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芳
摘 要:結合中職學生的實際特點,研究在中職政治學科教學中如何以尊重和理解為原則、以激勵為原則、以愉悅為原則,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期能培養中職學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政治教學;心理健康教育;中職生;德育
中圖分類號:G711;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3-0057-01
素質教育背景下,中職學生的特殊性使得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備受關注。而中職政治教材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內容,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作為中職政治教師,應抓住實施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學科優勢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一、以尊重和理解為原則,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眾所周知,中職學校的生源大多為中考落選生,在學習能力上的欠缺使得他們往往背負著沉重的心理負擔。他們思想意識活躍、渴望得到認可,卻自卑感嚴重、反抗性強烈、自控能力有所不足,是基礎教育中的弱勢群體。面對這樣一群尷尬的特殊學生,中職教師如果能夠對其正確引導,尊重和理解他們,以科學的方法幫助其擺脫心理上的自卑陰影,完全可以幫助其重新步入“正軌”,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首先,中職政治教師應改變傳統“一言堂”的教學方式,避免在位置上俯視學生、在感情上疏遠學生。要以尊重和理解的心去了解、包容和接納學生,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其次,教師應努力搭建與學生情感交流的平臺。一個贊許的動作、一個鼓勵的微笑和眼神,都會對學生產生莫大的鼓勵。對于學生的精解與妙答,都要及時表揚;當學生的思維遇到瓶頸時,更應給予引導和激勵,幫助其重新恢復信心。要通過種種途徑加強師生的情感交流,這種以情感交流的形式架起的理解橋梁,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成為學習的主體。尊重和理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但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和包容,并不是指毫無原則地去放任和遷就,而是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加以悉心的勸導,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勇于去改正自己的錯誤,承認每一個學生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二、以激勵為原則,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熱情
“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家第斯多惠的名言,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激勵教育。教師應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用欣賞的眼光去肯定每一位學生的亮點所在。被欣賞就是被信任,在這樣的激勵氛圍下,學生的內心就會產生一種想要更加努力的動力,這就是被期盼、被鼓舞所產生的積極心理效應。例如,在學習“矛盾的有關原理的方法論意義”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膽小是純粹的缺點嗎”的話題作為辯題,以辯論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從個人準備、小組討論到班級辯論、總結陳詞的每一個環節,學生都能積極思考,學著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思考、分析,妥善地解決問題。通過辯論,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心智、口頭表達和交際能力,也能引導學生辨別是非、識別美丑,學會全面地看問題,認識到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熱情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學中,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滿足,適時的激勵更能讓學生獲得奮發向上的動力,從而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積極心理。
三、以愉悅為原則,給學生以積極的心理感染
比起普通高中學生,中職學生習慣了老師、家長、親友的冷落和指責,受到的尊重和關愛少之又少。這樣的“特殊待遇”,使得他們即使進入中職學校后,其內心也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條件反射式的疏離感或壓抑感,使得中職學生常常在對人對事的態度上采取冷淡的方式來進行自我防御或保護。新課改下的師生關系,要求中職教師能夠滿足學生在安全、歸屬、自尊等方面的基本需要,讓學生信其師、愛其師。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把微笑帶進課堂,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同時,將教材化難為易,結合實際,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創造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使學生感受到各種愉悅的情感體驗。被老師關注和關愛的滿足感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表現出積極的、正面的情緒,學生一旦以正面情緒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就會提高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曾說:“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 作為職校教師,應少責備和懲罰學生,學會賞識與贊美學生,用微笑的面容、慈祥的目光、激勵的話語,給學生以積極的心理感染。
四、結束語
總之,中職學生的特殊性使得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備受關注。中職教師應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式,結合職校學生特點,挖掘政治課教學內涵,多途徑探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提高教學實效性,以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促進中職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吳春晴.團體心理輔導在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2008(02).
[2]李桂峰.論中職學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動機制的構建[J].江蘇教育,2011(03).
[3]程宏.中職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分析及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2).
[4]陳牛則,王伶.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課程的整合[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04).