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代表了時代的特征和未來的發展,互聯網語言的交流也在所難免地要成為將來文化間交流的重要中介,然而當今的網絡語言翻譯工作水平較低。本研究基于網絡語言所具有的特點和網絡語言翻譯的現狀提出了網絡語言翻譯的原則。
【關鍵詞】網絡語言 翻譯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37-02
無需贅言互聯網之于時代的革命性意義,這一變革給予生活和人際最顯著影響的社會存在恐怕要數網絡語言了。網絡語言在國內和國外都大量存在,它通常以縮略的形式、戲謔的風格和時代化的意義為特征,與主流語言體系有著千絲萬縷的本質性聯系,也有著隔山跨水的顯著性區別,甚至連本國的年長者都看不懂互聯網情境下的語言,形如中國的“不明覺厲”、“良辰奉陪到底”、“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和“2333”等。
這種風格鮮明、內涵豐富的網絡語言給網民的文化生活帶來了諸多的歡樂和深刻的認同,但也給當代的語言翻譯工作帶了一定程度的困難,如何進行不失本意且又體現網絡語言風格的翻譯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課題。基于網絡語言的特點探索網絡語言翻譯的原則及方法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否則中西交流將會因為網絡語言的存在出現本可避免的隔閡。
一、網絡語言的特點及其翻譯現狀
(一)網絡語言特點
網絡語言是在互聯網情境下產生并流行的一種精簡、準確的縮略化特色語言,為了準確了解網絡語言的概念,也為了更好地對網絡語言進行翻譯,本研究總結了網絡語言具有的主要特征:
(1)簡略性。不同于日常交流口語,網絡語言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出現,只有少數流行性網絡語言會演變為口語。這種差別就造成了網絡語言必須符合打字輕松方便的特點,這就出現了“火鉗劉明”、“喜大普奔”和“人艱不拆”等語言,例如用“喜大普奔”的幾個字高度概括了“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的意群。
(2)時代性。網絡傳播往往以幾何級數率迅速發展,一些個性化的文化現象會在極短時間里爬上“熱門”,然后被所有的網友傳播。形如“趙日天表示不服”由一本網絡小說書名帶動了整個網絡對這一語言的認同,用以表示不同意見。但是這類語言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很快失去流傳度。
(3)表情符號。網絡語言是在網絡人際交往中產生的,這就要符合網絡交互的要求,文字式的交互使得網絡語言不再像現實人際交往可以看到對方的目光、表情等非言語線索,網絡情境就出現了諸多的表情語言。諸如“2333”、“010”和“6666”等,用以表示“大笑”、“孤獨”和“很牛”等意思。更多見的是用圖片制作的表情包,即網絡語言不僅有文字的形式,還有圖片(靜態和動態)形式。
(4)亞文化特征。網絡體現了個性化特征,很多亞文化熱愛者在網絡上找到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友伴,“二次元”、“極客”和“段子黨”等文化是非常盛行的亞文化領域,這些領域的專用詞匯在網絡上發酵為大眾網絡語言,形如“蘿莉”、“CP”和“3166”等。
(二)網絡語言翻譯現狀
當前的網絡語言翻譯處于較低水平,尤其是國內的網絡語言翻譯為外文的情況極為少見,譬如大陸網友和臺灣網友的“表情包大戰”客觀上說明了海峽兩岸的同胞具有共同語系才可以進行網絡言語交互,但是缺乏了共同文化背景時網絡語言的交互就變得極為困難。
二、網絡語言翻譯的原則及啟示
(一)翻譯者了解網絡語言文化
不得不承認網絡語言有著自己的生成和發展規律,一個不了解網絡語言來龍去脈的翻譯者或者不了解網絡語言背后亞文化的翻譯者斷然難以理解隱藏在語言背后的文化底蘊和深刻內涵。
(二)忠于原意和體現特色的結合
任何翻譯工作的首要前提就是忠于作者或者文字的原意,能夠通順、準確地表達出語言的原意是基本要求。網絡語言也不例外,網絡語言的翻譯要符合語言的原意,這里需要指明的是并不是翻譯字面意思而是語言的本意,因為網絡語言的字面意思與其背后含義往往不同。
不過,忠于原意的原則并不是說直接將網絡語言背后的含義直譯出來,這就使得網絡語言喪失了應有的詼諧、諷刺、簡略和亞文化等特征,變得和普通語言毫無異樣。因此網絡語言的翻譯的關鍵環節就是要體現網絡語言應有的文化特色,這就需要翻譯者在深刻了解網絡語言的來源及文化屬性的基礎上用時尚的語言風格表現網絡語言的靈動、精準等特點,甚至可以采用注釋的方式來說明一些文化背景(“The Big Bang Theory”翻譯常用的處理方式)。例如“我只想做個安靜的美男子”翻譯為“Let me be a quiet and handsome boy”,這僅僅體現了句子的原意,失去了網絡劇中的惡搞、戲謔的成分,翻譯為“I just wanna be a quiet beauty”較為合適。
參考文獻:
[1]鄧艷梅,徐冬梅.網絡語言的英文翻譯方法及意義[J].海外英語,2014(9).
[2]邱永忠.網絡語言變異的“突出”意圖與翻譯傳遞[J].沈陽大學學報,2011(6).
作者簡介:
曾潤婷(1975-),女,山西省原平市人,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管理碩士,山西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助教,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