單位的例子屢見不鮮。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習氣的影響,還有學生認為擇業必須走后門靠關系,認為自己的努力作用不大,把擇業失敗的原因歸咎于家庭背景不好,因此,依賴心理也是擇業過程中不良心理的突出表現。
(五)冷漠
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種消極應對心理,是逃避現實、缺乏斗志的表現。一些學生在擇業中挫折后失去信心,進而不思進取、情緒低落、意志消沉,自認為看破紅塵,決定聽天由命,覺得前途一片黑暗,不再想主動去爭取擇業機會,即使再次有單位伸出橄欖枝,也興趣不大,覺得會以失敗告終而無動于衷。
(六)從眾心理
實踐證明,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就業價值目標,包括地域選擇、行業選擇、崗位選擇、工作條件選擇等。不少畢業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難以做出理性選擇,容易跟風產生從眾心理和行為。部分畢業生對自身職業定位不明確,一味追求高薪職業,忽視職業前景。
三、高校大學生擇業心理對策
(一)加強就業思想教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研究發現,目前大學生在擇業價值觀上不夠理性存在眼高手低的誤區:擇業時過分看重薪資待遇和舒適度高的工作,把個人的發展和能力的體現放在其次。在就業形勢異常嚴峻的狀況下,大學生在擇業時,要加強學生的就業思想教育,要認真考慮所學專業和方向,了解社會對該專業的需求情況,根據自己的職業興趣、專業特長、實際能力、家庭情況等確定職業期望值。以自己所長擇社會所需,以實現職業理想。
(二)加強專業技術學習,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由于很多高職高專院校專業設置較為偏窄,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需求也有一定的距離。學校應根據社會和人才市場的實際需要去培養“德才兼備”、“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首先學生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是用人單位衡量應聘者的首要標準,所以,高職高專院校依然要特別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在教學中必須讓學生苦練基本功。其次要注重“一專多能”的培養。用人單位需要的不僅僅只是專業人才,而是具備多方面能力的“通才”。因此高校要加強學生在專業外的培養力度,拓寬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廣泛涉獵各方面領域。再次,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做好從象牙塔到社會的角色轉變,更好地適應到社會中。由于學生現在頻繁跳槽的現象發生,對職業沒有起碼的認同和敬業精神,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也要培養學生的正確職業觀。
(三)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力度
研究發現,大學生對就業政策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很樂觀,很多學生根本不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而從學校宣傳得到就業信息的學生只有19. 5%,從這些數據看來,學校很有必要加大對畢業生國家就業方面的政策、方針,就業的形勢,就業的方式、有關的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宣傳力度。比如擇業技巧指導是就業指導的基本內容之一,大學生普遍缺乏恰當的擇業技巧,這是引起擇業浮躁心理的主要原因;至于具體的應聘程序、資料的整理和使用,面對用人單位如何介紹自己、如何了解對方,以及應有的禮儀和言談舉止,就業后的適應期,都需要學校進行必要的指導。主題講座、開設就業指導課、職業生涯規劃等都是值得借鑒的方式,從大一新生入學時開始教育效果最好。同時要教育大學生從個人實際出發,克服急功近利、虛榮攀比的錯誤擇業心理,樹立自主擇業、競爭上崗的觀念。
參考文獻:
[1]朱倬然,白云利. 積極思維視角下大學生不良擇業心理研究[J].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72.
[2]徐復智,崔運坤.大學生擇業心理現狀和對策研究[J].岱宗學刊,2008(12):83.
[3]陳慶紅.大學生擇業心理研究[J].閩江學院學報,2004(2):113.
作者簡介:
廖春苗(1988—),女,漢族,江西贛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學、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